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11  2016-09-08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设计
一、知识储备

      A.背景知识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B.新闻知识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新闻结构一般分哪几个部分?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新闻结构一般分“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其中的“标题、导语、主体” 缺一不可。

      C.文本要点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 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 代港 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在众多报道香港回归新闻中,本文为何能脱颖而出,成为新闻佳作而获得一等奖?

      子问题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中,能否将“别了”换成“再见”或“永别”?引号能否去掉?从中可以看出标题具有怎样的妙处?

      【探究】

      第一问:不可,因为换成“再见”,会引起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可能卷土重来的歧义;也不可以换成“永别”,因为这样感情色彩不当,有对英方的挖苦讽刺之嫌。

      第二问:引号不可以删,因为不加引号,不列颠尼亚这个词语只有英国皇家游轮一重意思,加上引号,它更增加了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这一层象征意义。

      第三问:从标题看:表面上是,英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载彭定康、查尔斯交接政权后撤离香港,实际上是象征英对港治权的终结,中华百年耻辱得以洗雪;表面义和象征义,二者有机结合,并不留痕迹,如此精妙的标题,实为一等奖之应有。

      子问题2:一篇优秀的新闻,在文体上一定要合乎文体特征,在选材上一定抓住重大事件中的精彩场面。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以下问题:

      (1)这篇新闻的结构分为哪几个部分?请你拟出来并标明起止段落和内容要点。

      【探究】

      导语(段1):香港终结殖民统治(或英国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主体(段2—10):英国撤离香港降旗,查尔斯、彭定康乘游轮离开

      结语(段11):概述英国统治香港的开始和结束

      (2)本文主体部分作者选取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哪四个重要的场景?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探究】

      场 景 起止段落 时 间 地 点 人 物 事 件 备 注

      第一场景 2—4 4:30 港督府 彭定康 降下港督旗帜

      四个场景表现的是3次降旗和1次升旗,英中“易帜”这一镜头特写,小中见大,表现了香港结束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的重大历史主题,也正应了新闻特写这一题旨。

      第二场景 5—7 6:15

      7:45 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 查尔斯


展开全文阅读
      英士兵 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 8—9 6月30日子夜

      子夜1分 交接仪式 查尔斯 降下英国国旗

      升起五星红旗

      第四场景 10 0:40 不列颠尼亚游轮 查尔斯

      彭定康 离港

      子问题3:一篇优秀的新闻,在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能够有机地与历史的回顾融为一体,使新闻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纵深感。这篇报道哪些段落巧妙地插入了历史的回顾?请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探究】

      文章4、7、11段,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引入历史回顾,增加了文章的历史纵深感和作品厚重感,这是获奖原因之一(或:在描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同时,插入背景材料与历史回顾结合起来)。如第3段描述港督府降港督旗后,随之介绍它的修建历史,意在说明这段屈辱历史将会永远成为过去。第7段写第二次降旗仪式,插入英侵入香港的第一次升旗,今昔对比,突出了历史沧桑感,一升一降,正反对比,突出这一历史时刻的神圣。第11段,引入英远征军从海上侵入,到今天从海上离开,今昔对比,意蕴深刻。

      子问题4: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场景时,能够于细节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请找出来在这些词句,回答它们在文中有什么深长的意味?

      【探究】

      A、段3中“ 4时30分,……降下旗杆……面色凝重”的细节神态描写的含义:一是这次降旗之后永远不会再升,二是彭定康所代表的英国对香港的统治一去不复返,三是表现了彭定康此刻的内心是黯然神伤,无比失落。

      B、段2中“蒙蒙细雨”之落寞之景,段6“雨越下越大”的落寞之景与两次降旗形成照应,情景交融,既是客观叙述,又暗示了英方落寞惆怅的心情。

      C、段5末“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构成了‘日落仪式’的背景”,英称“日不落帝国”,港作为英国在东方最后的殖民地,如今回归中国,的确由“日不落”变成了“日落”,而代表中国主权的紫荆花将扎根香港大地。

      子问题5: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探究】

      现实场景:1841年英跨印度洋而来侵占了香港;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历史轮回: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来”,标志着港受殖民统治的开始,“去”,意味着结束。一“来”一“去’,前后对比,内涵隽永。

      三、课文小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老记揭秘香港回归“世纪新闻大战”(节选)

