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作文素材
阅读:335 2016-12-30
标签:
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中青网评2016年6月号第2辑
1. 中德战略对接青年创新互联
2. “天然独”是个伪命题
3. 在中塞之间架起“连心桥”
4. 期待中东欧合作“老酒飘新香”
5. 中塞合作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铿锵说明
6. 携手让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
7. 在中国梦征程中实现党员理想
8. 让未来十年出现更伟大企业
9. 请将更多关注给予高校普通教师
10. 为省委书记的青年之声点赞
11. 命运共同体下没有独善其身
12. 长七轰鸣是中国梦的脚步声
13. 新工业革命呼唤青年生力军
14. 党的历史是革命的历史中
15. 党的历史是奋斗的历史
16. 让青春的血性担当起民族复兴盛世伟业
17. 党的历史是创新的历史
1. 中德战略对接青年创新互联
发稿时间:2016-06-15 07:56: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邓海建
历史无数次证明:在国际关系的友谊小船上,骇浪惊涛也好,云谲波诡也罢,对竞合关系的理性认知,才是横渡重洋、直抵彼岸的关键。
德国总理默克尔来了!这是她任内第9次访华之旅。作为德国队的“首席球迷”,放弃欧洲杯直奔中国而来,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甚至称,“默克尔’带着半个内阁及约20名经济界代表’来到中国”——这次世界瞩目的中德对话,“创新”是核心议题之一,而两国推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对接,无疑是华彩之章。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双方要登高望远,拓宽合作视野。
眼下,中德经贸关系成为世界焦点,除了各自在地区及全球中的政经地位使然,两国工业制造战略也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新产业革命的引领者——2013年4月,德国政府正式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工业4.0”概念甫一提,就成为业界热词。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研报显示,工业4.0的影响力将极其巨大。仅在德国,未来10年它将贡献德国GDP的1%,创造39万个工作岗位,增加投资额达2500亿欧元,相当于制造业总收入的1%-1.5%。2015年3月,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根据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中国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从机械化到电气内燃机,从自动化和信息化到智能制造……世界工业浪潮后浪推前浪。无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是应对新一轮全球化竞争的国家战略: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而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则成为“必修课”。尽管两国身处不同发展阶段,尽管各自的经济国情情势迥异,但,对工业制造的敏锐把握、对智能信息的发展渴求,有着内源上的一致性。这,才是两大战略能够对接的逻辑前提。
当然,战略层面的“近亲关系”,并不是战略对接的直接动因。最根本的,在于下面三个层面:一是中国制造需要工业4.0添力。“工业4.0”是德国从制造强国走向超级制造强国的战略,亦是主导这场工业革命、制订行业标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抽象的德国“工匠精神”值得学习,其发展理念与思路、硬件与平台,都是可供“引进来”的成熟阶梯。二是德国工业4.0离不开中国助力。德国国内市场有限,梦想落地需要翅膀。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我们坚持深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同时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这为中德合作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正如《纽约时报》的调查,中国工业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供应链条,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小到螺丝钉,大至航天科技,随时就地取材,即刻整装待发。另外,中德经贸往来、经济合作日益常态化。在13日举办的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上,中德签下了96个重大合作项目,协议金额150亿美元,创下历届论坛规模之最。
中国有中国的短板,德国有德国的掣肘。取长补短、合作共赢,这是双方在工业制造战略上的理性共识与必由之路。可以肯定的是,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对接,必将碰撞出神奇的火花,不仅裨益长远,更能为两国青年提供更宽广的创新创业平台。大数据、智能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在中国蓬勃发展,已经激活了千万中国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联姻,必将再度点燃中国青年投身实体、推进中国工业“弯道超车”的信念。
时代大势浩浩汤汤。有人略显夸张地说,“错过了工业4.0,就将错过这个时代!”不过,在蓝图舒展的中国制造2025面前,同样面临思考与抉择——要么坐在改革的风口,要么为变革的浪潮淹过。对于青年来说,在中德战略对接中寻找创新创业的机遇,直面挑战、勇往直前,这才是追梦筑梦的康庄之道。(邓海建)
2. “天然独”是个伪命题
发稿时间:2016-06-16 09:3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丽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刻意回避“九二共识”,在两岸同胞最为关注的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问题上态度模糊,这让今年以来的两岸关系一直处在阴影之下。对岸青年都是“天然独”?两岸人民不亲了?海峡论坛的召开,再次让我们感受到血浓于水,以及对岸的真实民意。
海峡论坛是两岸最大的民间互动交流平台,从2009年首届举办至今8年来,通过这个平台,两岸合作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贸易经融、文化创新等方方面面,再次说明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基在基层,动力在民间。
而这8年的发展无不是在沿着“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稳步前行。在此次海峡论坛大会上,俞正声明确指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台海和平稳定,关键是要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家人。”“九二共识”,不仅要扎根在两岸人民心里,更应成为两岸下一代坚守的共同认知。
两岸的未来,需由青年人接续努力。然而,两岸年轻人自小成长的环境不同,在一些问题上难免存在差异,产生隔阂。自2014年“太阳花学运”以来,“天然独”一词被“成功”用来定义台湾青年人,频繁的灌输更让一些台湾青年内心产生认同。“天然独”的台湾青年人被台独势力绑架去抗衡大陆,成为被台独政客们利用的工具。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台湾“天然独”的青少年是极少数的。人是教育的产物,青少年的思想都是受外界环境影响,一生下来就“天然独”根本就是不存在,所谓“天然独”的台湾青年人何尝不是被台独势力“熏陶”出来的。因此,“天然独”本身就是伪命题。
展开全文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两岸青少年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应该对中华文化充满认同感,应该感到无比自豪,无比自信。宣扬所谓的“去中国化”,实际上就是在否认民族文化根基、中华民族历史。台湾大陆同根同源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佐证。中国千年延续的方块儿字和汉语支撑着2300万台湾人的文化生活;至今很多人仍住凹型宅院,踏青石板街道;吃的是中餐,喝的是乌龙茶,过的是闽粤地区的传统节日;台湾歌仔剧中,《梁山泊与祝英台》、《八仙过海》、《济公传》更是大陆传统剧目改编而成,演的是中国人,唱的是中国曲。台湾青年人的成长绕不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用中华文明的土壤培育出来的台湾年轻人,与大陆之间的情感纽带注定无法割舍。
但是,很多的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情况了解不够,这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搭建思想互动的平台,让两岸青少年强化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认识到没有你就没有我,没有我就没有你,没有我们就没有中国梦。要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让两岸青少年共同树立中华文化的强大自信。还要搭建青年创业的平台,让创新动力成为两岸青少年走向未来最强大的支撑。
增进两岸青年的交流互动,是促进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大陆都欢迎台湾青年来大陆施展抱负。不论是学习、交流,或是就业、创业,这里都搭建着更好的平台,提供着更多的机会。只有让两岸青年多接触、多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拉近心灵距离,才能更进一步融洽民族感情,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建设者和维护者。
