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3467
标签:
教学论文
古诗词鉴赏开放性训练与答题指导(网友来稿)
湖北巴东一中 胡其林 444300
【题型及思维】
简 答 型:抓问号,有几问,就回答几问。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综合表述型:若无角度,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
评 价 型:针对题目中的评价语,首先要表明你的态度(同意与否),然后根据评论的角度联系原文来具体阐释原由,注意点面结合。
比 较 型:通读给定的几段诗文,宏观把握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异同比较。注意要点全,条理清,层次明。
【题目及答案参考】
阅读下列唐诗、宋词、元曲,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骄阳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孤桐》王安石)
有人评价这首诗认为诗人是以“孤桐”自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对孤桐形象的理解及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2、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试就该诗的内容和所抒发的情感谈谈你的理解。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主,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谈谈你对该诗主题的理解。
4、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 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刘禹锡)
试解释颈联的内容并简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未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前人评析这首词,认为开篇一个“异”字统领词的上阕,请说说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词引用“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典故主要抒发什么情感?
7、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夜。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话说?(《丑奴儿近》辛弃疾※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1)博山道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词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
(2)你认为本词有哪些特色,请简析之。(每条不超过30字)
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赵师秀)
有人认为末句中的一个“闲”字非常形象地道出了主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请分析之。
9、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送友人》李白)
有人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有两种理解,请简要说明。
10、今夜 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李白)
你认为这首诗在构思上最大特点是什么?试简要说明。
1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12、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13、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李煜)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认为呢?
14、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 ,爱杀江南。(〖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请分析本曲中数词的特点和作用及本曲写景的顺序。
15、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已两年了。
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性格的诗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请就此句并结合小注,谈谈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性格。
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16-20题
16、【越调】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 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17、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博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展开全文阅读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请从思想内容上评价这两首诗。(不低于50字,不超过150字)
18、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⑴白诗的“灯残”和元诗的“残灯”是否都是实写?为什么?
⑵两诗的结句都是景物描写,在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点?
19、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⑴两首词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
⑵“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均写愁情,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⑶两首词内容和技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20、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从狂。
⑴两诗都写秋天,但保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⑵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21、 观书有感 (宋·示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写诗也颇有特点。试就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
〖答案参考和提示〗
1、我同意这种说法。诗中刻画了“孤桐”傲立群林、茂盛向上、奉献自我的形象。这种卓尔不群、生机勃勃的“孤桐”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喻,联系诗人力主变化、改革朝政的政治主张便知。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献身变化、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感情。
2、该题要求赏析内容和思想感情,要紧扣题目中的“暮雨”和“送”字来分析诗歌所描绘景物的层次。这首送别诗前三联主要写雨中江景:黄昏时分,细雨迷蒙,帆行江上,鸟翔空中;海门深,浦树远,忽地钟声入耳,令人肠断。此时此刻,诗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别愁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胸臆。
3、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四十年的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人生巨变。透过诗人的忆感喟,不难感受到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灾难,给人造成的巨大的心理伤害。