      新华社 徐学江

      八千记者云集香江

      香港回归,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20世纪世界上最有影响的重大事件之一。对全体中国人民来说,它是洗雪国耻、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大喜事,牵动着海内外每个华夏子孙的心。对香港来说,它标志着迈向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对英国来说,它宣告了英国人在香港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的结束。对世界来说,中英两国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香港问题,为各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树立了成功范例。因此,香港回归不仅是中国的一件大事,也是全世界的大事。各国媒体也都是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待这次新闻报道的。

      据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新闻统计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7日报名截止,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778家新闻媒体的申请共8423人。香港当地有106家机构,2816人;日本有45家,1300人;美国有108家,1047人;英国有63家,688人;台湾地区有42家,528人;中国内地有16家,610人。历史上,为同一件事、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云集如此众多的新闻记者,是前所未有的。香港回归报道的竞争在当时被形容为“世纪新闻大战”和“世界传媒的奥林匹克”。

      ……

      不同的动机,不同的结果

      参与香港回归报道的各国记者,按照香港的规定,采访机会完全是均等的,中方媒体,包括香港媒体享受不到特殊方便。中方媒体,特别是新华社,承担的报道任务比任何外国媒体都重,可在人力和技术装备上又处于相对劣势。但从工作表现和报道效果来看,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媒体,明显好于西方媒体。原因在于中国媒体与西方媒体有着迥然不同的心态、动机和自我要求。

      以新华社为例,我们自始至终坚持的原则是:围绕事件,紧扣主题,报道主流。即紧紧围绕“回归”主题,抓住政权交接仪式、特区成立和特区政府宣示就职仪式、军队进驻、香港和内地的重大庆典、中国政府代表团和中央代表团活动,以及民间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为报道主线和重点,不受某些西方传媒行为的影响,也不让某些小事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这样,我们对香港回归这件大事本身的报道,比任何一家西方媒体都用心,都充分,完全盖过了西方媒体那些支离破碎、苍白无力的报道。

      某些西方媒体的一些人是怀着阴暗的心理,甚至敌视的立场来到香港的。他们主要不是报道“回归”事件本身,而是来挑毛病,看笑话,“出中国丑”的。他们死守“坏消息就是大新闻”的信条,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负面消息上,希望出现反对香港回归的活动,甚至发生暴力事件。

      外国记者,特别是欧洲和美国的记者蜂拥而至。他们全部指望在这里捞足发生骚乱乃至暴乱的新闻材料……其中一位竟对我说,他奉命来此只报道示威和反对活动,而不报道欢庆活动。

      但事态发展和他们幸灾乐祸的愿望相反,香港回归期间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反对活动,更没有发生任何暴力事件,绝大多数香港市民热烈拥护香港回归,对未来充满信心,回归活动进行得出乎意料地顺利。一位欧洲大新闻机构的记者在给总部的业务电中无可奈何地哀叹:“糟糕的是,这里没有死一个人。更糟糕的是,没有一个人甘愿去死。”由于他们走歪门邪道,大大削弱了他们这次报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他们在两年前,即1995年对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报道,奉行的也是这套方针,结果也使他们非常失望。香港回归报道,使我们中国新闻工作者再次领教了一些西方媒体标榜的“客观、公正”是怎么回事。

      1.在选文第一部分第二段,作者用了大量数据?有什么作用?

      【探究】

      运用数据给读者准确深刻的印象。这些数据说明参与报导的国家多、新闻机构多、记者多,更说明香港回归,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20世纪世界上最有影响的重大事件之一。

      2.从选文第一部分第一段看,香港回归有怎样具体的意义?

      【探究】

      对全体中国人民来说,它是洗雪国耻、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大喜事。对香港来说,它标志着迈向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对英国来说,它宣告了英国人在香港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的结束。对世界来说,为各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树立了成功范例。

      3. 中方媒体在人力和技术装备上处于相对劣势,但报道效果更好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

      始终围绕“回归”主题,不受某些西方传媒行为的影响,也不让某些小事转移注意力,比任何一家西方媒体都用心,都充分。

      4. “糟糕的是,这里没有死一个人。更糟糕的是,没有一个人甘愿去死”,这句话表现了某些西方媒体怎样的心态?

      【探究】

      有反华的阴暗心理,希望出现反对香港回归的死人事件,有用坏消息来造成轰动效应的病态心理;对没有出现死亡事件感到遗憾、失望。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别了,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教师及学生版)
下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