两岸文化习俗的深层联系,决不是强行灌输的结果,两岸同根相连,同属一源,同承一脉,同为一体,这是不争的事实。加强两岸青年的全面交流,打破隔阂,避免政治环境和媒体环境的影响,才能让“想象的两岸”趋近于“事实的两岸”,才能在真实了解的基础之上,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下去。(杨丽)
3. 在中塞之间架起“连心桥”
发稿时间:2016-06-17 07:4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王德华
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塞尔维亚、波兰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是中国传统友好国家。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三国进行一次“走亲戚式”的访问,第一站是塞尔维亚。
对于许多中国网民来说,相比“塞尔维亚”,人们更熟悉以前的“南斯拉夫”。《啊,朋友再见》这首歌曲至今仍然在传唱。一只“老虎”的形象、一首意大利歌《啊,朋友再见》的旋律,一部南斯拉夫的老电影《桥》,唤醒了无数国人曾经的回忆。电影《桥》叙述了二战时期的南斯拉夫英雄们,为了抗击德国法西斯,炸毁亲手建造的桥的故事,让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千,曾经激发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
现实与影像交汇。去年“9•3”大阅兵,塞尔维亚75名战士组成参阅方队,与中国一起,共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两年前,“中塞友谊之桥”贝尔格莱德泽蒙-博尔察大桥通车。它是中国修建的首座欧洲大桥,结束了70年来贝尔格莱德市多瑙河上仅有一座大桥的历史。这座大桥不仅把地域连接起来,也把历史和未来连接起来,把中国和塞尔维亚连接起来,中塞友谊、中塞合作跨越到新高度。
贝尔格莱德泽蒙-博尔察大桥只是中塞经贸领域合作的缩影。科斯托拉茨热电站重建项目、山东高速集团承建的塞尔维亚E-11高速公路项目……一批批双方合作项目生根开花,在中塞之间架起一座座友谊之桥。正如中国驻塞大使李满长用“老酒”形容的那样,中塞友谊“散发出沁人芬芳”。
塞尔维亚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中东欧国家。2013签署《中塞关于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关系的战略重要性更加突出,良好政治关系和互利务实合作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塞尔维亚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中东欧国家之一。塞尔维亚积极推行“再工业化”战略,渴望与“一带一路”对接,吸引更多外来投资。习近平的访问能让中塞关系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增强中国与塞尔维亚的战略合作水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塞关系就像即将开通的高速列车”,必将迎来提升关系新契机,并为中国—中东欧乃至中欧务实合作注入新活力。
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访问塞尔维亚这个中东欧的桥头堡,就是要建设和平稳定之桥,把中国、中东欧两大力量连接起来;就是要建设更加繁荣之桥,把中国、中东欧两大市场连接起来;就是要建设文明互鉴之桥,把中国、中东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使中国与包括塞尔维亚在内的中东欧国国家一起,坚持互利共赢、携手共进、共同发展,做“永远的朋友,真诚的伙伴”。
如果说,贝尔格莱德泽蒙-博尔察大桥是一座从此岸通往彼岸的桥,那么习近平访问塞尔维亚将架起一座从过去通往未来、两国人民心心相印的非同一般的桥。这是一座造福两国人民的连心桥,将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给中国制造“走出去”创造更多机会,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借用《桥》的一句台词,“真是一座好桥”。(王德华)
4. 期待中东欧合作“老酒飘新香”
发稿时间:2016-06-18 08:1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蔡恩泽
仲夏之时,相隔不到3个月,习近平再次开启中东欧之旅,对塞尔维亚和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访问拉开了帷幕,巩固传统友谊,再添合作动力,为中国—中东欧关系谱写发展新篇章。
因为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啊,朋友再见》,最大程度上继承南斯拉夫“基因”的塞尔维亚,成了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一个情结。塞尔维亚是中国在中东欧第一个战略伙伴。去年9月,尼科利奇总统率阅兵方阵来华出席“9•3”纪念活动。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满长用“老酒”来形容中塞友谊,“经过几十年沉淀、发酵,散发出沁人芬芳”。
因为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和居里夫人发现钋、镭化学新元素,让中国人对产生世界伟大科学家的波兰这个神奇的国度无比憧憬。波兰是与中国最早建立外交关系的中东欧国家,去年11月,波兰总统杜达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国驻波兰大使徐坚指出,中波关系目前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习近平访波期间将获得总统杜达超出常规的高规格礼遇。
中国与中东欧,一个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欧洲新兴市场国家集中的地区。中国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体系完备,基础设施建设实力雄厚,资金充裕。中东欧国家经济在重回复苏和增长轨道的过程中,在金融、投资、能源、农业、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均出现新一轮发展机遇期。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和技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16+1合作”)契合各自发展需要,符合各方利益,具有战略眼光,对促进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共赢,都会产生深远意义的影响。
目前“16+1合作”已逐渐步入成熟和早期收获期,其中塞尔维亚和波兰又是两篇大文章。
塞尔维亚素有“欧洲十字路口”之称,是“一带一路”沿线地理区位较为特殊的国家。今年1月18日,在“新丝绸之路上的塞尔维亚”商贸论坛上,塞尔维亚副总理米哈伊洛维奇女士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塞尔维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延长线,“一带一路”倡议给该国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波兰是“16+1合作”首倡国,是首届“16+1”领导人会晤举办国。波兰是中国在中东欧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波兰第三大进口来源国和亚洲地区最大贸易伙伴。波兰总统杜达破格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总理在苏州的会晤,对“16+1合作”机制的重视昭然彰显。
展开余文
在“16+1合作”框架下,中国与塞尔维亚和波兰的合作内容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在塞尔维亚,两国大项目合作成果在中东欧地区最为突出。双方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E763高速公路、科斯托拉茨电站改扩建、河北钢铁集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地,形成了两国大项目合作整体推进的喜人局面,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在中东欧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
而中波合作则呈多样化。今年2月,华为与波兹南超算中心成立联合创新中心,这标志着双方在商业和科研领域的合作创新走向新的里程碑。由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奥得河防洪系统弗罗茨瓦夫分洪河道整治工程第六标段已于去年顺利交付波方业主。中国发起的中国-中东欧合作投资基金第一期已投资了多个波兰项目。波兰是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中东欧国家。波兰也准备投资由中国工商银行设立的中东欧金融控股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不是挖欧盟的墙角,而是有助于弥补东西欧差距,推动欧洲一体化更平衡发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欧洲人的共识。2014年贝尔格莱德会晤举行后,欧盟驻华大使公开表示,“16+1合作”与中欧关系不仅是兼容的,还可以产生附加值。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塞尔维亚和波兰,双方将汇聚更为蓬勃的动力,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16+1合作”又将实现同“一带一路”建设、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及各国发展战略进行有效对接。
历史已经沉淀,未来翻开希望。虽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社会制度、国情、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双方凭借发展友好关系的共同愿望和坚定信念,面向未来、求同存异,并潜心耕耘、深化合作,必将“老酒飘新香”,收获更多的成果。(蔡恩泽)
