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794 2016-09-10
标签:
教师随笔
魏书生《我这样做老师》之《我的指导思想》 (教师随笔)
我的指
展开余文
导思想
一、教育与哲学
我一直是在受着自己过去读过的一些哲学书的指导去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的、辩证的,比如就唯物这一点来说,我刚到学校教书,也接触一些教法,语文教法、教育方法等,也看过马卡连柯的《塔上旗》《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当然,1978、1979年使用的教学方法方面的书和文章我也看过,但看了之后,我为什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不怎么使用了呢?这就跟唯物的观点有关。因为唯物主义主张,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而一切理论都要接受具体实践的检验,在实践当中检验你原来的认识。当你这个理论不怎么行得通的时候,就完全可以推翻原来的理论。当然多走了一步就可能变成实用主义,但是如果认真地分析当时的时空条件的话,我想还不至于走到实用主义的边缘上去。所以,我感觉到根据我这里学生的实际情况,像那样教效果不好;不好,就完全可以变一变方法。我也经常对学生说,一些学习指导,包括对学习成绩的追求,都要从你个人的实际出发,不要不切实际地比,不切实际地追求。像有些学生,包括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不见得所有的人都升高中,升大学。人们都要从个人的实际出发,能从识20个字到识25个字,这就是胜利。应该从这个角度上去理解进步与不进步,理解你学到了知识还是没学到知识。
另外,从哲学上看,不存在终极真理的问题,因为什么东西都是辩证的,都是发展的。适用范围很广的教学方法如果过了几个月、几年,脱离飞速发展变化的形势,它也会变为陈旧的东西,应该更新。我经常向学生渗透,我自己也是这样认识的。因为最普通的问题,比如什么是信息,什么是电,这些概念人们的认识都不是统一的。怎么一个教学方法,大家都非执行不可呢?当然凯洛夫标准化教学方式,显然也没有非执行不可的必要。像语文教学可争论的问题也不少,连什么是语文和主题也有争论,尽管天天教语文和主题。国内专家在争论,国外专家也在争论,但不能统一它的内涵。近而言之,一篇文章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显然是更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我经常跟学生说,不存在什么终极真理,我们教学方法也不能定于一。应该哪一种方法更适于我们平时的学习,更适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就使用哪种。因为经常这么渗透,学生认识到一切东西都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在人们认为最科学的方法,但是过去了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之后,会不会还是今天我们说的最科学的样子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它还要充实,还要提高,还要发展。万事万物总是处于发展之中、进步之中。最进步的车床、数控机床,这几年更新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这样学生既知道什么方法比较好,也能够理解即使是比较好的方法也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充实。
在哲学上另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受支配的就是辩证法三大原理——对立统一、量质互变、否定之否定。我也是不自觉地受它们支配的,言行、教学,每一课的教法,都离不开哲学上的时空范畴。我就跟学生说,任何真理都有它的时空界限,离开了它所适用的时空范围,真理就变成了谬误了。这种例子非常多,老师的每种教法、平时每项要求,也是有时空范围、时空界限的。另外我跟学生强调这一点,我们不要忙着批判。批判就好像破坏建筑物一样。尽管大家主张建筑、建设,但会盖楼的人不多,扒楼谁都可以会,谁都可以拆。不要忙于说人家这个方法的短处,而应该尽可能地看到每一种方法的长处,在哪一个时空范围内,是可能为我所用的,是可能成为真理的。我们否定一个人、一件事很容易,肯定人家的合理因素却很难。你把所有的东西都否定了,也就否定了自己。你如果善于肯定许许多多的东西的合理因素的话,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丰富自己,增长自己认识真理、探索真理的能力。这种认识,在我平时的言行和教学中,好像始终在不自觉地指导着我。这种思想使我不愿意简单地否定某些事物,就连最不好的满堂灌、填鸭式,我想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也会是合理的。不合理为什么能存在,而且是发展了这么多年?我有时也灌,不是灌知识,而是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如好的报告文学。满堂灌也好,问答式也好,只要自己思维活一点,得到的方法多一点,即使本来不太好的方法,你如果用它可用的地方,也就变得好了,你的工具也就多了。谁也不能说古代社会那些工具,如犁,很进步,这是跟现代化的东西比。但是,到现在牛拉犁还有它进步的一面。特殊的地区、特殊的场合、特殊的地面,就还得求助于它,还得用它。
