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师随笔
阅读:485  2016-12-15
标签:教师随笔 七年级教师随笔
百啭怎解,风过蔷薇——梁实秋《鸟》课堂教学艺术镜头点评 (教师随笔)
肖培东

      “哪里可见动听?”我示意孩子接着描述。

      “鸟啭。”

      “啭是什么意思?”

      “婉转。”

      读戴启江老师的课堂描述,心陡然一颤,很快就想起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句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说的就是鸟儿动听的歌声。诗人遗憾、感慨没有人能够懂得黄莺的婉转啼叫,只好看着它飞走。那么,梁实秋呢?他笔下的鸟,一样有婉转啼唱,懂者谁?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每一声鸟啼都歌唱自由的欢乐,戴老师这一“啭”,很让我们感动。原来,梁实秋才是心里虔诚深爱着鸟的人,“我爱鸟娇小轻盈、玲珑美妙的身躯、自由跳跃的姿态,更爱它婉转清脆的声音”,所以,写的动机也就很简单。戴老师由“啭”声入,从“自在”出,循循善诱,很自然地让学生感受到梁实秋对鸟的爱之虔诚之纯粹。笔端带情,字里行间脉脉含情,梁实秋的《鸟》如此,好课好镜头也得有这风吹蔷薇的自然清香。

      梁实秋先生的《鸟》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新课文,选自《雅舍小品》,这是1939年先生在四川北碚雅舍所写的小品文集。据先生自序言:“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可见,这里的散文都是随笔,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体味和感受。“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王荣生语)《鸟》是梁实秋知性散文的典范,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百啭怎解?阅读这类文章,把握“物”的特点,理清“情”的脉络,就能较为妥帖地体察作者的写作意图。戴老师的镜头就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散文的核心是作者的情思。“我爱鸟”,文章一开笔就表“情”,直截了当,毫不含糊。读懂了这份单纯又绝不单调的爱,也就读懂了这篇小品文。本期镜头五位作者都把散文的情思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戴启江老师于鸟啭声探作者爱鸟情,郭纪宁老师紧扣“慈悲”二字,李铮铮老师“缘物生情”,钱艺林老师在不同栖处感悟喜悲,贾龙弟老师则是“乐其所乐,悲其所悲”。可见,无论采取何种途径,最终踏上的都是散文内隐的情感之路,且以情感为归宿。这是抓住了散文教学的要义。除了能抓住散文的共性,有的镜头更是走进了梁实秋散文的独有个性,走进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世界。贾龙弟老师通过对文中幽默语言的品读,触摸到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钱艺林老师通过发现式阅读找到了作者“移步换情”的情感表达方式,把握了文本的表达个性,另外郭纪宁老师的“单纯”、李铮铮老师的“人真正被物所牵动的感情是真实的感情,而想象的感情常常是架空的虚假的幻想”等都是对作者独特情感的个性把握。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正是在对散文共性和个性的双重把握中,我们才渐渐触摸到了作者爱的内容和爱的形式。

      百啭怎解?还要在散文的文字中沉潜。作者对鸟的爱是通过作者精准的个性化的言语来表达的,按照朱自清先生的说法是,这种爱是“存在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的。只有沉潜到文字的深处,才能触摸到情感的深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但是我不忍看”,四个“不”字,被郭纪宁老师敏锐地捕捉到。郭老师以此为砖,敲开了作者爱的心扉。“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这个“一直”,这个“又”,学生感觉到梁实秋对杜鹃声的期待。梁实秋描写是“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的,可不可以换成“远远近近都有杜鹃的叫声,而且声音急切”呢?李铮铮老师在高中教初一课文,“高”谈阔论却都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细扣慢磨。钱艺林老师则是让学生“圈点词语”去体会对异乡的鸟的遗憾之情和淡淡的乡愁,立足鸟“栖息时空的变化”,其实就是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引导学生惊喜地发现“第5小节很奇怪”,从而得出了“作者笔下的鸟从客观维度飞到了主观维度,表达了他对鸟爱的纯粹”这一独特的发现。贾龙弟老师甚至细读到“声调”,通过对“我爱鸟”句末的句号,把握了梁实秋先生对鸟的爱的平和与单纯,通过对“哪里有半点雄视昂藏的神气?”一句反问号的品读体味作者的同情与不满。钱梦龙先生这样提醒我们:“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文本的?是通过浮光掠影的阅读、一知半解的猜测,还是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百啭怎解?全在文字的沉潜中。

      散文中的抒情切忌凌空,爱物,不把“物”的特征牢牢把握,不在观察上下精细的功夫,不积累有关的知识,笔下的“物”就活不起来,而“爱”之情就缺少坚实的附着物,游离飘忽。教学呢?眼中有人,心中有文,课堂还要善于激发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借鉴贾龙弟老师的教学方式,感受他发问激思的精妙。“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这句话学生觉得好却说不出好在何处,贾老师不做解答,而是不紧不慢的问学生这个句子哪个词特别多,很快就让学生走进“它”的情感世界。对麻雀究竟同情否,这个问题又是很好地掀起思维波澜。所以,教师要有引导设疑激思之能。当然,对散文的品读,尤其教学对象是初一新生,教师要特别重视从读中品读感知,要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去和作者的情感共鸣、碰撞,这些也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改进的。新课文,教学还需更多深思。用心阅读,用心教学,贴着语言,贴着学生,贴着文本,我们才能听懂那森林中天宇下最美丽的鸟啭。

      梁实秋对鸟的爱好是单纯的,不带任何幻想的。教读他的散文,我们也是单纯的,却得要带上我们细腻的想象的心。这样一想,就擅自改动了古人的诗句以憧憬,问百啭怎解,已是风过蔷薇。
标签:教师随笔 七年级教师随笔 百啭怎解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单纯的爱: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梁实秋《鸟》教学实录片断
下一篇:《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