5. 中塞合作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铿锵说明
发稿时间:2016-06-19 09:3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邓海建
仲夏之时,花香之际。中国与塞尔维亚战略伙伴关系又迎来一次加速升级的美好契机。2016年6月17日起,习近平主席开始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访问前夕,习近平在塞尔维亚《政治报》和新南斯拉夫通讯社发表题为《永远的朋友 真诚的伙伴》的署名文章。期间,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凭吊在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两国元首共同宣布建立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塞友谊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在这次访问中彼此交织与连接。
中塞友谊是“老酒”,历久弥香;中塞关系如“高铁”,飞速发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上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同南斯拉夫人民在东西方战场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实现了民族解放和自由。50年代初,中国同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掀开了中国人民同塞尔维亚人民友谊合作新的一页。历史发展虽然经历了诸多变化,但中国和塞尔维亚共同守护住了中塞友谊的根本。孟子说:“友也者,友其德也。”60多年来,两国人民始终心手相连,彼此怀有特殊感情,跨越时空的真情厚谊历久弥新。
中塞两国都是历经苦难的国家。中国饱尝被殖民侵略的滋味,而历史上的塞尔维亚在欧亚豪强面前相对弱小,但独立精神、向往民族自由的精神生生不息,欧亚力量格局的大变动往往令它饱尝战争和动荡之苦。苦难的历史锻炼了两个民族共同独特而不屈的性格,两国坚持走自己选择的道路,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目前塞尔维亚是唯一没有提出申请加入北约的中东欧国家。
塞尔维亚在地区内显得有些特别,在欧洲国家中属于另类。另类的塞尔维亚不是欧盟国家、不是北约国家,于是能有更灵活的外交,抛却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和中国精诚合作。2009年,中塞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塞尔维亚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中东欧国家。2013年,习近平主席同尼科利奇总统一道签署《中塞关于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关系的战略重要性更加突出。2008年汶川震灾,塞尔维亚第一时间向中国伸出援手;2015年9月,尼科利奇总统赴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发出了中塞两国携手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捍卫世界和平、共建人类美好未来的最强音。中塞合作是中欧合作别开生面的一幕。
基于中塞友谊的精诚合作,正成为中欧合作的典范:以事实驳斥谣言,以实惠彰显诚意。塞尔维亚人讲:“先跨越,再言语”,中国人常说“行胜于言”。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说的——在双边关系、“一带一路”倡议、“16+1合作”等框架内,两国务实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成果在中东欧地区最为突出。最突出的成果,带来最深刻的积极影响。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E763高速公路……这些看得见的项目与思路,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最好推介与铿锵说明。塞尔维亚地理位置特殊,中塞合作成果喜人,某种意义上说,两国关系的历史性跨越,足以成为中国向中东欧国家、欧盟国家展示中欧合作前景的“旗舰版”。于塞尔维亚来说,这是老朋友带来的机遇;对中国而言,这是好伙伴提供的舞台。
古人云,“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从政治互信到经济互利,从人文互通到历史互敬,中塞友谊源远流长,两国全面战略伙伴之路,也必将越走越宽。中塞精诚合作更能示范中欧友谊,中欧关系要跳出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因素的种种桎梏,拥抱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趋势,以更加坦诚的合作消弭彼此之间的分歧,携手共同发展。(邓海建)
6. 携手让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
发稿时间:2016-06-20 07:2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晓伟
当地时间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波兰进行为期3天访问,这是时隔12年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波兰,自2015年11月波兰总统杜达访华以来,短短6、7个月中波两国高层实现了互访,中波关系从未像现在这样加速发展。双边关系的突破性发展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人文和科技等方面都给双方带来巨大的机遇。
中波两国都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也饱受过深重的民族苦难。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但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里沉沦,及至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波兰也有着闪耀世界的文化,诞生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哥白尼和居里夫人这样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也诞生了肖邦这样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但却在欧陆格局变动中被列强三次瓜分,二战中又被德国、苏联瓜分。中波两国的相近的民族苦难史让两国同病相怜,更让两国意识到民族自强的重要性。
现今,中波两国都在沿着适合自己的道路快速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67年来,中波两国立足本国国情,坚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战以来,波兰也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上从未止步,最近20多年,波兰已经成为东欧经济发展成功的典范,也是全欧洲唯一的在20多年之间从来没有出现负面经济增长率的国家,这点在欧债危机严重的当下,尤为难能可贵。可以说,中波两国相比其他国家更多体会到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带来的成就,也更懂得坚持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当今是中波两国各自发展最好的时期,也迎来了两国关系“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波兰希望增加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而波兰在东西之间,中国由此进入欧洲市场会更平衡更顺利。中波两国相互需要对方作为自己国际战略的支撑:波兰是欧洲的“十字路口”,也是“琥珀之路”和“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计划,同时推进中国—中东欧“16+1合作”,二者都需要发挥波兰的战略支撑作用。同时,由于西方现在遇到了一些危机,为了延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波兰正在选择“向东看”,需要在西方之外寻找一些新的市场和机会,而这新的市场和机会就是中国。波兰是中东欧地区较早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同时波兰对“一带一路”战略高度重视,也是第一个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国家。
“义以为质”“信以成之”。深化战略合作,离不开中波双方相互理解与相互支持。中波两国制度不同,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但更应该英雄相惜、彼此欣赏。尽管在国际市场上中波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贸易逆差较大,但是双方应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双边关系,相互理解和支持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如此才能确保中波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推动中波友谊航船沿着互利共赢的航道,向着中波关系、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欧关系的美好未来全速前进。(李晓伟)
7. 在中国梦征程中实现党员理想
发稿时间:2016-06-21 08:1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蒋妥
近日,中东欧掀起了一阵中国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对塞尔维亚、波兰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访问,在中东欧进一步发力。习近平曾提出要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合作注入新动力,进而推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等战略辐射到西欧国家,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更多的力量。
