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67  2016-11-17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很耐揣摩的说理文,也是一篇学习议论文的经典范文。对薛桑能来说,之前第二单元学习过比较典范的议论文《敬业与乐业》,当然这两篇议论文的主体部分都是采用纵式结构(层层深入论证),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文本解读,但是从全文结构来看,《敬业与乐业》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而本文则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方式,教学时应给予区分,让学生能从判断结构上学会阅读议论文。本文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是郭常义、胡晓丁据日本小说家城山三郎的日文译文译为中文的,几经周折,其语言已失去本味,但本文的论证条理、逻辑思路仍在,应从这一点上做教学突破。在教法的选择上我考虑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和学生阅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积累: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止步不前、不言而喻、汲取等词语,读准这些词语的字音,理解它们的意思。

      2、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认识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方式,并以之感知文章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赏析本文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3、培养学生“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本文“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方式和层层深入论证的技法,识别本文的论证方法,探究作者严密的论证逻辑。

      2、  理解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以图片激趣导入。

      二、 教读新课: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积累词语。

      1、  学生自读课文,将文中出现的: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止步不前、不言而喻、汲取圈起来,借助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  读完文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谈最初认识,教师暂时不做肯否定)

      3、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议论文知识寻找中心论点。

      复习讲解议论文两种典型的结构方式,明确两种结构方式中心论点的位置: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子:《怀疑与学问》

      引论   ——  本论  ——    结论(例子:《想和做》

      4、  学生辨别本文结构方式,用圈点勾画读书法画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结论。

      5、  教师出示自己初读这篇文章所做的圈点批注,进一步指导学生圈点批注的读书法,同时针对之前学生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认识做分析。

      (二)  摘读课文主体部分,明确本文论证的角度。学生仍然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法,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行圈点批注。

      1、              主体部分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论证?

      2、              在课文中画出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3、              标出主体部分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证?

      (三)精读文章,读理作者思路,体会本文论证语言、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1、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进行阅读探究:

      (1)几个分论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能否调换位置?

      (2)跳读文章4、6、9自然段,这几段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析三个问句在文中的作用。

      2、教师讲授议论文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主题部分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纵式:(递进式、层层深入论证)   例子《怀疑与学问》

      横式:(并列式)                 例子《理想的阶梯》

      本文分论点:  汲取知识——学

      要素素

      活用知识——用

      坚持尝试——做


展开全文阅读
      区别    自信拥有——思

      3、  师生合作理清本文作者的论证逻辑

      三、拓展延伸:

      1、  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2、仿造下列例句,用“1+1=1”这一创造性思维写一句话,要求写得富有语文味点。

      例句:一次不应该的冲动加上一点不成熟的思想等于一个不小的错误。……

      四、结束语: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谭义专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事物的正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三轮赛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宇宙里有些什么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