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71  2016-09-16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文体。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的抒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一篇祭悼之文,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3、检查预习,请学生分析作者与十二郎的关系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章

    1.梳理字句。

    (1)听读。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2)诵读。学生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

    出示投影:

    ①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A.及长(cháng)        长者存(zhǎng)       尚飨(xiǎng)

    B.不省所怙(shěng)    省坟墓(xǐng)        窆不临其穴(biǎn)

    C.殒其生(yǔn)        夭其嗣矣(cí)        丞相薨(hōng)

    D.汴州(biàn)         归取其孥(nú)        殁南方(mò)

    ②指出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

    A.万剩之公相   B. 零叮孤苦    C. 衔哀致诚     D. 如耽兰之报

    参考答案


展开全文阅读
    ①D(A.及长cháng;B.不省所怙;C.夭其嗣矣   )

    ②C(A.剩——乘;B.叮——丁;D.耽——耿。)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注释词语,归纳特殊句式)

    (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亲。

    不省所怙:依靠。《诗经?小雅?蓼莪》有“无父何恃”的句子,后因取“怙恃”为父母的代称,所怙,即指父亲。

    请归取其孥: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即指家属。

    函相甍:古代称王侯死叫甍。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亡叫甍。

    辍汝而就:停止,这里指离开。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子息,后代。

    不克蒙其泽乎;承受、蒙受。

    窆不临其穴:葬时下棺入穴。

    其又何尤:怨恨。

    (2)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

    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句。

3.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四、理清思路,体味抒情色彩

    1.问题: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讨论后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间按“生前——身死——死后”来组织文章。第一部分交代祭奠时间、祭奠对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语结尾。中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2~3段)写侄儿生前与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亲情,为后文抒情作铺垫。第二部分(4~9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10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

    2.指导诵读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集体朗读第5、10两个抒情段。

    明确: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的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

(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5、10、11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多郎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情 

    思念之情 痛悼之情 骨肉之情  追悔之情 人生无常 宦海沉浮 

“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多读课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步学习了文章的边诉边泣、波澜起伏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教师范背。

    2.学生集体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诵。

    二、体会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感人效果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史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累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的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什么标志性的词语。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标志性的词语为段首的“呜呼”。

    3.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似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试分析这种抒情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殃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

    (2)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转入对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

    (3)韩愈与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

    (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得天,易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只是悲侄 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情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 ,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展开余文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边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5.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黄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三、艺术手法的体现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方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说,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四、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辩题:商品经济时代还要不要亲情

    1.学生推荐两个小组还要不要亲情

    正方观点:亲情、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可丢。

    反方观点:商品经济时代,适者生存,不能因亲情阻碍了前进的步伐。

    2.双方稍作准备后辩论开始。

    参考内容:

    正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尊老爱幼、亲情友爱是传统美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丢的。试想一个丢掉传统不顾社会舆论的人,即使有经济头脑,他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是寸步难行的。因为丢掉亲情,就意味着冷酷无情,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就不能丢掉亲情。

    反方:亲情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商品经济时代,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商场如战场。如果一个人一味地顾及亲情,就会为亲情所累。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大部分人员都是亲戚朋友,那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员工犯错不能说,违规不能裁,没有忧患意识,没有竞争意识,这样的企业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因此在商战中,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为亲情所累。

 五、课文总结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幼时为伴,未尝相离(2段)

                1.生离之情

                              三别三会,聚少离多(3段)

                              少、强先殁,不合常情(4段)

                              惊闻噩耗,疑梦非真(5段)

    融情于事   2. 死别之情    若死有知,愿从汝死(6段)

                              子孙幼弱,睹之生悲(7段)

                              病因死期,萦廻于心(8、9段)

                              吊慰、改葬、事事不忘

               3.祭奠之情                           (10段)

                              抚孤成立,馀年之愿

 

李洪波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祭十二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苏幕遮(周邦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