中国梦,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梦想紧密的连接起来,把全民的梦想照进现实。它不仅印刻在领导人每一次的行程中,也坚守在每一个共产党员岁岁年年的实践中。
实现中国梦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实现党员理想是每位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回顾我们党历史,95年的风雨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披荆斩棘、流血牺牲,靠的是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为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一名共产党员如果理想信念动摇了,思想就庸俗了,立场就不坚定了,做事就可能不坚持原则了,甚至作奸犯科,逐步走向罪恶深渊。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只有对马克思主义有真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必胜信念,对人民幸福有着执着追求,才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为中国梦征程扬帆起航。
中国梦是党员的理想信念的活水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欧阳修有云:得其大者兼其小。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和追求是弘大的,但照映在每一日的工作中却又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容不得半点的浮泛。说到底,理想要“仰望星空”,工作却要“脚踏实地”。想人民之所想,谋人民之所谋,一切关乎老百姓利益的“小事”都是大事,毕竟一个个小家梦,汇聚起来就是伟大的中国梦。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才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中国梦的真正魅力,在于全民获得实现理想机会的创新,在于全民为梦想奋斗的精神洪流,在于全民践行人生价值的喜悦。党员作为全国人民的“先驱者”,作为勇走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更需在中国梦的征程中率先垂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全民幸福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在带领人民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历史赋予了党员重大的使命,只有让使命化为前进的动力,让工作融入更多的追求,党员们的理想就会照入现实。
展开余文
中国梦必将实现,实现理想的征程不会停止。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为了这个理想,我们前赴后继,砥砺前行,在每个不同历史阶段都完成了令世人震惊的目标任务。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艰巨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共产党员要主动学习,树立问题思维,在比较中看社会变化,在发展中看社会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攻坚克难中一步步带领人民走向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是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确保我们的江山不易色、政权不丢失、道路不改变。当前正在全体党员中间深入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调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强调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要突出正常教育,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只有每一名共产党员既掌握实现理想的本领,更有坚定为实现理想奋斗终生的信念,才能使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征程构建梦之斑斓,汇聚梦之力量,实现梦之辉煌。(蒋妥)
8. 让未来十年出现更伟大企业
发稿时间:2016-06-22 09:0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蔡恩泽
昨日开幕的“2016中国互联网大会”在仲夏之时格外抢眼。这个一年一度见证和记录中国互联网产业阶段性发展成果的大会,在今年发出了“繁荣网络经济、建设网络强国”的时代之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规划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恰如200多年前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把人类带入工业时代,互联网正在全面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工业革命推向4.0时代。互联网已然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可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如此庞大的网络消费市场,本身就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市场基础。
从互联网产业的影响来看,1994年以来,我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根植本土发展到走向世界,日新月异,锐不可当。如今,大数据推动传统产业前进,正向公共管理、交通、医疗等领域渗透;融合创新走向深入,尤其是在消费领域,网络零售消费势头迅猛,占比不断刷新提高;行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互联网企业正主动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
而展望互联网未来,与会的互联网专家们无不寄希望于青年、寄希望于创业者。韩国互联网之父Kilnam Chon认为:“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并不是我们,而是新的一代年轻的人,20岁左右的人,你们才是创造下一代互联网的人。”而中国互联网协会前任理事长胡启恒则说:“我希望在未来的十年里,我们会出现比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华为更伟大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的创造者也可能现在就在学校里,或者在创业的路上跑着,我相信这个会实现。”
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特质决定它是任由青年人纵横捭阖的平台。互联网需要敏锐的思维,青年人思想最活跃;互联网需要冒险精神,青年人胆子最大;互联网是玩高智商的活动,青年人智力最匹配;互联网需要巨大的体能支撑,青年人精力最旺盛。在互联网这方神奇的园地里,青年人的创业梦想显得光彩夺目。
全球互联网创业巨头比尔•盖茨1975年作为微软创始人只有20岁;乔布斯1976年领衔苹果总裁也才21岁;马化腾、马云、李彦宏等中国互联网创业精英也无不是正当青春年少,白手起家。青春赋予这些互联网巨头们雄壮的创业能量。
有人把中国互联网特点比喻为像一个年轻的、充满了梦想的、很勇敢的、朝气蓬勃的少年,它还很年轻,但是它有梦想、很努力、有勇气、正在前进。朝气蓬勃的事业需要朝气蓬勃的青年担当。互联网的明天是中国青年创新的时代,青年是下一代互联网开路先锋。网络强国的梦想和个人奋斗的精神熔为一炉,必将迸发出巨大的爆发力。
当下全球经济正静候新的增长动能问世,渴望像苹果手机这样基于互联网的高屋建瓴的消费产品激活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仰仗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科技创新,而青年正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眼下,恰逢VR元年,互联网衍生品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汽车琳琅满目,已让人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那么,再过十年,互联网世界是个什么模样,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可以预言,就是互联网世界越来越梦幻化,越来越令人神往,也越来越依赖于青年创业者。如今他们正在学校里读书,但未来是他们的,网络强国的使命正悄悄地落在他们的肩头。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中国青年,“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相信中国青年搭载互联网的浩大平台,在创新创业征途上一定会一路高歌,在追逐网络强国梦想中挥洒汗水、播撒智慧、抛洒想像,在未来十年创造出更伟大的企业,做一代有为青年。(蔡恩泽)
9. 请将更多关注给予高校普通教师
发稿时间:2016-06-23 09:52: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斯涵涵
校领导讲话、拨穗儿、毕业合影……又到一年毕业季,各高校的毕业典礼如约而至。毕业典礼上,校长给毕业生们上的“最后一课”备受关注,其中不乏“潮人潮语”:“当有小行星与地球华丽擦肩而过时,你们幻想着都教授的华丽降临”“有人说今天的青春是上一秒红着脸在争吵,下一秒转身就能和好的撒娇任性”……许多同学大赞校长们“接地气”,但更有人调侃“读完大学都不知道校长长什么样。”那么这样高质量的“毕业秀”能不能多来点儿呢?
