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反思
阅读:762  2017-03-02
标签:教学反思 高一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不要成为计算严密的停车场
肖培东

      憋了一个冬季,雪终于熬不住矜持,碎碎叨叨地飘在温州的天空中。

      这个城市最冷的一天,我听到了叶方碧老师的《祝福》教学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就有老师抖抖地说,今天教学鲁迅的《祝福》还真是应景,最好雪花再大些厚些,纷纷扬扬地能笼罩住我们的课堂。我急忙站起,望向窗外,凋落的树叶,在寒风中微微颤栗,却看不到成片成片的苍茫,温州城里的雪是成不了气候的,便只能想象一群在雪地觅食的寒鸦,像几个移动的黑黑的点,而祥林嫂就是其中一个。

      课堂,是需要有和文本匹配的场景氛围,天地的营造只是辅助,站在讲台,你会怎样制造一场凄楚的风雪?

      第一课时

      “同学们好,今天很意外地下雪了,我们也要学一篇有雪的小说《祝福》。”

      入题自然,很好的开场白。寒雪飞舞,谁雕琼花玉树。我正试着从叶老师的薄雪中整理出通往文本教学的途径,他已经很快地闪过了,跑到了他原先预设的轨道上,读字音,讲祥林嫂的生平,窗外迷蒙中的点点淡淡雪花,早已经沾湿地面不见形色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已经想到了应景式的导入,却没有真正把它们相融,雪就只是一个短暂的点缀,导入以后就径自消失于茫茫天地间,甚为可惜。其实,再深一层去想,这雪自可穿针引线连缀我们的课堂,而且不露痕迹自然深入。

      怎么做呢?叶老师可以顺雪而下:“今天很意外地下雪了,我们也要学一篇有雪的小说《祝福》。”那么,这篇小说是怎么写雪的呢?我们先来找出相关写雪的句子阅读。《祝福》鲁迅小说《祝福》中对“雪”的描写共出现过四次,第一次是“我”初到鲁镇时,“天色愈阴暗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次描写是在“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深夜神伤,“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然后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文中插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这是第三次写“雪”。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阅读雪的描写句子(可以重点读第一处和最后一处),让学生思考从这些“雪”中读出了什么,比如阴冷的基调,悲凄的氛围等等,这自然是初读感受,教师可以不急于深挖,但已经在上课初始阶段因风雪而悲凉,读者心上多少已有悲剧阴影,课堂渐有悲感,利于教学深入和推进。“小说的环境多与风雪相关,祥林嫂的故事发生在风雪中,其实祥林嫂本人就是一个一路风雪的可怜人。”这样一过渡,就回到了叶老师教学的重点,也就是祥林嫂的生平经历,就可以自然地转到祥林嫂一生的多次风雪:丈夫祥林的死,被卖给贺老六及丈夫贺老六的死,孩子阿毛被狼吃掉,捐门槛后仍然得不到鲁四老爷和太太的宽恕和谅解,沦为乞丐后祝福夜里冻饿痛苦而死。都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换句话,她是一个苟延残喘在风雪中的女人,一次次人生打击,正如一场场恐怖寒冷的风雪,摧残着她的肉体和精神,把她一步步逼向绝境。

      这样,改“整理祥林嫂的生平经历”为“寻找祥林嫂一生的风雪”,教学内容一样,但教学中心更为明确凝练,且教学环节更简洁,而且很容易带学生走进痛苦者的悲惨命运中去感受人生苦难。最后,再回到前面阅读的小说中的几处“雪”,在理解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后再来读雪,对鲁迅写“雪”势必更深一层。鲁迅笔下的雪,有很丰富的审美意象,作品的阴冷基调外,我们还能读出许多,比如衬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表现主题等等。雪中,有作者对亡灵的最沉重的哀悼最大的哀痛,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如此格格不入,雪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

      雪,如此寒冷,而祥林嫂周遭的人,也是穷尽冷漠,咀嚼赏鉴她成渣滓后就对之厌烦和唾弃,活在凄凉中的祥林嫂就是一片漫天飞舞却不知飘落何方的雪花,虽洁白无瑕却终究被弃尘渣,生得凄苦,死得凄凉,雪般短暂终至熄灭破碎。她的死正如《红楼梦》结尾描述的“只剩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笼罩她并看她消逝的,是风雪中的鲁镇社会,是以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为四大支柱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缩影。如此再次细品“雪”的描写,可以加深我们理解小说的悲剧主题,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悲剧形象。

      由眼前雪到文中雪,再由文中雪到人物命运之风雪,最后拓深“雪”的思考。原来,祥林嫂就是一个彻头彻尾被无边风雪裹挟的多余人和草芥,她,与春天绝缘,只与飞雪相伴!这堂课,就能信手拈来,再巧手连缀,就简化成了“雪”的课!