我感到现在最新的思维方式,看它的基本结构,看它的骨架是很重要的。系统论,追溯它的哲学上的渊源,就是全面看问题。赞可夫提出的“最近区”、“高难度”就是在哲学上谈的“度”,什么都应适度。我们教学如何才能适应学生此时此刻的心理,给他一个最佳的“度”,这就是以哲学的眼光来思考问题。
二、教育与心理学
国外有人提出,现在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的一些新的理论,较有成就、步子较大、效果较好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和心理学联系在一起。
当然,心理学本身还是很年轻的科学,是娃娃学,但是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还是不甚年轻,如认识、感知理论、人的生理机制等。
我也爱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如潘菽的《教育心理学》、曹日昌的《普通心理学》、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瑞士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还有国外零七零八介绍来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学问题上的一切争论,我都愿意看,看了不由自主地就向学生渗透。开头是不由自主,后来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灌输心理学常识。这个念头是1980年产生的,那时我拟了一篇文章的提纲,我建议在初中阶段增加一门课程——心理学常识。选修也好,必修也好。我的理由是:心理学是和学生学习联系最紧密的一门科学,也是和学生成长联系最紧密的一门科学。学生在这个阶段正是由孩子向大人过渡的阶段,既有许多小孩的品质,又具备大人世界观方法论的萌芽,是小大人阶段。而心理学正是研究这个阶段人的性格、感情、意志、认识变化的科学。如果我们把这方面的常识性东西教给学生,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自觉地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发展,认识自己灵魂深处及生理上微妙变化的原因。特别是像感知心理,都直接和学生的认识及感觉器官接触外界新知识有关。这么好的事,给学生办了多好。像现代最新的心理学,它的研究趋势不是在感知方面,而是把更多的工夫用在研究人的个性的发展规律上,研究人的情感、意志形成及变化过程。如果把这些规律性东西讲给学生听,使学生有意识地指导自己,磨炼自己的意志,有意地控制自己的意识,那教育恐怕就顺手得多了,这对于把学生变成受教育的主人很有利。
展开全文阅读
当时只是拉拉杂杂地想了一些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但又感到很脱离实际。因为加一门课程有学生负担问题,又有师资问题,还有整个课程的时数安排问题,涉及问题太多,只好放下了。
放下是放下,但在我的教学中还是在渗透这些问题。有时渗透,有时是有意识地向学生解释。我经常给学生讲的一句话是:人的大脑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是所有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承认的。如果人的大脑的潜力都能充分发挥的话,每一个大脑都能装相当于几亿册书的图书馆这样的知识量。大家都应坚信,自己能够掌握许多知识,能够变成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那么怎样理解人在生理上和实际上的差距呢?这是意志、学习方法和人生观方面的问题。
平时向较差的学生讲人生认识的理论,讲怎样观察生活,培养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也讲世界上对智力的争论,有一些什么新的方法,力争以新的认识掌握一些新的知识。给他们讲,他们也不能全记住。他们很感兴趣,尤其对大脑的学问。对世界上一些新的知识他们都渴望知道。
以上所讲的是为什么我不由自主地把心理学的知识告诉学生的原因,这也是我的一些原始想法。
三、教育与管理学