每到毕业季,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校长演说稿便会吸引莘莘学子的目光。青春的情感加上离别的淡淡哀愁,使校长给毕业生们上的“最后一课”也予以几何倍数的放大。有的校长,慷慨激昂;有的校长,诗意勃发;有的校长从韩剧明星聊到本校校友,“潮得不要不要的”;有的校长,自拍微电影作为临别寄语,让人耳目一新……独特、新奇、时尚,接地气,引起年轻学子们的共鸣,漾起青春的涟漪,校长们摆脱了严肃、“高高在上”的传统形象,得到学生们的点赞,这是可喜之处。
但是,任何事物过犹不及。校长认真准备演讲稿,是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但若字斟句酌,耗费太多时间,或一味追求时髦,以期在毕业典礼上“一鸣惊人”,也未必合适。近年来,舆论也喜欢将许多校长演讲稿予以特别关注,甚至有人将此上升到高校去行政化的高度,未免夸张。
所谓高校“行政化”,主要是指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模式的滥用,是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过度干涉,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界不清。校长在毕业礼上的演讲,无论多么草根和时尚,多么激荡人心,恐怕从形式到内容,都无法与高校去行政化“嫁接”起来。
高校是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地方,需要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培养和教育,需要各位具体的任课老师、教授们的久久为功,大学校长的毕业演讲即使再“精彩”,恐怕都对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助力无多。况且,一个校长要真正成为一个学校的灵魂,就要走到学生的生活中来,把舞台变成讲台,仅凭毕业典礼上一次“鸡汤式”演讲,恐怕是杯水车薪。
高校归根到底是学术机构,严肃性和理论性是其区别于一般机构的重要特色。学生和广大公众不应把关注点放在校长们的毕业演讲上。伸手、握手、行拨穗礼、拥抱、演讲,与每一位毕业学子合影,这是校长为毕业生授位的必要程序,不必过于关注和夸大。将校长毕业演讲予以符号性解读,过于追捧演讲稿的独特与技巧,而忽略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脚踏实地,其实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大学校长何其多也。对其毕业礼上的演讲,我们要抱着一份淡然的心态。热情洋溢也好,语重心长也罢,真诚、自然足矣。莫让形式主义的喧嚣和浮躁的“新闻式”校长堙没情感的真实表达。我们该将更多的关注给予普通任课老师、教授,更多关注高校人才培养。专业性、学术性始终当是高校的主流价值,校园的直率与优雅,理性与热情缺一不可。只有相得益彰,才能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和校园文化,彰显大学精神。高校去行政化,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关键之一是大学校长的职业化。仅仅一番校长的毕业演讲,难以承载如此重量。(斯涵涵)
10. 为省委书记的青年之声点赞
发稿时间:2016-06-24 08:0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丽
倾听青年之声,就是把握时代脉动。对青年友好,就是对未来友好。省委书记到网络上联系青年、亲近青年、倾听青年之声、与青年交流互动,值得点赞!
6月19日,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通过网上“青年之声”平台向青年发出邀请:“……贵州山秀水美,气候凉爽,文化多彩,物产丰富,贵山贵水留天下贵客,我代表全省各族人民,欢迎大家到贵州走一走,看一看,我们在贵州等你。”
省委书记对青年的邀请很实在,很真诚——“转发邀请函,即可享受梵净山等六处贵州著名旅游景区门票免费或半价”。这叫“互联网+关怀”,让青年感到温暖。网络时代,联系青年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到网络上去,用网络的方法。去年,由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发起建立的“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在青年群体中影响渐大,逐步成为感知青年脉搏的心之桥。
“青年之声”,一个富有想象和创新的平台,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平台。它扎根青年、深入青年、服务青年,既接地气又扬正气,是共青团推进“互联网+”战略、把握青年脉搏的重要渠道。短短一年,“青年之声”遍地开花,已经覆盖到了31个省级团委并迅速向市县延伸。“青年之声”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平台,它贴近青年的生活,无限接近青年的梦想,更在各省各地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努力解决青少年遇到的问题。
在贵州,“青年之声”在沟通干部与青年,解决青年问题中作用显著。毕业生舒梦月支教面临着项目‘接力’和资金保障的困难,“青年之声”为她搭建发声的平台,她的困难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团贵州省委涂妍书记的回复及解决。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让青年的诉求落到实践中去。同时,线下服务也是一大亮点。“青年之声”举办创业经验交流分享会、青年电商创业论坛、国际人才文化沙龙等,为青年成才创造条件。通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点“微心愿”、心理健康大讲堂、贵州省青年社会组织帮村、青联委员结对等公益活动,为贫困家庭和儿童贡献力量,为青年成长保驾护航。
贵州“青年之声”只是一个窗口,一个缩影。它横向辐射更多的省,纵向辐射更多的市县,织起了一张全国范围内维护青年权益,保障青年成长的大网。这里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在各地、在基层,青年的声音、青年的权益越来越被倾听和维护,地方党政越来越用互联网思维创新青年工作的方式方法。
省委书记的一句邀请,就能让贵州和青年更加“友好”。青年怎样,未来就怎样。呵护青年,就是呵护未来。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青年需要最感动的对话、最及时的解惑、最暖心的帮扶。这是青年的红利,也是社会的红利,更是未来的红利。必须为省委书记的青年之声点赞!(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杨丽)
11. 命运共同体下没有独善其身
发稿时间:2016-06-25 07:5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叙岚
24日,英国最终“脱欧”,成为首个投票脱离欧盟的国家。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将辞职,并表示英国人民的意志必须得到尊重。一时间,公投、脱欧、首相辞职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英国《金融时报》称,这将给整个欧洲带来震动,并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英国不仅占欧盟总人口的13%,而且是欧盟的第二大经济体,失去英国的欧盟,其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及国际影响力都会受到削弱。但是脱离欧盟的英国并不会因此离开欧洲,欧洲一体化格局也不会因此被阻断,人类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一方面,英国脱欧是否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还有待继续观察,另一方面,英国脱欧所带来的舆论冲击不应被过分夸大炒作。
从目前的舆论反应来看,一种观点认为英国退出欧盟是长痛不如短痛,英国从欧盟获得的补贴非常少,但却是欧盟的“净出资国”,英国中下阶层的民众对移民或难民问题表现出了集体焦虑,他们担心不断涌入的欧盟移民会挤占有限的就业岗位,稀释教育和医疗资源,推高英国房价,导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但是反对者认为,从长远来看,英国脱欧弊大于利,在“脱欧”派和“留欧”派的拉锯中,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冲突会更加尖锐;英国脱欧给全球经济复苏增添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可能引发英国股市崩溃和房价暴跌,单飞后的英国能否走得更好仍然是一个未知数;用全民公投的方式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不够严肃,精英阶层的政治理性容易被民众情绪绑架。
无论哪种观点,都体现了英国对欧盟的失望情绪,频繁上演的全民公投,从民主滑向泛民主,一个国家用选票寻求共识、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不仅不负责任,而且加剧英国和欧盟的分裂,以及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隔阂。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有人将英国脱欧比喻成世界经济的“黑天鹅事件”,但是退出欧盟对于英国以及世界各国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终需要时间的检验。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舆论不应急于为英国脱欧下结论,脱欧到底是对是错,关键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英国的发展。尽管有网友将其调侃为“一场富家女闹离婚的游戏”,但是这婚到底离不离得成,并不是一次公投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根据《里斯本条约》第50条的规定,接下来英欧之间要经过2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退盟谈判,在这过程中,英国一旦发现不利因素过多,脱欧后的发展受到制约,经济利益减少、公民收入停滞不前、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可以选择反悔,重新入欧。英国的国家未来,始终掌握在英国人民自己手中。
继英国公投“脱欧”以后,其他欧盟国家也产生了类似的想法,欧洲政治格局必将发生深刻调整,但这是否会导致英国和欧盟走向衰落,英国以及欧盟的国家领导人和普通公民是否需要为选民的“任性”买单,也都还有待时间的考证。如果真像一些西方媒体所说的,这次公投只是政治精英利用选票向欧盟“要价”的工具,那么这种混乱的状态可能还将持续。我们既不可小觑这次全民公投对英国未来及欧盟生存带来的威胁和挑战,也不能过分夸大英国脱欧的舆论冲击力。
