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23  2016-12-12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案 三课时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 诵、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情感与价值: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编纂的意思。

      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论语》十二章,是其精华部分,主要谈求知和修养,学习之后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传(chuán)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学生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展开全文阅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

      析读课文,落实词意句意 。

      对照书下注释,朗读课文,弄懂各章大意。不懂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 时习:时常地复习。     (3) 说:通假字,音yuè,愉快.

      (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6) 愠:生气,发怒。       (7)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章: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真诚、诚实      (5)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重点字词:

      故:旧的,原来的。此处指已学过的知识.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 

      知:领悟,获得。      可:可以。     以:凭借。            为:成为,做。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本意是危险,这里指有害。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四阶段:小结

      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得最准确。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1、导入: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展开余文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说通悦     有通又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君子   可以  罔    殆     疏     水      匹夫      朋

      二.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目标检测:

      一、下列哪些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               

      二、完成下列古今异义词

      1..不亦君子乎

      古: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今:  对人的尊称             

      2.可以为师矣

      古:能够/可以用…来… (可以要分开解释是单独两词)

      今:可以  能够 (表示能力)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     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      冷水        今:   泛指一切水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    普通的人,男子汉          今:  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  多次            今:   实指三个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救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检查课文的背诵和全文的翻译、注释等,要求做到掌握干净、牢固。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论语》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热爱生命》课堂实录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
下一篇:《小石潭记》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