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阅读:1350  2017-01-05
标签:备课资料 九年级备课资料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大全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传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人。

      5、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

      《观沧海》(曹操)

      1、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2、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次北固山下》(王湾)

      选自《全唐诗》。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王湾,唐代诗人。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西江月》(辛弃疾)

      选自《稼轩长短句》,西江月,词牌名。辛弃族,字幼安,号稼轩,宋朝著名爱国词人。

      旧时茅店社林边:社林,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元朝著名戏曲作家。

      《山市》(蒲松龄)

      1、选自《聊斋志异》卷六。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2、禅院: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3、飞甍:飞檐。甍,屋檐。

      4、高垣睥(pì)睨(nì):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的呈凹凸不形的矮墙。

      5、坊若者:有的像街巷。坊,街巷、店铺。

      6、市肆:集市。肆,店铺。

      7、

      参考资料:

      一、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1、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2、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3、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世说新语》(刘义庆)

      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咏雪》

      1、谢太傅:即谢安,字发石,晋朝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无线后追赠为太傅。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王安石)

      1、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2、王子曰:王安石自称。

      《木兰诗》

      1、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可汗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军书十二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4、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5、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6、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7、木兰不用尚书郎: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8、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


展开全文阅读
      9、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产,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6、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7、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8、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9、孤岂欲卿治经: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社戏》

      1、小生: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的角色。

      2、小丑:戏曲中扮演滑稽人物的角色。

      3、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女子的角色。

      《口技》(林嗣环)

      1、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2、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3、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参考资料:

      一、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里边又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另外,戏曲中的唱腔、龙套(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脸谱、服饰以及演出场地所涉及的露台、庙台、舞台等也都有它们特殊的韵味。

      二、主要戏曲剧种

      1、昆剧——中国戏曲之母: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几乎都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

      2、京剧——东方“歌剧”。它和歌剧都是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

      3、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

      三、京剧旦角流派

      梅派:由梅兰芳创立。

      程派:由程砚秋创立。

      荀派:由荀慧生创立。

      尚派:由尚小云创立。

      四、京居脸谱

      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 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

      蓝脸和绿脸——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

      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

      《夸父逐日》(《山海经》)

      1、夸父:古代神话人物。

      2、河、渭:黄河,渭水。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狼》(《聊斋志异》)

      1、一屠晚归:屠,这里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

      2、止露尻尾:尻,屁股。

      参考资料:

      一、我国古代的车马

      1、古书上常见车马并兴。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

      2、到了战国时代,战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之术。

      3、一车四马为一乘。天子是万乘之国,诸侯是千乘之国。

      二、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1、的卢马,是刘备的坐骑。

      2、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它们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和白蹄乌。

      3、白龙马,《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

      4、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陶渊明)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

      补充:

      年号: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

      王年号于选词择字十分考究,须经重臣集议、反复筛选,要求字意吉瑞、词意隽永,多用“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尤其是以“天”字开始之年号,达66个之多。其次是“建”字打头者,有30个;以“永”字作首字者有28个。用“隆”字的年号19个;有“龙”字的年号有13个,有“凤”字和“皇”字的年号各有11个。由于择字范围狭窄,历代年号重复使用现屡见不鲜。如用 “建兴”11次,为使用次数之最;“太平”出现9次;“建武”年号曾出现7次;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等年号亦分别曾被6位皇帝所用。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展开余文
      1、庙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2、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卫睿圣武公等。

      3、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据《史记•秦始皇纪》有“臣(王绾、李斯)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之语。《汉书•高帝纪下》有云: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号。”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称上尊号。

      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陋室铭》(刘禹锡)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鸿儒:博学的人。儒,旧指读书人。

      3、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4、阅金经:金经,指佛经。

      《爱莲说》(周敦颐)

      1、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

      2、自李唐来: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3、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核舟记》(魏学洢)

      1、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2、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就是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赤壁,苏轼游的赤壁在黄州(现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而东汉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现在湖北嘉鱼东北。

      3、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4、峨冠:高高的帽子。

      5、卷端:指画幅的右端。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6、石青糁之:石青,一种青翠色的颜料。

