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309 2016-10-06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高一语文 编写人:费涛涛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重难点】
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目标2
【学法指导】
诵读法 讨论法
【知识链接】
1、 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 :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文助读:
①.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②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 ) 谒( ) 揕( )其胸 切齿拊( )心 淬( ) 濡( )缕
忤( )视 徵( ) 瞋( )目 陛( )下 卒( )起不意 箕( )踞( )
被八创( ) 樊於( )期 偏袒扼( )腕 目眩( ) 夏无且( )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略()地 ②旦暮()渡易水 ③长侍() ④微()太子言
⑤谒() ⑥购()之金()千斤 ⑦秦王必说()见臣 ⑧穷困() ⑨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展开全文阅读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a秦之遇()将军 b 深() c仰天太息流涕() d可以()解燕国之患 e揕()其胸
f然则() g将军岂有意()乎 h见()陵()之耻 i濡()缕 j忤()视 k偏袒()扼腕
l樊於期乃前()曰 m函()封之 n其人居远()未来 o 太子迟()之 p请()辞决()矣
q皆白衣冠()以送之 r为()变徵之声 s发尽上()指冠 t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4.小结
5.学习反思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参考答案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自我校对】:
jiǎn zhèn yè fǔ cuì rú wǔ zhǐ chēn
bì cù jī jù chuāng wū è xùan jū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自我校对】:
本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自我校对】:
①向北 ∕掠夺,夺取 ②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③长久侍奉 ④假如没有
⑤请 ⑥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 ⑦同“悦”,喜欢,高兴 ⑧走投无路,处境困窘
⑨改变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自我校对】:
①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②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者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参考答案】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不凡。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自我校对】
a对待 b刻毒 c眼泪 d可以用它来 e握,抓住 f 这样就
g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h被∕侵犯、欺侮
i浸湿,沾湿 j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 k裸露一只胳膊
l走上前m用匣子n远方o认为……迟了 p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别,告别
q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r发出 s向上 t始终∕回头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自我校对】
①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②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③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④太子河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3.文段分析、思考。
1. 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参考答案】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得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达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参考答案】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不可辱”,荆轲忍无可忍,怒斥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参考答案】(1)抓住重点。对送行者的描写,“白衣冠”
(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惜缘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荆轲刺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下一篇: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