英国退出欧盟,但是英国的根仍然在欧洲,欧盟也仍将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英国从欧盟独立出来,世界变得更加多元。英国去留,都难改欧洲一体化方向,都无碍于中国经济发展,无碍于增进中国与英国、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合作。中国也好,英国也好,欧盟也好,都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大家好,才能真正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叙岚)
12. 长七轰鸣是中国梦的脚步声
发稿时间:2016-06-26 08:4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邓海建
宇宙浩瀚,科技无涯。北京时间2016年6月25日晚间8点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我国首个海滨发射场——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正式拉开。
从酒泉、西昌、太原到文昌,地点的嬗变,见证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质的飞跃。九天揽月,凌空驭云。可能数字更让人印象深刻: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着手研制,箭体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长征七号采用“两级半”构型,运载能力将达到近地轨道13.5吨,太阳同步轨道5500千克,是目前现役的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长征五号现未服役)。这是一枚绿色无污染的环保火箭。未来,发射可靠性达到0.98的长七火箭还有望成为新一代载人火箭,用于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专家预估,长七火箭将成为我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承担我国80%左右的发射任务。
对于长七火箭,值得我们如数家珍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它采用了虚拟现实vr技术和全三维设计制造技术,应用了高效率的等边三角形网格结构,大大提升了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水平,是我国首枚“全数字”火箭,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开始迈进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的大门……而抛开这些具象的成就与骄傲,放眼长七升天的时代版图,更多感奋的线索,指向中国科技梦的振奋人心: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七首发成功,在此般时间节点,也许更说明中国航天事业与科技征程,已经渐渐打开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天地”。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载人飞船、再到探月工程,自主创新之力,架设太空天梯。这让人联想起5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再往前,“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党中央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早就定下了铿锵的目标。
巡天入地,精致探微。科技、经济、文化、民生……正如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第一次提出中国梦时,习近平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是的,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接近中国梦,仿佛触手可及,更似指日可待;而长征7号这种高科技新型火箭,让中国梦的脚步声如此清晰,这正是我们离中国梦越来越近的“助推器”。从高铁到大飞机,从火箭到诺贝尔奖,中国梦的支撑力越来越形象、越来越具体。就像《自然》杂志报告认为的,就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而言,中国现在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当前还有更多的科技人才归国,中国将研发投入放在经济发展的重心。而在“十三五”规划中,数十次提到“创新”一词,让世界捕捉到中国科技梦之决然之心。
中国梦,可见可知,可感可闻。科技发展,外交图强,中国的身影在世界舞台传递着更多正能量。就在刚刚,行程8天,60多场双、多边活动,习近平主席出访塞尔维亚、波兰和乌兹克斯坦三国,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见证着“一带一路”由蓝图构想到项目落地。全球命运共同体搭上了“中国快车”,而中国梦亦在世界朋友圈内赢得更多粉丝的支持与点赞。
“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科技也好,外交也罢,我们离实现中国梦越来越近,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其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其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历史而言,自党成立以来,无论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抑或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梦而矢志奋斗,始终是党领导人民的求索之路。眼下,形势复杂、任务艰巨,在两学一做中增强看齐意识,步调一致、团结统一,才能在95载辉煌之后,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星汉灿烂,海洋浩渺。在中国梦的版图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创新发展,一切遥不可及的美好愿景,皆能化为近切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13. 新工业革命呼唤青年生力军
发稿时间:2016-06-27 07:5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蔡恩泽
昨天开幕的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其主题“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别开生面,涵义很深,试图针对近年来在信息、生物、材料技术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诠释科技力量便利人类生活的神奇现象,从中发掘工业转型催生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内在逻辑,让供给侧改革成为市场主旋律。
由华尔街引发的债务危机演变成的一场世界性金融危机已历时8年,眼下虽是强弩之末,但阴云不散。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缓慢,正躁动地等待新的生产力、新的动能来改变窘迫的现状。这种新的生产力、新的动能以便利生活为特点,适应现代人傻瓜式体验、碎片化获取、快捷式拥有的生活节奏,激发潜在的消费购买力,撬动经济增长。
目前似乎还没有哪种新的产业能够把逐渐回落的GDP迅速拉动起来,但是,在大家四处忙碌寻觅新增长点的时候,深刻的变化却也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全球经济正在挟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展开新一轮竞赛,无论最终落花谁家,捷足先登,工业转型都是打破沉闷的经济格局的关键所在,是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支点。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乘势而起,这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市场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虚拟现实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
在工业革命4.0版本的推动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不断推进,微信、支付宝降低了交流和支付成本,跨境电商减少了贸易中间环节、增加了贸易量,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减少了对不可再生原料的依赖。这些都让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人类生活也更加便利更加美好。
这其中工业转型的力量功不可没。传统工业曾创造辉煌,但围着GDP转,追求产值,特别是煤炭、钢铁等加工工业不但耗费巨大资源,而且污染环境。而当下的工业转型,主要体现在现在已经不是唯GDP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可持续的经济新动力,是以长远的眼光看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现在中国经济体量很大,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软肋也很明显,科技含量、技术层面、科技创新,特别是重大科技关键设备的成果还是“阿喀琉斯之踵”。我们能把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送上太空,但我们的消费品制造却很粗糙,科技含量很低,所以国人争着从海外背回马桶盖、电饭煲,这是一种难以言状的尴尬。
在这样的情势下,供给侧改革成为工业革命4.0+生活便利化的催化剂,提升消费品的品质已是大势所趋。新兴的消费产品都是侧重环保、侧重方便、侧重人性化占有。消费是最终需求,促进消费品工业升级,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是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这其中,一场与大众消费息息相关的“品质革命”正呼之欲出。
