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65  2017-02-17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滹沱河和我 教学设计(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作者叙事、写人、绘景的语言,进一步提高对词句的质疑、欣赏能力。

  2.感悟课文细致、逼真的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3.体会作者通过对滹沱河的描写来赞美大自然的震撼力,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和歌颂自然伟力的诚挚胸怀。

【课文提示】

  1.本文是一篇含义颇深的叙事散文。本文通过与家乡河的一段不解之情,抒发了对自然伟力的崇敬和对故乡的热爱。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突出滹沱河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

  2.滹沱河是家乡的象征,也是祖国的象征:伟大、磅礴、雄壮而又贫瘠、混浊等。作者对滹沱河的消极因素,并未简单抛弃,而是积极扬弃、亲切抚摸、深藏心里,表达了对民众排山倒海的力量的歌颂,对祖国雄伟美好的前景的热爱。 

【正音正字】

  滹沱hūtuó  匝zā  噬shì  椽chuán  翕xī  蠕rú  栗lì

【积累词语】

  无知无觉  莫名其妙  不由分说  其大无比  闷声闷气

  密密匝匝  不由自主  凝固不动  战栗不安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散文。课文通过写“我”与滹沱河的关系、对它的印象(从“头脑里没有一点概念”到“我能把它深深地埋在心里”),表达了对大自然伟力的惊叹和赞美。

  课文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滹沱河的“性格”特点;“我”的性格与滹沱河的相似之处;“我”对滹沱河的认识变化过程。

  课文对滹沱河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对“我”的自我描写,“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融于对滹沱河的认识过程之中。

  第二部分,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首先虚写心中的滹沱河,其次实写“我”见到的滹沱河,然后再虚写“我”想象中的滹沱河,从而突出滹沱河在“我”心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部分,首先,写大水来时的宏伟气势,写“我”终于见到滹沱河时的急切心情。然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气势。接着,写祖母拦“我”、姐姐找“我”,既照应“我”“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又流露了“我”对家乡河的热爱。最后,自然抒发“我”对滹沱河的深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 家人为什么说“我”是小滹沱河?

“我”的脾性很像滹沱河:很野,说来就来,很难管束,谁也阻拦不了。

  2. “我”初次见到滹沱河时,心理有什么变化?

失望——悲伤——失落——恐怖——被镇住。

  3. 第10段,“为什么不叫醒我?”这句话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这句话,表达了“我”当时想见滹沱河的急切心情。

  4. 第10段,写滹沱河暴发时,写水声,还写狗吠声和人呼唤声,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描写烘托滹沱河气势宏伟,把一切已知的熟悉的声音都吞没了,突出水声之巨大。

  5. 第12段,“看不见飞溅的明亮的水花,是千千万万匹野兽弓起了脊背在飞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它的表达作用是形象地写出滹沱河来势凶猛。

  6. 第11段和14段,为什么要写祖母拦阻“我”,姐姐寻找“我”?

既写出滹沱河发大水时人们惶恐不安的心情,同时也突出“我”的脾气:说来就来,谁也说不清。“我”确实像滹沱河一样谁也阻拦不住。

  7. 第13段,“我伸手到混浊的河里,我想摸摸滹沱河”,这句话流露“我”怎样的情感?

流露了“我”当时对滹沱河亲切的情感。

  8. 怎样理解第18段的首句“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

虽然滹沱河很伟大,而“我”很渺小,但是“我”与滹沱河具有相同的性格和脾气。

  9. “我”对滹沱河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没有概念——异常失望——真正恐怖——亲近抚摸——深有感触——深藏心里。

  10. “我”对滹沱河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既热爱滹沱河的雄伟壮丽的气势,又震慑于它的不可估量的威力。

  11. 本文能不能改成《滹沱河》?为什么?

不能。因为《滹沱河与我》这一题目,表达了河与人的紧密联系,景与情的有机结合,显示了大自然的变幻无常及震人心魄的力量,表达了人对大自然伟力的崇敬和热爱。如果改成《滹沱河》,就不符合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

  12. 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①以时间先后为序,层次清楚。

  ②虚写实写结合,形象生动。

  ③侧面烘托,主题突出。

【课外预习】

  1. 读一遍《藕与莼菜》,扫除文字障碍。

  2. 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学习寄语】

人类不是地球唯一的居民——我与天地同在,人与万物并生,保护自然,人类才能永存!

教学目标:

理清“我”对滹沱河的感情变化过程,理解“滹沱河”和我的关系,体会作者对滹沱河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通过品读文中对滹沱河的数次描述,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滹沱河气势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与滹沱河之间的精神关联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1939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中,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交响乐《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奋起抗日,奔腾的黄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2、作家牛汉心中又有一条什么河呢?这条河与牛汉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作家牛汉的回忆文章《滹沱河和我》


展开全文阅读
二、初读文章,自学字词

1、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懂词意。

2、查字典自学字词。

3、从读音、字形、解释三个方面自主归纳本文需要学习的字词,并做交流。

4、当堂提问

5、当堂检测

三、理清脉络,把握中心

1、出示学习目标:梳理“我”对滹沱河情感变化的过程,理解“滹沱河和我”的关系

2、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为了解决学习目标而需要自学解决的具体问题

3、学生自主学习,并做书面记录和归纳(把文中具体表现滹沱河和我的关系的句子划出来)

