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6516  2016-08-31
标签: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吕晶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师活动

      【检】一、音形识记。

      戳( ) tān( )塌 山毛榉( ) 废xū( )

      Chóu( )劳 水qú( ) 缝隙( ) 干涸( ) Kāngkǎi( )

      二、词语解释。

      1、坍塌:

      2、废墟:

      3、干涸:

      4、刨根问底:

      5、不毛之地:

      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四、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导】

      【读、思、议、展、评】  

      一、文题解说:

      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

      题目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顺叙方法。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

      三、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感动,这些照应了那句话。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四、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荒凉的气氛,突出此地环境的恶劣。暗示了种树的艰难,烘托了牧羊人坚韧、顽强的品质。与下文改变后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五、阅读第③段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正面直接的刻画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

      六、第④段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

      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对话)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课后作业 【练】识记记叙文知识。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叙述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三、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五、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展开全文阅读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七、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检】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叙述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三、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五、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七、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导】牧羊人的坚韧、顽强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能尽自己的力量多做保护环境的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写法上的精妙。

      【读、思、议、展、评】  

      一、用字的精妙。

      第三段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卧”字生动地写出了羊群懒散、毫无生气的样子,侧面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二、第19段中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的写法,突出种树带来巨大的环境变化,侧面赞美了牧羊人改变环境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孤身住在石屋,放牧羊群,生活简单充实,沉默寡言,干净整洁,种橡树。 一片荒凉,村庄废弃,狂风肆虐,没有水源。

      再见牧羊人 身体硬朗,不放羊,改养蜜蜂,坚持种各种树木。 成片的树林,有了溪流,各种树木生长得旺盛。

      最后一次相见 老人87岁,仍然坚持种树,双手创造幸福。 到处都是绿色,充满生气富饶,人们生活幸福。

      三、“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四、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叹,用直线画出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认为第几段中的描述最能印证“最了不起的奇迹”,请在原文中画出来。

      (1)这些热情洋溢的赞美表现了作者的无比敬佩之情。

      (2)第⑨段中“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上已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变得富饶了。现在这里的人们生活的幸福、舒适。一路上,我见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乡村聚会上飘荡。整个高地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五、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高度赞扬了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几十年的坚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体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事业,使得生存下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

      结构上:首尾呼应。和文章开头“何为好人”遥相呼应。

      小结: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告诉我们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也会被改变。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由“何为好人”引出故事→“我”与牧羊人三次相见的情景→直抒胸臆,赞扬牧羊人的高贵品质
标签: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植树的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教学设计
下一篇:幸福生活的真谛——谈电影《植树的牧羊人》 (作品赏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