既然是一场“品质革命”,就要进行深刻的脱胎换骨的转型,让科技力量便利人类生活,调动经济增长的内需神经,使其活跃起来。转型需要壮士断腕的气魄。转型是阵痛,旧的增长能量被抑制,新的增长能量还在孕育,企业业绩变得难看起来,地方财税收入随之可能下降,官员的政绩簿也由厚变薄了,转型面临种种困难,但不转型必定死路一条。工业转型是求得生存发展机会的必由之路,容不得犹豫徘徊。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使命。只有牢牢抓住自己的历史使命,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否则注定碌碌无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青年是生力军、突击队。工业转型需要创新谋略,青年人思维最敏捷最活跃,上天入地,纵横捭阖;工业转型需要创业支撑,青年人梦想最惊险,敢闯敢试,百无禁忌。第四次工业革命是青年人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历史机遇,挥洒智慧,磨砺意志,大显身手,出奇制胜,让青春在工业转型中发光,为实现中国梦奋勇向前。
(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蔡恩泽)
14. 党的历史是革命的历史中
发稿时间:2016-06-28 08:2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丽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铭记光辉历程 奋斗民族复兴”系列评论之一:
岁月峥嵘,精神璀璨。95载光阴,中国共产党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奋斗、创新书写了辉煌的历史,也交给人民一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答卷。这95年风云岁月,从救亡到复兴,虽一路波澜、危险重重,但党的步伐踏得无比坚定有力,每一步都朝着国家和人民的光明未来迈进。
1840年后,深重的民族危机催生过无数的爱国救亡运动。无论是带领农民揭竿起义的太平天国,还是引进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的洋务运动,或是兴办科学、实业、教育等,实行自上而下社会改良的戊戌变法,抑或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最终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这些都只看到了中国的病象,没有触及病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这求索、奋争的80年,虽然失败,但却在不断积累中催生着、召唤着新的革命力量。
伟大的精神思想才能诞生伟大的政党。历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通道被打开,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天辟地,悬崖边上的中国在革命激荡中迎来了新希望。鲁迅咏赞:“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革命的历史,道路是革命的道路,通向的是伟大的目标。无数的前车之鉴都在述说着一个真理,革命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且要革得彻底、干脆。沦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沼,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愿景,首当其冲的是要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看清这一历史逻辑,在混沌的社会现实下第一个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政纲,提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
然而,革命道路的背后是无数共产党员的鲜血和牺牲。“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对于一个初出襁褓的政党,危机与困境几乎是每天的必修课。1927年,“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北伐战争遭遇惨败,中共党员被“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用脚丈量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战胜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忍冻挨饿,最终近30万战士,剩下不到3万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更是以血肉之躯阻挡日寇的飞机坦克……但这些也孕育了成功:我们开始懂得了武装斗争和坚持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并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我们开始真正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革命的道路既阻且艰,革命代价惨烈而沉重,但共产党人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在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爬起来中不断取得辉煌的功绩。
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终得以实现,这是近代以来对老百姓最大的福利,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多年革命历史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之后延展而出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践行到实践当中,但革命精神始终贯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
历史是未来的镜鉴,是彷徨者的向导,是国家前进的精神力量。如今,我们不再受人欺凌,不再落后,不再吃不饱、穿不暖,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身份;我们成功跃居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国际话语权一步步提升;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到神舟10号飞船,再到最近的长七火箭,我们真正实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医疗改革、社会保障、上学就业,我们的国计民生在步步改善……我们离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
伟大的事业往往生于渺小,归于辉煌。谁又能想到,当年嘉兴南湖小船上播撒的火种,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书写壮丽的历史画卷,留下弥足珍贵的革命精神财富。现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来到新的起点,党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将继续资政育人,为当下提供前行的智慧与力量,描绘中国梦的瑰丽前景。(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杨丽)
15. 党的历史是奋斗的历史
发稿时间:2016-06-29 07:5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王凤标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铭记光辉历程 奋斗民族复兴”系列评论之二:
租界集会,红船启航。95年来,一个政党的成长与一个国家的重生融为一体,像一个迎着朝阳奔跑的青年,以不变的执着和坚韧,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写下不朽的奋斗传奇。
峥嵘岁月,生死与共。95年来,一个政党的奋斗与全体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如今,共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有人说,“回望历史,不只是采摘耀眼的花朵,更是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奋斗史,是不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历史。这样一部奋斗史,是由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决定的。曾经,列强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这一切,在等待着彻底的变革。在熠熠生辉的历史长河之中,刻录着无数共产党人以青春、热血与生命书写的苦难辉煌。
面对枪决命令,他伏案书写绝笔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一边手不停挥,一边镇静地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一个年轻的革命者被押赴刑场,敌人喝令他跪下,他巍然屹立,强行把他按下去,刚一松手,他一跃而起,再次昂然挺立。刽子手一拥而上,再次将他强按在地,以乱刀残忍地将他杀害。他不顾狱中酷刑的摧残折磨,领导了两次绝食斗争和两次越狱斗争。自知余日不多,在给母亲的最后一封家书中留下一首绝命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在革命年代,对于瞿秋白、陈延年、邓恩铭这样的共产党人来说,根植于信仰的奋斗,意味着把生命置之度外,意味着前行的道路要用无数年轻的生命来铺就。
艰难征程,筚路蓝缕。新中国的成立,印证着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光荣历史。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足,自强不息的奋斗封存了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历史翻开崭新一页。
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一路走来,刻骨铭心的磨难、感天动地的奋斗、彪炳史册的伟业,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不可否认,在阔步前行的路上,我们有过低谷、走过弯路,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无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经历过何种的曲折,犯过怎样的错误,从根本上说,我们的民族是真正在世界上站立起来而且站稳了,我们的人民过上了有尊严的、安居乐业的生活。我们距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来没有如此之近!
