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71  2016-12-22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学设想

(一)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本的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

  (二)运用“文本间性”原理,以意逆志,体悟文章的“味外之致、韵外之旨”。

  (三)赏析文章在“繁与简”、“大与小”方面的处理技巧,感受文章的“运斤之妙”。

二、教学方法

  听读——品读——析读

三、教学步骤

  (一)介绍“因声求气”

  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

  如何才能更好地领略这篇“气盛”的文章,获得较大的审美享受呢?清人刘大櫆说:“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这里说的就是文本鉴赏的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因声求气”。“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者精神气质的外化。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精神内质。

  (二)分析文本一、二两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教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该怎样读?

  回答这一问题前,先看看音节的特点,四字一顿,结构相同。再看语意特征,同义叠写。

  2.这一句如果要翻译,怎样表达?

  明确:有吞并天下之心。

  教师:这里用的是“化简为繁”的写法。

  3.第二段中有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吗?

  齐读文章,试着找出来。(最突出的一个长句“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4.如果要用最减省的信息翻译这一句,可以怎样译?

  明确:六国的政治、外交、军事人才较多。或六国人才济济。

  教师:这里就读出了问题。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彬彬君子之风,纡徐优雅、中庸含蓄,表达讲究意内言外,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话到嘴边留半句。

  比如: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不讲离乡之曲让人多么伤感,而说“高高秋月照长城”。

  白居易不谈琵琶女的乐曲多么令人陶醉,而说“唯见江心秋月白”。

  再如,郁达夫不说故都如何衰落,只说要静对残墙、细数秋草,品凉凉的大碗茶。不讲自己多么无聊,只说北平大街上扫帚的丝纹多么细腻。

  但也有人写人叙事不厌其烦。

  这里就涉及到鉴赏文章的另一个原理——文本间性。

  文本间性——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莉娅《符号学》:任何一个单位的文本都不是自足的,其文本意义是在与其它文本交互参照的过程中产生的。我们学习课文,老师教过我们一种鉴赏方法叫“以意逆志”,也就是说,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文本,这里的生活体验也包括阅读体验。

  在我们阅读记忆中,写人叙事不厌其烦的也大有人在。

  比如鲁迅的《秋夜》:我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

  伏契克的《二六七号牢房》:从门到窗是七步,从窗到门还是七步。

  再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这里如果要直接说,我家有两颗枣树,窗和门之间的距离是七步,东家之子是天下最漂亮的女人,信息的准确性没变,但信息的丰富度变了。少了后院单调,牢房局促,东家之子何等惊艳完美等情感信息。

  5.本文这两段的繁写有无情感信息呢?如果有,各是什么呢?当各以何语气读出?请思考回答。

  分组思考两段。

  (1)第一组学生回答(第一段),教师明确:结合前后句,可以看出,秦坐拥地利、人和,静待天时,伺机而动。此时垂涎天下,坐而待扑之心何等急切!

  一辞虽能达意,却不能“极言”,达不到强化、极化的目的。由于一意以多句写之,便把秦的虎狼之心、焦渴之意披露得淋漓尽致。

  读此段要求:语势急促,音节铿锵,似渴望之火,顺风而下。

  生:齐读一句。

  (2)第二组学生回答(第二段),教师明确:结合本段开头,秦节节胜利的形式和后面的“逡巡不敢进”,合纵国表面是攻,实则为守,虽有谋臣,但对形势的判断不足,虽有武士,但无战意。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其气漫而散,其神同而不合。

  读此段要求:语势陈缓,如滞重的大车,迤迤而行。

  (三)分析课文第三段

  过渡:秦节节胜利,最后达成了历代君王的意愿,完成了由“打江山”到“守江山”的转换。秦是如何守江山的呢?

  学生齐读第三段。

  1.思考:以下两句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其中包含怎样的情感信息呢?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学生回答,明确:修辞——运用比喻。共同特征,以小的事物来比大的江山。

  情感信息——杜甫有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河在秦始皇的眼中为什么天地会变小了呢?因为自己“凌绝顶”了,用文中的一句话说,叫“履至尊而制六合”。但当一个人自我意识和自我欲望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天地就小了,在视天地为小院的同时,也会视人为蝼蚁。


展开全文阅读
  2.本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他已经“视人为蝼蚁”了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当一个人,自我膨胀,到了为一家之私侵犯了别人的尊严,甚至剥夺了别人的生存权的时候,他就站到了天下人的对立面,那么,此时他就变小了。这叫:“大极而小,强极而弱。”此时,他自己就成了自己的掘墓人。其气刚而厉,其神凌而犯。

  读此段要求:语调高而急促,有愤激之气。

  生齐读本段。

  (四)分析课文第四段

  1.学生齐读第四段

  2.陈涉是怎样的一个人?他赖以创造“以卵击石,卵击石碎”神话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试用本段中的一句话加以说明。

  明确:①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教师总结:1-4段是“叙”的部分,前三段步步蓄势,写秦攻取天下势如破竹,第四段写极强之秦却亡于极弱之陈涉。这种先将其扬之于九天之上,然后猛然一扣,击之于九地之下,实在耸动视听,引人探寻。

  (五)分析课文第五段

  1.过渡思考: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陈涉会让“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是什么让天下人“弃大就小”不“恃强”而“附弱”呢?

  速读第五段,用本段中的一句话说明。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教师:攻的时候面对的是敌人,要用武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守的时候面对的是人民,要施仁政,要春天般温暖。秦还没有转换角色,或压根不打算转换角色,所以灭亡了。

  2.纵观全文思考:任何一部历史都是为当代人抒写的,贾谊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

  教师出示写作背景: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学生回答,明确:告诫西汉统治者“养民”胜于“钳民”,休养生息,实行仁政。

  (六)拓展练习

  1.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焚书坑儒思万世家天下嬴政何其愚也

  下联:

  教师示例:斩木揭竿将百人族强秦陈涉不亦雄哉

  2.以“我想对--- 说”为题,写几句话。说的对象可以在六国、嬴政、陈涉中选择,可以鞭挞,可以赞美,可以劝谏。讲究文采,60字以内。

 

惜缘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过秦论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窦桂梅《观潮》课堂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拿来主义》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