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1717  2016-08-21
标签: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味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美读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把握意象,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宏大的意境。

三、教学内容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 长沙》是高中第一册的第一课,属于古典诗词。这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学习兴趣的重任,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者,在这一课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本课是授人以鱼的最佳时机;同时,本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相关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古典诗词鉴赏作准备。总之,《沁园春 长沙》是高中生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基础和门槛。

2.教学思路与方法:

教学思路

首先,学习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导人这一环节中,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要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义,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缠绕妙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平有所提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

第五,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上这节课之前,我先请同学看一段视频。(插入秋天的视频)

T:在这段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秋天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T: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T:这么多描写秋的诗句都在描写秋的什么?作者是带着什么感情来写秋天的?

没错,正如刘禹锡《秋词》中所说:自古言秋多寂寥啊。 

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大都是为了表达一种凄凉、落寞、孤寂之感。

T:那么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又是如何的呢?他要表达的是哪种情感呢情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沁园春 长沙》

(二)初读

T:首先,《沁园春 长沙》是什么题材啊?

S:词

T:词兴起于__隋唐__,盛行于_宋_,配乐歌唱,始称“_曲子_”或“_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_长短句_”。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又称为“诗余”。

• T:九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沁园春•雪》也是毛主席的作品。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试着回忆一遍,一齐背诵:

• S: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fèn 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T:既然是词,必需有词牌。词牌是什么?

• T: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这里的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后花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曲述说这件事情,沁园春的词牌由此得名。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

• T:了解了词的基本知识,接下来让我们正式进入本篇课文。首先,同学们先对照注释,自己自由朗读全诗,并作脚注。读完后我会请两位同学试着带着感情来读一读。初步感受毛泽东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巡回指导)

1、好,哪位同学先读一遍?再请一位男生(女生)读

2、很好,两位同学都花了一定的心思来读。但离毛主席的情感还有一定的距离。

(PPT放出本词的韵味示意图)我们说这是老师给你们的参考,你们再结合自由朗读,

3、好,来大家试着齐读。

4、读得很好,读出了词中的停顿和轻重音,接下来我们再听听名家的朗读(播放音频朗读),并结合韵味示意图作标注。

5、再来齐读

(三)研读

T:很好,经过多次朗读,我们知道词要按照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那我们读出来就有一种音韵美。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接下来就来仔细研读这首词,一起走近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上片(女生齐读)。

T:上片主要写了什么?

S:景物

T:没错上片重在写景。那么作者由哪一个字开始写景?(看)在诗中称为什么字?

T: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展开全文阅读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物时,你觉得哪些词用得比较独到或比较传神?(提醒:动词,为什么用得好)。等会儿请同学回答。

T:哪位同学来说说景物?

请同学上黑板分别标注出来(两个同学,再请同学补充)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鹰击长空(强劲有力之势),鱼翔浅底,(自由轻快)(仰视,俯视)

万类霜天竟自由。

T:这么多的景物,作者用了几句话来描述?

T:在这短短的7句中作者就描绘了这么多的景物,我们读起来乱不乱?

S:不乱

T:那为什么不乱呢?作者是用了什么顺序呢?诗人怎样看的?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T:很好,由远及近,有俯视有仰视,真可谓“远近高低各不同”

T:那么这里那些动词用得比较独到呢?来,大家来说一说。原因?

T:“染”为什么用得好?

T: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两个 “染”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S:用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写出了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漫山遍野的枫叶像火一样

T: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还会让人联想起哪句诗?

T:“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意境开朗,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

这里就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T: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你联想到什么?

T:对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们联想到了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T:还有什么动词?击?

T:“鹰击长空”其实是说雄鹰在天空翱翔,那么,“击”改成“飞”可以吗?

S: 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

T:“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浅底”是指“水浅”吗?

S:从物理学上讲,“翔”比“游”受的阻力小,当然更轻快自由了。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T:所有这些词,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

据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

毛主席锤炼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值不值得学习?

T:我们分析完了景物,那么在诗歌当中我们称这些景物为意象?意象指什么?

T:“意象”指言意之象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通俗的说就是词人眼中所看的或想象出的用以表达心意、情志的景物)

T:那么我们说诗词当中很多意象会构成什么?(意境)

T:那么在这里构成了怎样的意境、画面?(湘江秋景图)

T: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展开想象,带着背景音乐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

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变为彩屏,火红的枫林,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江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金风送爽,满山的枫叶,像烈火熊熊燃烧,江水缓缓流淌,千百船只竞相踏浪穿波,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被风鼓紧的白帆,游鱼闪闪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T:好,如果你是作者当你看待这样的风光时,你会怎样站在橘子洲头?来,请一位同学表演一下。

T:那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该怎样翻译呢?

S:在寒秋之际,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T:没错,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S:运用了倒装。有什么效果?“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T:这个“独”字让我想起了柳宗元的《江雪》,还记得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T:背得很好。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而我们刚刚说到本词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词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T:对。当时,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身处险境的诗人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就像一个 “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

T: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毛泽东在这里是像古人一样悲秋吗?

S:不是

T:那表现出作者什么一样的心情?齐读上片的最后三句

T: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什么问题?

S:“谁主沉浮?

T:毛泽东有没有作出回答?这个谁指的是谁?

下面请男生齐读下片,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

T:这个谁指谁?

T:下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1.下片的领字是哪个?

“忆”“峥嵘岁月”1.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2.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3.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4.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2.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才华横溢”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热情奔放

3.结尾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结尾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以拼搏为乐的凌云壮志,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5)归纳总结,把握词中所抒发的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T词中运用了哪些关键动词来抒情?

立——豪壮 看——喜悦 问——惆怅

忆——自信 记——豪迈

按刚刚同学们所说的情感:豪壮、欣喜、忧思、自信、豪迈(与动词一一对应)老看看整首词的情感场景。现在我们把情感把握住了,然后再回到刚刚的韵味图中去。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清楚,为什么有的地方要读得快、读的重、读得急,现在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请五个同学接力读)

 3.人生(第三步)

在这首词中充满豪气,主题?

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作者的理想抱负不是在看到眼前秋景才产生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学生谈谈启发。

三、背诵

四、作业

• 结合本词,欣赏《沁园春 长沙》的书法,为其写简短的介绍语。60字左右。 

• 课后三首诗词,任选一首进行详细鉴赏。 

• 1.四本一帖: 

• 笔记本、积累本、周记本、默写本 

• 字帖:高中语文同步练习字帖, 必修一•必修二 

• 2.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 第六版  商务印书馆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第七版  商务印书馆 

• 3.名著导读: 

《论语译注》杨伯峻  中华书局 

 

雷雷

标签: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沁园春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幽默,班级管理的催化剂 (七年级)
下一篇:《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