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65 2016-10-12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案
北达资源中学2015.12.10
教学课题 阿里山纪行(吴功正)
所用教材 教材名称: 语文 八 年级 上 册 第 四 单元 第 18 课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2.欣赏课文中古典优雅的语言。
3.学习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景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游记的基本结构。
2.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学习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品味。
教学过程及内容 O、课前作业
1.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2.了解作者基本情况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一、导入:阿里山风光小短片。
背景音乐:邓丽君版本的高山青。里面包含了课文中所写的主要景点,以及阿里山的奇观。
二、作者和本文写作缘起
作者吴功正,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代表作《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六朝美学史》、《唐代美学史》。
1997年吴功正受邀到台湾讲学,讲学之余,也寻访了一些台湾有名的山水,其中就包括阿里山,因为当时大陆对台湾的了解甚少(1997年香港回归,到台湾需要转机,还没有实现三通),所以写了这篇游记,将阿里山的风光介绍到大陆来。
也由于写作时间比较早以及时代所限,很多情况在这些年来可能有所变化,因此对于文章中的一些内容同学们辩证看待。
发表在1997年12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编入教材时作者做了修改。
二、文章结构梳理
>>有没有去过阿里山的,谈谈自己去阿里山的经历,什么时候去的,都去了那些地方,印象深刻的是哪里。
>>如果要大家把一次旅途写下来,那就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游记。
文学体裁之一, 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 生动的描写, 记述旅途中的见闻, 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 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之前接触的古文《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古代的游记散文。在这个单元中,《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现代游记散文。
>>写作顺序:“移步换景”。
游记的写作顺序往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指到了一个地方,按照作者的行踪来写。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移步换景”。“移步换景”的顺序是游记这类文体写作的最基本的顺序,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大家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在课文中交代得清楚不清楚呢?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出作者在阿里山的游览顺序。
怎么找到的,找出来表示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答案:“从台北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出现一泓水潭”、“山间的曲径幽路”、“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作者行踪:
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森林火车站-----林区(姊妹潭)------神木------下山的路上
>>游记的重点描写对象放在哪里?(体会作者书写中详略的搭配。)
森林火车站、林区、神木,分别是第几段
2、4-7,8-9
>>第1段写了什么。
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歌曲引入。
用歌声开篇,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
1.抒情基调,两岸和谐、友好的氛围。
2.前后呼应,文章结构完整。
三、语言赏析
>>森林火车站、创收。(2、3段)
交通方式-社会人情的内容。
3段:人情味。当地人文气息。台湾旅游业初期的不完备。
>>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4-7段)
姊妹潭的传说:
姐妹潭,据说很久以前,有姐妹俩同时爱上了一个男子,但彼此又不忍心横刀夺爱。于是姐妹情、男女情折磨着她们。最后不能从痛苦中解脱的她们,只好带着莫名的抑郁和悲伤将自己花季的生命交托给潭水,双双以死殉情。
