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27  2017-01-07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揣摩精美语言,领悟诗歌的意蕴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能从诗歌中获得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悟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自学《夜》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小组在实践中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去走走。说到田园诗,大家想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复习田园诗知识,背诵过去学过的田园诗,如《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列举熟悉的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第一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三、诗歌创作

      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四、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第二课时

      自学《夜》

      1、课前准备:

      分小组学习《夜》,读、改写、画、唱、说等学习方式任选:

      请课代表牵头,自荐小组长组织小组准备。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课文、适合个人特长的方法,也可参与其中,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2、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感受:

      师:相信这样的模仿创作会培养出一大批诗歌爱好者,伟大的诗人也许就会在你们中间产生。好,下面到了百花齐放的时候,分小组自学“夜”,然后我们上台交流。

      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特别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展开全文阅读
      3、教师出示问题:

      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讨论明确:静谧、美丽的夜;安适、宁静的心境。

      4、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生: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 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生:诗歌第二节中写“只听见溪水轻轻地歌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而《蝈蝈与蛐蛐》中运用的是以静衬动的写法。

      生:最后一行诗中的“披”字,赋予明月以人的灵性,写出了月亮的多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这种情感和第一首诗是一样的。

      生:第二节和第四节中都写到“夜来临,四下一片静”、“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这反复重复相同的话,给人感觉像唱歌一样,最好听的地方重复多次,令人印象深刻。这和第一首诗第1行、第9行的作用差不多。

      师:是的,反复吟诵,造成了诗的节奏美、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深化了夜静谧、美丽的氛围。诗人此时的心境与诗歌的意境是一致的,那么安适、那么宁静。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夜、对于自然万物的喜爱与赞美。请大家深情朗诵诗歌。(全班朗诵)

      5、课堂小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6、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摘抄优美的诗句。

      板书设计 :                

      《外国诗两首》

      夜

      静谧美丽的夜色         反复吟诵

      安适宁静的心境         以动衬静

封志莉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星星变奏曲》精品教案
下一篇:《致女儿的信》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