我在工厂那年,也想过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经常写一些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所以我想一个企业如果管理科学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就会充分挖掘潜力,使每个工人都没有无效劳动。我在首钢看到这样一句话:“当你走入工厂大门时,你必须放弃一切个性,绝对服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这样做,企业产值利润就会成倍增长。当我进入学校大门时,特别是我教语文以后,感到语文教学与管理学有很大关系,有些就属于管理方面的问题。如学生一天当中投入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效率比较高的有多少?这个数字对中差生来说是很可怜的。中差生,表面上看来每天也学六七个小时,但按实际效率来计算,背多少,接受多少新概念,做了多少题,一般也就是用一半时间就行了。其余那些时间,哪去了?很多学生跟我讲,这段时间是消耗了,属于空负荷。这原因常在于管理不当。学习定额管理不科学,多数学生是按共同定额完成的。定额学习与人的心理也是很相称的。如果是合理定额,那么每个学生管理起来,学习起来就很愉快,进步也会很大。因此,教者规定的量必须是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量的规定不合理,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学生,以致造成了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间上出现很大的浪费。这就得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出合理的定额。除了定额合理之外,还有学习程序的管理。一个产品质量高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在我们语文教学中这个程序就不太清晰。如果清晰的话,那么学生掌握知识之后,理解也好,记忆也好,效率就会有很大提高。如果当时给他们提出质量定额和完成这个定额的时间密度清晰准确的话,那我们传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就不用这么长时间,学生还能接受得很好。
再如,学生相互关系的管理。如果管理合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现在相互促退的关系还很不少。就如我规定自习不许商量合不合理,现在我也拿不准。这个规定的“利”,从现在看来,大于弊。但它是否会成为更深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像过早成人化,或者是超越学生个性的规定呢?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那么怎样管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我摸不准。自己如果摸准了最佳管理方法,那么以后我们每说一句话都能对对方的学习、成长起促进作用。所以我经常跟学生说管理是科学,怎么能管理更科学一点儿,有待于我们共同去商讨。
四、教育学本身的争论
教育学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科学。说它古老,就是古代一些教育家已总结出了教育学一些基本的规律性的东西;说它年轻,是说它是体系欠严密的一门科学。原苏联教育学院副院长巴班斯基就说:“有人问我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我认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艺术的科学。”是科学,但这门科学是研究教育艺术的,这就肯定了教育本身是一门艺术。而作为艺术,显然它就不能定为一。凡是定为一的东西恐怕它就不能叫艺术。我开始教改的阻力不是来自我们学校领导,而是来自家长不理解。我们学校各级领导是非常支持的,而一些家长也确实能起很大作用。他们觉得,你这个学校叫什么学校呢?该抄的不抄,不像人家一本子一本子抄课堂笔记,课上净是这么讨论,逼着让学生想,一堂课讲不了多少,那要老师干什么呢?这些不理解产生的根源并不在家长本身,而是来源于对教育学的一知半解,特别是五十年代受教育的,对那个教育模式的一知半解,对凯洛夫的教育理论的一知半解。如果从教育也是一门艺术来思考的话,就不会说只有上课这样一种模式。因为它是艺术,艺术就像花朵一样。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一朵花开绝不是艺术,而应当有多种形式的花。教育应该是各种形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会有生命力,当然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也必然是科学的。这一点也是我跟学生讲得比较多的。