4、该题是定位鉴赏。颈联的内容是说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卷曲毛;鸷鸟睁开睡眼,顾盼万里青云。这两句诗既反映出骏马、鸷鸟内心的“思”“盼”,还显示出秋天边塞隐含着一种生气勃勃的潜在力量。
5、我同意这种看法。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作者化抽象 为具体,设想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
6、首句抓住“塞下”这一特殊地域来写“异”的,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千嶂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秋景图”。引用典故是为了抒发将士报国之志。现在敌军末退,边境末宁,尽管厌战思归,但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7、(1)博山道中的景色有明丽、清新(幽美、恬淡)的特点,作者在词中表达了一种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特色之一:虚实结合。上片实写博山道中景色,下片虚写想象中的闲适生活。特色之二:语言风趣流畅,笔调清新活泼。
8、一个“闲”字貌似写出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实则不然。前句为“有约不来过夜半”,约客久候不来,灯芯过长,诗人百无聊赖,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将灯芯花都震落了。非常形象地反映诗人内心的焦躁。
9、一种理解是::友人不安定的心情就象浮云那样飘忽不定,落山的太阳徐徐而下,就象这依依不舍的故人的友情。一种理解是:用拟人手法来写浮云似知游子心意,落日犹通故人情。
10、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设想对方如何思念自己 。本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妻子,作者故用曲笔,从对方落笔,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可想而知,诗人也是彻夜不眠,望月思归,末句用“双照泪痕干”,表面上写的是自己亲人,实际上是写自己。这样处理感情表达更含蓄,更深沉,更富有感染力。
11、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12、所谓“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的写法。诗前两句用拟人手法,细写春风中的柳条藤蔓修长柔软,富有人的情感。一个“系”字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出它们依恋主人不忍离去的深情。后两句更是将黄莺人格化,一个“啼”字更似凄凄惜别,难舍主人离去。这样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依恋之情。
13、从表面上看(特别是后三句),该诗是对昔日繁华的眷恋,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的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中愈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凉就愈浓重。对昔日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悲凉。
14、本曲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量词,正与江南风物之秀媚相映。作者由于选择的数词不相同,本曲在用词上多样,富有变化,增强了活泼生动的韵味。本曲前五句写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又写远方的画船,第七句又近写村落酒店旗帘。
15、句中一个“任”字形象地传达出作者面对坎坷所持有的稳定、平和、沉着的心态,鲜明地表现了诗人的胸襟和不屈的性格。
16、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提示〗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但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17、抓住“离别愁绪”情感和抒情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分析即可。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
18、(1)并不都是实写。白诗是实写,元诗“残灯”更多是虚写,是元稹“闻君谪九江”后内心苦闷的主观感受。
(2)都是借景抒情,都抒发了悲愤难平的感情,同样含蓄,耐人寻味。
19、(1)前者抒写了词人暮春时节个人生活空虚寂寞的闲愁,后者抒写了词人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凄楚、深沉、痛苦之情。
(2)前后两句都采用了比喻、衬托的手法。前句把愁比作有重量的东西,搬到船上运也运不动,说明愁之重;后者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永远也流不尽,言愁之多。都化抽象为具体可感,新颖别致。
(3)内容上:由春逝之景引发个人感受及闲淡愁怀。技法上: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
20、(1)前者侧重写秋天的生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者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不一致。前者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机活力,并且用它来正衬秋;后者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它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21、该题为全开放性的题目。扣住内容(作者阐明的道理)和独特的构思来回答。
【答题失误及矫正】
1、答非所问 审题不准,不明确题干的要求,回答扣不住提问的角度,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矫正〗 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显信息和潜信息,明确要求作答的角度。关键看问号,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忌乱答一通。
2、空洞笼统 题目需要具体展开分析的,没有展开只用一些鉴赏术语和概括性的词语来表达。回答问题空洞,不着边际。
〖矫正〗 针对提问的角度,从诗词的字面意思入手,挖掘其内涵,用文学评论的意识去解读诗词的主旨、诗人的情感、文章的艺术手法等。要求点面结合,详略安排有序。
3、牵强附会 主要表现为: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心情及遭遇来回答,答案牵强生硬。
〖矫正〗 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
4、条理不清 学生在作答时,没有按照题目提问顺序和角度来展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乏条理性。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整个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当然得分就很低。
〖矫正〗 诗词鉴赏现在是答案开放,表达自由。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你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最好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最好按照先总说(或具体分析)后分说(总说)的思路来答。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表达简洁,书写规范。
作者邮箱: hql-ly@sohu.com
标签:
教学论文
古诗词鉴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语文课堂教学原貌的不可重复性与原生态的不可直接观察性——由一则注释触发的久蓄想法(网友来稿)
下一篇:
高考速递:几组易混淆的标点符号的用法辨正(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