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63  2016-07-01
标签:教学论文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的三处败笔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祥书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涛声依旧,着意创新;亮点纷呈,独具特色:整体上,结构平稳,基本没有变化;语用上,变化最大,出现4道新题;文言阅读上,借鉴以前,题型择优合成;现代文阅读上,一反常态,选文贴近实际;作文上,着重思辨,加大领悟难度。但深透品味,不难发现:存有不足,不乏缺点。在我看来,至少有三处败笔。

    第一处,是第3、4、5题。表面上看,它们各不相同,均有创新;分属不同考点,隶属不同层级:第3题要求判出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第四题要求断出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第5题要求选出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但深入探索,它们表面相异,实质相同;属于同一考点,隶属同一层级。翻开《考试说明》,查阅语用要求;认真进行比对,马上就会发觉:第3、4、5题与前6考点皆不相符,只与第7考点有些沾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运用准确、鲜明、生动。准确地讲,只与前者中的“得体”相关,只跟后者中的“准确”相连。概言之,它们都是考查是否符合语境。再看具体题目,也是如此:第3题自不必说,题干明确点出“语境”,要求选出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第4题,也同样如此:因为“各组文章”就是文章环境,就是“语境”;断出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就是要判出准确的,断出得体的。第5题,也不例外:因为“演出专场”,自是生活场景,自是“语境”;要求判出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就是要判出正确的,断出恰当的。第3、4、5题考查了同一考点,能是最佳命题吗?测试了同一题型,能是命题妙笔吗?所以,说它们是命题败笔,恐怕一点也不过分。

    第二处,是第9题: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表面上看,也没有什么不妥,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细细一想,深入领悟,那就会感到有些不妥,发觉有些不对。因为文言文本选自张岱《家传》,属于人物传纪类的。既然是人物传纪类的,那核心内容就该是人物传纪,而不是什么科举考试;那命题重点就应是人物的性格、事迹与精神,而不是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可第9题不考查人物事迹,不考查人物性格,也不考查人物精神,却考查了科举,考查了科举考试,考查了科举考试的特点。难道考查人物性格就不能考出素养?考查人物事迹就不能考出能力?考查人物精神就不能考出水平?难道从人物性格就不能出题?从人物事迹就无法命题?从人物精神就无题可出?除了科举就不能命题?除了科举考试就无从出题?除了科举特点就难以命题?除了擦边球就无能为力?除了出偏题就黔驴技穷?再者,高考命题还承载着思想教育的重任,肩负弘扬核心价值的重担。如此命题,何以进行思想教育?何以进行德育渗透?如何显示精神文明的正能量?如何表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只能说浪费了思想教育的大好机会,旁落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因而,无论是从命题本身,还是从思想教育,第9题都是确定无疑的败笔。

    第三处,是第25题第2小题:在《药》中,华老栓对观刑者有两种联想,这表明了鲁迅对于“庸众”有什么样的认识?依愚之见,名著简答题理应考查《红楼梦》《三国演义》。因为《红楼梦》《三国演义》各有120回,皆有80万字;最为重要的都是白话文言文,而且拥有大量诗词。学生能读完不容易,能读通更不轻松。如果只考查其中一部,那考生就会觉得极为冤屈:投入了那么多精力,结果却毫不沾边;阅读与否一个样,复习与否无区别。不只如此,恐怕还会臭骂命题者。作为命题者,自当顺应民意,何必避开其中一部而遭人臭骂呢?因此,第25题第2小题考查《药》,不考查《三国演义》,就不尽合理,不算妥当。再者,名著简答题理应考查最最基本的。因为考查名著,就是检测学生兴趣如何,是否真正阅读;素养怎样,有否基本掌握。像考查小说,就应考查人物、情节与主题,当然情节是重点。考生是学生,是阅读或悦读者;不是研究者,更不是专家或学者。只是阅读或悦读名著,而不是研究或考证名著。审视第25题第2小题,不是考阅读,而是考研究;不是考基础,而是考分析;不是考检测,而是考赏析。所以,第25题第2小题不是败笔,又能是什么呢?另外,我斗胆提议:名著选择题宜改为两道,各3分,涉及8部名著;名著简答题应必考《红楼梦》《三国演义》,前者5分,后者4分。

    追根溯源,败笔三处,源在三个“无视”:一是无视考纲,为所欲为。想怎么考,就怎么考;不顾考点,偏歪创新。二是无视文本,不分主次。抓了次要,忘了主要;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三是无视实际,定位不准。不考基础,却考赏析;不考检测,却考研究。因此,要想命题没有败笔,最为关键的是:以考纲为纲,以文本为本,以实际为基。(215101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陈祥书

  
标签:教学论文 2016年江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下一站不下车 (初二习作)
下一篇:单元组学习方式训练初探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