〖MZ(2〗〖BT2〗鼓励学生自荐〖MZ)〗面对现代社会,人们应该有勇气向社会推荐自己,有勇气向别人、向集体介绍自己的特长,以使自己的特长及时被他人、被集体、被社会发现,及时服务于社会。1987年国庆节快到了,按照惯例,我们学校又要搞一次大合唱比赛。节前校园里歌声回荡,各班都在紧张地练唱歌咏比赛的歌曲。我的两个班级深知大合唱比赛中指挥的作用,早早选出了各自的指挥:三年级一班是孙亚玲,三年级八班是周继明。两班同学雄心勃勃,都要在全校大赛中夺魁。一天早自习,王贻爽同学走到我面前:“老师,请您看看我的日记,看前天、昨天的两篇。”我明白,一定是她有什么心里话,要告诉我,或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忙了。几年来,我的工作一直极忙,学生们一般的小事,不忍心打扰我,有了较大的事,想说,又怕我没时间,便用这种形式和我沟通。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困难写在日记上,交给我,告诉我是哪一篇,我忙,就先把日记拿在手里,什么时间有余暇,便拿出来看。恰逢这段时间我没事,接过日记本说:“好,我马上看。”前天的那一篇是写她自去年班上大合唱以来,就认为指挥很重要,去年同学们本来唱得挺好,如果指挥再出色些,一定能得第一名,于是自己便产生了当指挥的愿望,并在家里偷偷看这方面的书,边看边练了一年多。今年又要歌咏比赛了,可选举指挥那天,没人知道她在家练习指挥的事,更没人知道她有想当指挥的想法,当然便没人推荐她,老师也没让同学们推荐她,她失掉了一个施展才能为集体争光的机会,感到十分失望。昨天的日记,写这两天思想斗争激烈,感到自己的指挥水平肯定高于孙亚玲,应当由自己担任指挥,可是又怕别人不理解,说自己出风头。两种思想矛盾着,斗争着,谁也没能战胜谁,不愿放弃这次机会,又没有自荐的勇气。看了这两篇日记,我很受感动。王贻爽同学终于把她的日记给我看,这说明她自荐的勇气还是占了上风,这样的胆量在我们的青少年时期是难能可贵的。我很赞赏她热爱集体、关心集体、乐于为集体争光的精神。第二天,语文课前几分钟练唱中,我提议请王贻爽同学上讲台担任指挥。王贻爽当然明白这是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考核自己,她大大方方地上了讲台。她面带微笑,眼观全场,轻轻地领唱一句,然后双臂一举,又猛地向下一滑,用一条优美的弧线牵出了整齐嘹亮的歌声。她的手势实在娴熟优雅,她的表情动作,她的全部感情和《黄河颂》的旋律严丝合缝地统一在一起,使我也不知不觉跟着她的指挥唱起来。全班同学的情绪被激发起来,越唱越雄壮有力。说心里话,这是自1981年林华同学毕业以后,我发现本校最好的指挥。她的水平明显地超过孙亚玲。我高兴地说:“大家看看,这次合唱指挥是不是换王贻爽更合适?”我满以为同学们会热烈鼓掌,通过我的提议,不料同学们你望我,我望你,都不吱声。我有些奇怪,以为自己的评价标准和同学们不一致,便问:“是王贻爽不如孙亚玲?老师看错了?”“不是。”同学们齐说。“啊!那么我明白了,大家是怕孙亚玲丢面子,另外,看到孙亚玲这几天辛辛苦苦地练指挥,把她换下来,大家感觉于心不忍,是不是?”同学们都笑了,我也笑了。 ’我说:“同学们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观念确实是落后了。咱们中国倒霉就倒霉在这地方,干部的选拔没有一个竞争的机制,本来就埋没了一些人才,而一旦发现了人才,又不好意思让原来占着位置的人下来,一旦人才要自荐,为集体为社会多负些责任,便被视为异端,视为不安分,甚至被指责为野心。于是明明一个十里马在上面站着,下面的千里马也得唯唯诺诺,自称不如。因为这样,咱们国家才弄到这么落后的地步,不仅国家遭殃,而且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既不利于千里马,也不利于十里马。没有竞争制度,没有轮换制度,没有淘汰制度,十里马便没有危机感,便难以变为百里马、千里马。我们毕业以后要面对一个全新的现代社会,优胜劣汰是现代社会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理解这一原则,便能顺应世界发展,发现自己的长处,发展自己的长处,向社会自荐自己的长处。另一方面,也无需掩饰自己的短处,无需把比自己更强的人压在自己下面。接受一个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让位于一个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是古仁人尧舜的胸怀,更是现代人应具有的气概,于己、于人、于集体、于社会、于事业都有利,是这样吧?”同学们说:“是!”性格开朗的孙亚玲马上表示,愿意愉快地退出指挥的位置。这样王贻爽同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班集体能够取胜,学校的指挥水平能提高一步。“我若愿当指挥呢,便努力锻炼,提高能力,争取超过王贻爽:不愿当指挥呢,便省下练指挥的时间与精力,用在发展自己数学特长方面。”这样想来,人生之路极宽。最窄的人生之路,其实是拼命挡住比自己强的人的路。我说:“全班同学要学习孙亚玲同学的胸怀,也要学习王贻爽同学自荐的勇气。在现代社会,这一勇气尤为重要,自荐决不单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能,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别人的进步,事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
标签:
教师随笔
魏书生《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李镇西:读不懂一些教育理论著作怎么办? (教师随笔)
下一篇:
魏书生《我这样做老师》之《笑对人生》 (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