      7、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大道之行》(《礼记》)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矜(guān)、寡、孤、独、废疾: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3、女子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望岳》(杜甫)

      1、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2、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3、齐鲁青未了:齐,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

      4、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5、

      《石壕吏》

      1、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两面夹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头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

      2、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参考资料:

      1、荷花,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等,属睡莲科。

      2、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污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荷花的“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三峡》(郦道元)


展开余文
      1、选自《水经注疏》。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3、睛初:天刚睛。

      4、霜旦:下霜的早晨。

      《答谢中书书》

      1、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2、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

      3、 欲界之仙者: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4、 自康乐以来: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观潮》

      周密,字公谨,宋代人。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2、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

      3、一舸无迹:舸,船。

      《湖心亭看雪》张岱

      1、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2、余强饮三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3、更有痴似相公者: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使至塞上》(王维)

      1、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补充: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官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始设,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

      2、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3、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4、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登岳阳楼》(陈与义)

      1、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2、帘旌不动夕阳迟: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3、三年多难更凭危: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八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1、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下有洞和补丁。

      2、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

      3、赞曰: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俦,辈、同类。

      5、亲旧知其如此:亲,亲戚。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6、环堵萧然: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7、衔觞赋诗:觞,酒杯。

      《马说》(韩愈)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2、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3、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4、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2、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3、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4、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5、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6、带朱缨宝饰之帽:缨,帽带。

      7、媵人持汤沃灌: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汤,热水。

      8、同舍生: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9、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10、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11、以衾拥覆:衾,被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群》,刘禹锡作此诗答谢。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赤壁》(杜牧)

      1、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2、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

      《过零丁洋》(文天祥)

      文天祥,安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

      1、丹心照汗青: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水调歌头》苏轼

      1、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水调歌头,词牌名。

      2、千里共婵娟: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婵娟,指月亮。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1、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家。

      《小石潭记》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1、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岳阳楼记》范仲淹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2、居庙堂之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醉翁亭记》欧阳修

      1、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2、射者中: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满井游记》袁宏道

      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2、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3、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判官:官名,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官吏的僚属。

      2、胡天:塞北的天空。胡,我国古代对北方民族的通称。

      3、中军:主帅的营帐。

      4、辕门:军营大门。古时行军扎营,以车环卫,在出入处用两车的车辕相向竖立,作为营门,故称辕门。

      对联常识:

      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

      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赠从弟》

      从弟:堂弟。

      九年级上册

      《杨修之死》(罗贯中)

      1、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2、《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范进中举》(吴敬梓)

      1、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2、《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3、进学:进了县学。在科举时代,经过县一级考试取得秀才资格后即成为县学生员。

      4、带挈你中了个相公:相公,对秀才的称呼。

      5、同案:一同考取秀才叫做同案。

      6、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试这一年叫“乡试年”。

      7、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考,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

      补充:

      1、秀才别称茂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8、宗师:对一省总管教育的学官的总称。

      9、出榜:又叫“发榜”,即公布录取名单。

      10、草标:在集市出卖东西,把一根草插在出卖的物品上或拿在手里,作为标志,这草就称为“草标”。

      11、高邻:对邻居的尊称。

      12、讳:原有“避”的意思。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

      13、亚元: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补充:

      1、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只有童生才能参加,通常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通常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全国各地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2、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但需要注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秀才是往往都能高中状元,而状元往往都是为朝廷效力。

      3、贡生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优秀或资格老的,送入国子监继续学习的学生。

      14、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代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续的捷报。殿试录取进士分别为三等,叫“三甲”,榜用黄纸写,所以称“黄甲”。

      15、在下:对自己的谦称。

      16、我小老: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17、大红全帖:用大红纸折叠成折子的帖子,共有十面,横阔十倍于单帖,称为“全帖”。拜客时用全帖表示恭敬和郑重。

      18、世先生:对有世交的人的敬称。世,表示世交,指两家之间世代有交往。这种称呼是旧时人们拉关系的套语。

      19、晚生:旧时后进的你在前辈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乡试和会试分房阅卷,由各房考官推荐卷子给主考官,考中的人称推荐卷子的房考官为“房师”。

      补充:

      一、院试——考秀才

      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考官是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任职,任期三年,任期内要依次到所辖各府、州去主持院试。

      院试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种。所谓岁试,即俗话所说的童生考秀才,通过岁试,童生就算是“进学”了,成为了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亦即秀才。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继续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二、乡试——考举人

      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一般建在城内的东南隅。乡试共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桂榜”,也称“乙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三、会试和殿试——考进士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所以又称“春闱”。主考官多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发榜在四月,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之后还要举行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也就到了头。在揭榜时,要在殿前举行唱名典礼,称传胪。

      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称谓科举知识简介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

      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

      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

      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香菱学诗(曹雪芹)

      1、节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2、《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跟本文有关情节是香菱被人贩子卖给薛蟠做妾。当时薛蟠外出经商,香菱得以跟宝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

      3、起承转合: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结束语。

      4、王摩诘:即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唐肃宗时官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

      5、老杜: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为了区别于稍后的晚唐诗人杜牧,故世称杜甫为“老杜”,杜牧“小杜”。

      6、李青莲:即李白,幼时曾随父迁居四川绵州彰明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

      7、应玚、谢、阮、庾、鲍:应玚,字德琏,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谢,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阮,指三国时魏诗人阮籍,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涉世家》(司马迁)

      1、节选自《史记•陈步世家》。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节选的这一部分记叙了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的浩大声势。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后人人才能跑部书称为《史记》。

      3、世家,《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候之事。陈胜者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鸿鹄,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5、发闾左適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闾械就用来指代贫苦人民。

      6、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次,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7、上使外将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上,臣下对皇帝的敬称,这里指秦始皇。

      8、足下:指对方,古人对于别人的警称。

      9、之次所旁丛祠中: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次所,这里指军队驻扎的地方。

      10、公等:你们诸位。公,对对方的敬称。

      11、都尉:次于将军的军官。

      12、守令皆不在:郡守、县令都不在。秦时,陈县属于砀郡,上郡府、县府的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

      13、守丞:守城的当地行政助理官。

      14、三老: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

      15、社稷:国家。社,土地神。稷,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16、宫门令:守卫宫门的官员。

      17、伙颐:伙,秦汉时楚地方言,表示众多的意思。

      18、伙涉:指被人叹过“伙颐”的陈涉,“伙”字冠在名字面前,成为他的外号。

      《唐睢不辱使命》(《战国策》)

      1、选自《战国策•魏策》,题目是后人加的。

      2、《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4、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5、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隆中对》(陈寿)

      1、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帮助桓公建立霸业。

      3、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

      4、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5、天府之士: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6、胄:后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所以称他“帝室这胄”。

      7、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8、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出师表》(诸葛亮)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3、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4、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望江南》(温庭筠)

      1、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人,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渔家傲•秋思》

      1、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2、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嘨的声音。

      《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之多,骑,一人一马称骑。

      《武陵春》(李清照)

      1、节,符节。古代朝廷使者所持的凭证。

      2、冯唐,人名,汉文帝时的一位郎官。据《史记•张择之冯唐列传》载:汉云中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报战果时多报了杀敌六人而获罪削职。冯唐向文帝进谏,文帝命冯唐持符节云中郡赦免魏尚,复为云中守。这里作者以魏尚自比。

      3、天狼:星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1、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古时候吹牛角以发号令。

      补充: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九年级下册

      《公输》(《墨子》)

      1、《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2、墨子,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

      4、臣,秦汉以前对一般人也可自称“臣”。

      5、愿借子杀之:希望借助您去杀了他。子,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

      6、褐:粗布衣服。

      7、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

      《孟子两章》

      1、《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2、孟子,名轲,邹人,是孔之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池:护城河。

      2、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3、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惠子相梁》

      1、《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2、庄周,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3、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曹刿论战》(《左传》)

      1、《左传》,旧传为春秋时其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2、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3、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4、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

      5、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邹忌,战国时齐国人,讽,讽刺,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愚公移山》(《列子》)

      1、选自《列子•汤问》。

      2、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3、汉阴:汉水南岸。

      4、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标签:备课资料 九年级备课资料 人教版初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烛之武退秦师》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下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