习近平指出,“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的历史。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方向已经指明。代表着未来的青年,行进在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上,更应该满充满自信,为历史再添上奋斗的一笔!(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王凤标)
16. 让青春的血性担当起民族复兴盛世伟业
发稿时间:2016-06-30 00:3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十一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曾对因勇救遇险儿童而英勇牺牲的河南籍在浙务工青年李学生的壮举作出“向英雄学习”的重要批示,十一年后,河南青年英雄依旧层出不穷、灿若星辰,在形成“河南群英现象”的同时,更构筑起永不磨灭的时代丰碑。今天,在鲜红的党旗的指引下,在青年英雄的感召中,优秀的中原儿女正用厚重的家国情怀、深沉的时代担当、宏大的英雄气概开拓着不断前行的道路,照亮着民族复兴的盛世伟业。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维和英雄申亮亮魂归故里河南温县,他在让我们怀抱绵长的哀思与怀念的同时,更让我们充满了前行的豪情与力量。这位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八零后青年大义担当、赤胆忠诚的人民英雄,再次凸显了中原大地的厚度与高度,再次证实了河南人民的品格与人格。今天,在高大巍峨的中原青年英雄谱上,我们端庄地刻上申亮亮的名字。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向上追溯,从武文斌到李剑英,从李学生到张伟,从孟瑞鹏到王锋……这一座座屹立在黄河岸边的时代丰碑构筑了星光璀璨的精神苍穹。仰望这样的苍穹,我们不得不陷入康德式的生命沉思和灵魂拷问。
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是不是越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越会涌现出更多的英雄?千百年来,历经灾难和辉煌双重变奏的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盛产英雄的民族。乱世江湖,沧海横流,他们扶大厦于将倾,创大业于当世,惠泽斯民,流芳万古,无数帝王将相成为历史英雄;硝烟弥漫,生灵涂炭,他们怀着对壮丽事业的崇高信仰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慷慨赴难,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现代人格,开辟了走向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无数志士仁人成为了民族英雄。如今,身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温暖臂弯,沐浴着和平幸福的阳光雨露,我们远离了那种涉及时代巨变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没有了那种关乎民族命运的光明与黑暗的决斗。然而,在这样的和平年代,因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航和把舵,因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价值理念的指引和激励,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的鼓舞和感召,无数的青年英雄依然在拼搏奋斗、奉献牺牲、砥砺前行。他们身上同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刚强与勇毅,同样表现出中华优秀儿女的热血与担当,他们同样是民族的英雄……
他们是中国优秀青年的杰出代表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春的力量承载着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曾几何时,当代青年饱受国人的质疑和诟病,甚至被西方媒体诬蔑为“垮掉的一代”“崩溃的一代”。但是我们的青年英雄却以真情大义、仁德善举有力地回击了这些狭隘的理解、恶意的中伤。青年英雄群体作为民族文化的历史承载和时代精神的典型代表,或以奇峰突起的刹那壮举唤起人性光芒的凝聚,或用静水深流中的平凡坚守彰显了质朴而高尚的人生追求。从高校学生到青年教师,从共和国卫士到务工农民,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无数青年不仅展示了当代青年甘于牺牲、勇于担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更彰显了当代青年堪当历史大任、寄托民族梦想、建立丰功伟绩的能力与希望。
他们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标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思想多元、价值多变的时代,唯有培植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支撑起共和国的道德大厦,我们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共识、汇聚力量。青年英雄作为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在越来越复杂的利益冲突和越来越激烈的思潮交锋中,他们将对人性的矢志坚守、对党和国家的无比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融会贯通,在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恒久贡献的同时,还标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道德赞歌。这些慷慨之歌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仅锤炼了民族气节、锻造了民族风骨,更激励着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他们不愧是中国社会的道德标杆。
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钢铁脊梁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历经百年屈辱后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英雄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今天,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无论是书写“中国奇迹”,还是讲述“中国故事”,都离不开胸怀报国理想、坚守道德情操、激扬蓬勃朝气的青年英雄。为捍卫世界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维和英雄申亮亮,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而魂归长天的空军英雄李建英,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最美校长张伟,用朴实初心铸就不屈人生的青年英雄孟瑞鹏、邢二朋……正是这一个个有情怀、有担当、张扬着大我精神的青年英雄,扛起了时代的重任,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他们不愧是中国的脊梁。
一个只有在文明意义上提供了新创造、达臻于新境界的民族才配得上伟大的称号。时代英雄的产生和累积,不仅关乎民族心灵的时代构建,更关乎民族事业的兴旺发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然而,越是接近目标,前进的道路就越曲折,对中华民族而言,未来几十年必将是一段振奋人心的光辉岁月,也必将是一段充满风险挑战的艰难征程。“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越是困难当前,我们越需要英雄,越需要用英雄的气概来激发我们干事创业的激情,越需要用英雄的精神砥砺民风、凝聚人心、引领风尚。
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民族魂首先体现在青年的理想信念、道德操守、情怀担当上,这些精神财富的蔚然凝聚和充沛生成,蕴含着民族复兴的基因和密码,昭示着文明提升的潜能与力量。让我们广大青年发扬和传承英雄精神,把个人的价值理想与时代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冲锋陷阵、奋勇争先,在书写人生的华彩与壮美的同时,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和提升。(李若鹏)
17. 党的历史是创新的历史
发稿时间:2016-06-30 10:2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晓伟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铭记光辉历程 奋斗民族复兴”系列评论之三: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95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飘摇的红船启航;95年拼搏奋斗,曾经弱小的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强有力的领航者,撑起了亿万国民的家国梦,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瑰丽图景。
丰功伟绩的背后,是共产党员的信念与担当,是开拓与进取,更是共产党员95年始终不渝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可以说,党自诞生的那刻起就与“新”结合在一起。近代以来,民族危亡,农民、开明地主阶级、维新派以及革命派虽然救亡努力试遍,虽仁人志士万颗头颅落地,却依然难挽大厦之将倾。找不到出路,一时间整个国家成为了鲁迅先生笔下那“无声的中国”,苦闷折磨着国人。“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自诞生起,党在自身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带给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新意”,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党的历史是接续创新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整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1848年,在相隔万里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漂洋过海数十载后,十月革命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马列主义是舶来品,它必须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指导中国革命。建党之初,年轻的党犯过教条主义的错误,先是在大革命中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主动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共产党员几乎被赶尽杀绝,后又在土地革命时期出现左倾错误,直接攻打大城市,第五次反围剿中又“全面出击,硬打硬拼”,致使工农红军损失惨重,被迫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建党之初的教条主义错误带来的是血的教训,更启发我们党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实际相结合,用新实践、新内容、新语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95年岁月峥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继承,也是创新性的发展,这些指导思想引领着党和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胜利。
因为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面对日寇的侵略,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亡国论”论调,但我党就有“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的独到战略眼光;解放战争中虽然敌军数量是我们的三倍,但我们只用三年就赶跑了国民党反动派;建国后,我们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不照搬苏联模式,坚持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因为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结合着中国的实际,都坚持在实践基础上走创新之路,中华民族才能在今天越来越接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创新思想贯穿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实践,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治标与治本、制度与法治、治国与治党、中国与世界等的逻辑贯通,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中国梦征程有了更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贯穿了党的历史,贯穿了整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现今,我们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的起点,十八届五中全会更将“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首要地位,党的接续创新精神必须传承下去,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李晓伟)
标签:
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中青网评”2016年6月号第1辑
下一篇: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中青网评”2016年7月号第1辑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课程名称:
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