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82 2016-07-13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二轮复习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一.考纲要求
《语文考纲》中对诗歌鉴赏考查的要求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共7-8分。能力等级D。
二.知识回顾:
A:形象:
高考考查: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要求鉴赏诗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以及分析诗歌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和体现的诗人情感等
二)景物形象的鉴赏。要求鉴赏诗歌中使用的意象以及意象体现的情感、作用和营造的意境等。
考查题型:
一)形象类,包括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重点考查景物形象;
二)意境类,能够从诗中 意象揣摩出意境特点和人物心情。 无论哪一类题,一般都要求联系诗的思想内容作答。
形象分类:
(1)人物形象。①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3)物象。咏物诗,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B:语言:
1、诗歌语言的特征:抒情性 含蓄性 精炼性 跳跃性
2、考查题型: ①炼字 ②炼词 ③语言风格
诗词常见风格:
雄浑、豪放、沉郁、旷达
平淡、清新、绚丽、含蓄
古代诗人都有自已创作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杜甫的沉郁顿挫 李白的豪放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C: 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能分析其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能分析其布局谋篇(铺垫、伏笔、过渡、照应、抑扬、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等),能分析其表现手法(象征、渲染、烘托、对比、用典、虚实等),能分析其修辞手段(语序、句式、修辞格等)。能够分析如何运用这些表达技巧,并能结合形象、主旨分析这些技巧的表达效果。
D: 思想内容:
对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旨的评价,二是对思想情感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和人生意义,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对于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具体客观的分析评价。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指出其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补充: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一览表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昏庸腐朽;②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③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④昔盛今衰的感慨,借故讽今的情怀。
2、人生志向: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②宦海浮沉、仕途失意的苦闷;③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④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⑤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
3、人生感受:①伤春悲秋之情;②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③世事多变、沧海桑田;④告慰平生的喜悦。
4、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5、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古典诗歌常用的题材 边塞、田园、怀古、官场、战乱
五类诗歌对应的五种基本表现手法 不借助外物的诗歌——直抒胸臆
叙事抒情诗——叙议结合
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
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
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其他诗歌分类: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
古典诗歌思想感情术语
喜悦、愉快、欢快、激动、兴奋、忧愁、悲苦、孤苦、深刻、积极、消极、旷达、洒脱、悲愤、乐观、悲观、哀怨、激愤、憎恶、欣喜、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忧郁沉闷、愉悦、沉痛、哀伤、赞美、敬慕、惜别、依恋、豪迈、狂放、闲适、恬淡等。
情感载体: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古迹——怀旧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分类
①人物形象:A“我”—诗中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②自然景物形象或者意象: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③事物形象: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
古典诗歌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①细节刻画②烘托③对比衬托
常见意象归类
(一)意同象异
1、思乡:月亮、柳树、鸿雁。2、别离:柳树、芳草、长亭、南浦。
3、高洁:蝉、冰雪、梅花、菊花。4、衰败:草木、乌鸦、燕子。
5、壮志:大江、长风、沧海、奔流。6、爱情:莲花、燕子、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7、悲伤凄凉:猿啼、羌笛、梧桐。
(二)象同意异
1、飞鸟:自由、孤凄无伴、漂泊无依。 2、青山:故乡、超脱。
展开全文阅读
3、柳:离别、思乡、愁苦。 4、燕子:爱情、时事变迁。
5、水:阻隔、愁情。 6、船:漂流、自由。
7、小楼:思念、闲适。 8、鹧鸪:离愁别绪、衰败之景。
形象方面的鉴赏术语 生动、活泼、鲜明、优美、柔美、绚丽、明丽、明媚、灿烂、雄奇、俊俏、雄伟、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凄冷、凄清、辽阔、浩渺等
古典诗歌中常见人物形象 豪洒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
语
言 诗歌语言分类
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语言风格特点及鉴赏专用术语 总体特点:诗庄(庄重)—词媚(优美)—曲谐(诙谐)
诗歌风格:现实与浪漫
词作特点:婉约与豪放
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具体风格特点:清新、平淡、绚丽、含蓄、明快、自然、直率、清幽、雄奇、悲慨、洗练、沉郁、雄浑、豪放、沉郁、悲慨、俊爽、冲淡、旷达、自然、雄奇、奔放、朴素、雅致、平实、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洗练、含蓄、明快、诙谐、浅显、白描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相、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平淡无奇、华丽明快、沉郁顿挫、苍凉、雄浑雄健、富有哲理、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
炼字 古典诗歌炼字的位置:五言炼二、三、五字、二五字;七言炼二、五、七字、二五字;
古典诗歌常常炼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
表
达
技
巧 修辞手法 夸张、对比、比兴、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对偶、反复、双关、对仗、排比、设问、反问、顶针(顶真、联珠)、互文等
表达方式 描写技巧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白):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隐晦):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②借古讽今(怀古伤今)、③托物言志(情)、④用典抒情、⑤叙事抒情(即事感怀)
表现手法 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赋比兴、渲染、用典、烘托、以景结情、无理而妙、翻因为果、抑扬、照应、即景抒怀、铺垫、铺陈、衬托、白描、工笔、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象征、寄寓、寄托等
行文结构方面的技巧及鉴赏术语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寄寓寄托、怀古伤今、起兴、做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以动写静、点面结合、想像联想、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伏笔照应、点题、委婉、以乐写哀。
意境 定义 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完美融合的产物。
常用术语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
用典 类别 引用诗词掌故、引用人物事件
作用 怀古伤今、借古言志、意蕴丰富
三、 高考真题;
1.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⑴.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⑵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 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 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知识重温:
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展开余文
答题示例:
(201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答:
参考答案(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诗经中的比或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另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这首诗(或词)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题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忧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2015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清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4分)
答:“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答出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2015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清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
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解释1分,赏析各联1分)
第六种模式: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游子思乡归: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巩固练习:
1. (2015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展开余文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1)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2. (2015年江苏卷)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白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3. (2015年福建卷)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4. (2015年四川卷)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1)请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可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
(2)【答案】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可结合诗人的理想与追求,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5.(2013 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分)
9.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4分)
6. (2015年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 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2)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1)(4分)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4分)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付云常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图文转换( 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总复习)
下一篇:
妻子以死相逼不与婆婆同住,男子租房藏母养九年(感动孝道亲情)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