4、小组合作交流:我对滹沱河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朗读4~5节、7~8节、16、18节,感受“我”对滹沱河由失望、悲伤——害怕――敬畏——崇敬――热爱的情感变化

5、当堂检测

四、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1、我对滹沱河的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对滹沱河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2、出示学习目标:品读文中对滹沱河的数次描述,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滹沱河气势的写作方法。

3、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为了解决学习目标而需要自学解决的具体问题

4、学生自主学习,分别标出文中对于滹沱河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在句子边上做笔记

5、小组交流

6、当堂检测

资料: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为避免正面描写的平淡、拖沓,可用侧面烘托法写之。侧面烘托可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人物。侧面烘托方法比直接描写更令人回味!

1、什么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绿”“青”是春雨的滋润、春雨的洗涤。)aw%

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有时能使人物、主题更加形象和深刻,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效果

2、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

如《母亲的回忆》在写母亲勤劳的美德时,重点叙述的是“我”小时侯在母亲的影响下能自觉地给母亲和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儿:“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显然,母亲的勤劳影响了“我”,而使“我”渐渐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写“我”并不是侧重点,侧重点是表现母亲的勤劳,这是以写“我”而达到间接写母亲目的的一种侧面描写方式,换句话说,写“我”的行为恰恰是为了衬托母亲勤劳的品质。)

②.以物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或物。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一个水世界。……祥子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这里重点写暴雨之“暴”,侧面表现祥子在暴雨中拉车如同“挣命”的情

③.以物衬物。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云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最后一句是侧面描写,渲染出了山峰之高,江面之狭。)

3、侧面描写的性质分类:

①、正衬: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烘云托月月更明,也叫做“水涨船高”。在平时的作文中,我们都在无意地运用侧面描写,如写风,常常通过写树的情态变化来表现风的特征;写月,往往以描写水光荡漾的生动景象来反映月色的皎洁;表欢乐喜悦的思想感情用美好的、充满绚丽色彩的景物来衬托;表现悲哀忧愁的思想感情用萧杀凄迷的景物来衬托(注:后两者可反用)等。

②、反衬:即从反面衬托,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以丑衬美美更美,也叫做“水落石出”。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写林静,以“鸟鸣”写山幽,以动写静,以动显静,化运为静,越发描绘出山林的幽静。)

五、品读语言,深挖中心

1、这篇文章中有许多震撼人心的语言,有些深沉,有些喷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

2、谈谈你如何理解牛汉说“滹沱河”是他的“本命河”,滹沱河对牛汉的人生之路有什么样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含义颇深的叙事散文.课文叙述了幼年时对家乡河——滹沱河产生的一段不解的情结,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挚热情感.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幼小时候,祖母她们都说“我”像滹沱河,于是我产生了想见见她的念头. 

文中的“骂”、“赞美”、“告诫”的含义,只是在“我”淘气得出奇时,他们给与的一种带有疼爱的警告和劝诫. 

开始时,“我”对祖母她们的话的认识,只是觉得自己性情有点野,很多时候都不受大人们的管束.大概是这个缘故,才把我与滹沱河相比.所以“我”当时认为滹沱河多半也是一个人,比我长的强大,能够管住我.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写过了不久,“我”第一次见到了滹沱河,滹沱河却成了“我”失落的梦. 

因为“我”心目中的滹沱河应当是横冲直撞的大水,应当有磅礴的气势.然而眼前的滹沱河竟是一条一点水都看不见的滹沱河,“除去砂土之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使我异常悲伤.滹沱河成了我失落的梦. 

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首先虚写心目中的滹沱河,其次实写见到的没有水的滹沱河,然后再虚写自己想象中的滹沱河,从而突出了滹沱河在我心灵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写“我”终于见到了气势宏伟、狂吼飞奔的滹沱河,了却了心愿. 

这部分先写大水来时的宏伟气势. 

当大河发水时,我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滹沱河. 

“一骨碌”、“衣服也不穿,拔腿朝门外跑”、“一边跑、一边喊”,这些动作,表达了我想见滹沱河的急迫的心情. 

写狗的情态,写河水的声音,写人们的呼喊声,都烘托了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气势. 

写祖母拦阻我,姐姐寻找我,既写出了滹沱河发大水时,人们惶恐不安的心态;同时,突出了我的脾性“说来就来,谁也说不清楚,怕自己也说不清楚”,确实像滹沱河一样,拦阻不住. 

接着写滹沱河狂吼飞奔的气势.写“我”伸手想去摸滹沱河河水,是流露出自己对滹沱河的亲切感情. 

之后又写了“我”见到滹沱河的感受. 

最后写几天后大水消退,“我”又一次去看望这与自己已经难舍难分的滹沱河. 

第四部分(第18段)抒发自己与滹沱河难舍难分的依恋的感情. 

虽然滹沱河那么伟大,我那么渺小,但是“我”觉得自己与有滹沱河相似的性格而感到自豪. 

周秋誼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滹沱河和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多学善思,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下一篇:钱梦龙散文:学诗记(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