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34  2017-02-04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 教学设计(部编本七年级下册)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遇事不可随意主观臆断,应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

      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方法:教师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1.本课涉及石头运动的原理图。

      2.多媒体课件。

      3.总课时:2课时

      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作者简介: 

      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世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 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1.朗读课文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是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 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3.就课文不理解处提出质疑。

      4.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在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得出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1.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持怎样的态度?从哪一个词语中可看出来?结果怎样?

      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似乎胸有成竹,我们从“笑”可看出来。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信,写出了讲学家的自恃博学的心态。结果石兽却在老兵的指引下在上游找到了。

      2.如何理解老河兵的“笑”?最终依据谁的推断找到了石兽?哪些语句可以表明?

      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最终还是依据老河兵的推断找到了石兽。我们可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看出来。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说明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是不是由此可以推断,凡重物坠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找?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分别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不完全是的。重物坠入河里,要分几种情况:如果重物很重,流水又很慢,重物将不会被冲走,它就会慢慢地陷入泥沙中,在原地不动;如果河中泥沙很少,水的流速很快,那么重物将被冲走,带到下游;如文中所述情况,重物将在上游找到。所以,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与河水的流速、泥沙的多少有关系。

      4.简要赏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2.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展开全文阅读
      3.课文中几位主要人物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应该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识,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应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6.课文给我们哪些启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要通过实践认识事物, 不可主观臆断。邓小平同志也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对“寺僧”和“讲学家”那样的人说“不”,对“刻舟求剑”的人说“不”,对“掩耳盗铃”的人说“不”。学习古人穷理不臆断的品质,用我们的慧眼,用我们的头脑,用科学精神去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本文通过叙述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作出判断。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断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和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实则找不到)

      老河兵 当求之

      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来完成,并且把重点放在理解字词、课文内容和让学生自己归纳课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上;把难点放在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个故事后应该懂得的道理上。学生在朗读和理解字词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提问环节对于用几种方法找石兽时,很多学生都忘记了第一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是很全面。以后要在如何引导启发上多下功夫,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写作:语言简明
下一篇:太空一日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