作用:两个姐妹的爱情故事赋予潭水以凄美的传奇色彩,增添了游记散文的趣味性。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对偶、比喻、排比的修辞。交错使用整句、散句(句子结构形式)。
2.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递进的意义表达。禅意的引入
3.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都是与佛教有关的,禅意的贯穿。整齐严肃,用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气息的比喻表达。
第四段:清澈的姊妹潭。
第五段:静洁的原始林区。
第六段:厚密的青苔路。
第七段:无际、阴湿的森林。
>>最能体现阿里山的精神、阿里山的灵魂的景物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神木。
红桧木:材质优良,耐腐蚀,有芳香,纹路美丽。
展开全文阅读
现场感。
新神木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的那一句?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卒章显志。
四、拓展了解
神木的来历。
躲过日本人的斧锯存活下来的。第2段写到的森林小火车,其初始用意即是日本人用来将砍伐的红桧运输出山的工具。
在日本人占据台湾期间,发现了阿里山千年红桧林,这种树木质地坚韧致密,耐腐抗蛀,淡红含香,是建筑、桥梁、车船、家具和工艺制作的上等材料。(课文中所写的神木为小笠原富二郎于1906年发现并命名。)于是他们建铁路,通火车,从美国订制大量砍伐捆装设备,将砍伐的红桧源源不断运往日本,建皇宫、神社,供奉东条英机等战犯的靖国神社就是用阿里山红桧建造的。到1945年日本投降,整个阿里山的红桧几乎被砍尽伐绝,所剩的包括神木在内的几十颗,因为长得难看或者看起来神奇,才侥幸逃过刀斧之劫。
神木命运的被摧残,也是因为三十万株巨木的消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成了孤家寡人的神木容易遭到雷击,所以神木在短短几十年连遭雷击最终毁灭。1956年,遭雷击,树心油脂被焚毁,不久树顶枯萎。1997年7月1日,因连日大雨,根部腐朽严重的神木树身崩裂,倾倒在铁路上。1998年6月,正式放倒神木。(新的神木于2007年元旦确定,树龄约2300年,高45米,胸径3.92米)。
旌(jing1)功碑、树灵塔。——神木颂
树灵塔,建于日治时期,树木砍伐者认为树木是有灵性的,于是建造了树灵塔来抚慰,圆形的台阶代表树的年轮,而塔身则象征树干。
旌功碑,建于1933年,为表彰日本林学博士琴山河合对阿里山林木的贡献,碑文叙述了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条件,以及红桧、扁柏的生长状况;20世纪初琴山河合策划了采伐和运输古木的方案;依据河合的策划,掠夺者对具有数百年,甚至两三千年树龄的古木进行掠夺性的砍伐;然后将砍伐下来的古木运往东瀛;用以修盖他们的“灵宅人居”,也就是他们的神社和豪宅。留在阿里山的是什么呢?就是运古木下山的小铁路,和满目疮痍的树头(树根)。这就是这座“旌功碑”所称颂的“功德”。 碑文的作者铃木虎雄,早年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后来成为有影响的汉学家,对中华文化经典有很深的造诣。但是他的这篇碑文,却是为日本殖民者强盗式的掠夺歌功颂德的。作者在记述他们砍伐古木的“丰功伟绩”之后,还效仿《滕王阁序》用韵文来铿锵一番。 现在,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这段赞辞。你看赞辞一开始就说:“阿里山兮气巃嵸,峰竦林欑兮自鸿蒙”。接着还有 “斩伐大木”、“凌驾波涛”之语。语调铿锵,造句奇绝,如果你不知道他们罪恶地砍伐千年古木、运回日本去造他们的“灵宅人居”的背景,你还会以为他是在赞颂一桩神圣、崇高、伟大的壮举。把罪恶当作光荣,是历来殖民主义强盗惯用的伎俩。当婊子忘不了牌坊,做强盗惦记着丰碑。不过铃木毕竟是深谙中华文化的汉学家,深知砍伐千年古木是罪恶。于是,他不说“斩伐古木”,而说“斩伐大木”;一字之易,将罪恶化成了“壮举”。
神木颂为国民党元老之一、浙江象山诗人何志浩先生所撰。颂文言辞优美,大气磅礴,本为庆贺蒋介石“总统”六十七岁生日而书。然时过境迁,其文虽存,斯人已去,树亦亡无,唯有我辈远道长途瞻此旧故。观树睹物,回顾史书,倍生感慨,遂录之如下,作为纪念: 神木颂 阿里山中有神木,三千余年声然矗(chu4)。 坚苍郁勃开鸿濛,傲雪凌霜挺大谷。 根孥(nu2)怪石蟠龙蛇,节奴苍苔栖鸿鹄。 纷披翠盖势横空,石身正直姿拔俗。 排云御气涵太虚,啸风吟雨壮山岳。 百人合围千尺高,俯视众木皆抱足。 独立不移见骨气,万古长青赞化育。 山有主木尊为神,定是仙灵护其福。 朝雾冲开迎日光,暮霞飞去落星宿。 风生枝动翔凤鸾,雨淋叶响骇麋鹿。 春花灿烂延清芬,秋月皎洁泻深绿。 天地正气留此身,此身万劫不屈服。 老干直根撑天柱,灵枝竟可运地轴。 地僻天教生大材,得天独厚志行淑。 松柏有心耐岁寒,蓬蒿无骨委林麓。 此木卓绝世所稀,支持乾坤无倾覆。 更奋长戈树大纛,纵撼蚍蜉岂能剥。 故都乔木化劫灰,唯有神木莫予毒。 天矫矗立上参天,浓荫广被荫大陆。 高风烈烈铄古今,立地顶天光国族。 象山何志浩敬撰 宁远关汉骞敬书 神木颂为嘉义各界庆祝“总统”蒋颂六秩晋七华诞立石纪念。
五、总结
游记:移步换景。
游踪的书写详略得当。
写出景物的特点,也写出自己的感受,即现场感。
板书设计
徐畅泽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阿里山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三问
下一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