      俭省,凝练,语文教学,要学会最经济地抵达。

      第二课时

      “我们先来梳理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一起来看一下祥林嫂的人生际遇图。”

      作为《祝福》的第一课,以祥林嫂的人生故事梳理,也就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作为教学重点,也是准确的。为避免梳理情节而产生的阅读层次重复化和浅表化,叶老师在祥林嫂的坎坷命运中解析了夫权、族权、神权等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和迫害,让学生理解祥林嫂身披的重重枷锁以及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从而走进小说的深刻内涵。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了阅读一本书的四个问题:“第一,这整本书的内容是在谈些什么?第二,内容的细节是什么?是如何表现的?第三,这本书说的是真实的吗?全部真实或部分真实?第四,这本书与我何关?”这四个问题甚至都可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很显然,叶老师这一课师在解决前两个问题,也就是小说的内容和细节问题。


展开全文阅读
      他的PPT做得非常生动立体,梯形下降,显示了祥林嫂从最初给祥林家做童养媳到最后在鲁镇的风雪夜里死去的悲惨命运。李欧梵先生认为:“祥林嫂可能是鲁迅小说中最不幸的一个孤独者。”“《祝福》是鲁迅小说中最强烈的悲剧描写的作品之一。”叶老师极为形象地画出了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的人生际遇,看着那层层下降转折的立体图面,我们真能想象出这一条不归路上的无边风雪。

      “如果没有发生其他的变故,她和祥林今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

      “但是事情发生了转折,祥林死了,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

      “婆婆为什么能够把祥林嫂给卖掉?”

      几番碎问碎答,叶老师就写出了“夫权”二字,而后的教学也是如此推进。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应地在按出PPT上的内容,课堂教学很有序地在教师的掌控下前行。PPT上的每一处注释,恰如窗外飘舞的雪花,都是很准时地到来,很准确地飘落,该落在哪个枝条上,该化成怎么样的图案,一切都很规则。作为一个新教师,能如此严谨,自当肯定。

      我好多次希望他的雪花飞成漫天晶莹,语文课堂,不要成为计算严密的停车场,教学的出发和到达,既时心中有数,又应出其不意。

      这样,我们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要打破教学节奏的单一性。

      比如,“夫权”由教师指导而提出,那么,“族权”“神权”等封建礼教观念是不是可以交与学生自行感悟?“看祥林嫂的人生经历,除了受到夫权的摧残和压迫外,还有什么在逼迫着她迫害着她,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说说。” 导出“夫权”,就可以尝试把小说其他情节的梳理和分析交给学生,别让“师权”高悬在我们的课堂。这样,你抛下一片雪,让学生进入文本挥洒出更多的雪花,这个课堂,就有漫天晶莹。语文教学,教如风,吹皱一池涟漪,学似雪,激出璀璨光芒。教学有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构建自主性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除此,我们还要思考,教学的简单化、模式化和教师的提问关系极大。碎碎的问答,虽然能准确牵引学生行进,但束缚了学生的思考。不要分割祥林嫂的经历去“连问”去“碎问”去“追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会使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我们要从文本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去设计主问题。“你必须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义。”把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话转到语文教学上,就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打开解读的大门,那么,主问题的置入就是一把撬动思维的钥匙。

      “中无杂树,落英缤纷”,对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阅读,怎么样的问题,可以带动?新教师能经常性这样思考,你的课堂,很快就是一片雪花飞舞出来的冬天,就是一枚树叶萌生的森林!

      朝向了语文的方向,你爱,你就不缺悟性,正如憋久的雪,总会悄然而至。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

      PPT上现出这样一行字,梳理完祥林嫂的人生经历,叶老师转向了祥林嫂会“说话”的眼睛,只是环节之间的过渡过于强硬,少了点自然感。新教师组合教学环节多用拼凑,我刚上讲台也正是如此,哪个有意思就说哪个,很少注意前后之间的关联,只凭自己的选择让教学的流水率性东西。但能关注作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叶老师读书还是颇为细腻。确实,文学作品中的眼睛描写是肖像描写的中心和灵魂,眼睛最能表现人物丰富的情感,传达人物最内在的心灵秘密。《祝福》刻画祥林嫂的外貌神态,写眼睛的有十多处,处处紧密联系了人物的身份、心理、性格,落笔精彩,分外有力,各具特色,几无雷同。这些刻画类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蕴,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一圈眼神细刻画,写尽人生悲苦命,我也选择过“眼睛”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听年轻的叶老师再讲祥林嫂的眼神,也是倍觉亲切。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读眼睛——品眼睛——找更多的“眼睛”。

      叶老师的推进是这样的:读眼睛——感受祥林嫂的悲苦。

      也就是说,他的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祥林嫂苦难命运的感受,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为什么要讲“眼睛”?我想着,仿佛站在讲台上的不是叶老师,而是我自己了。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教”学生“学”,阅读眼睛不应该是因为鲁迅的名言,也不应该只是教师的备课预设,它应该首先来自学生的发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这个有雪的日子,我们怎么样操作可以教得更灵动更活络些?

      我想到了“激活”,想到了“留白”,更想到了学生们的眼睛!

      做这样一个变化如何?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__。”PPT上省略“眼睛”二字,化成一个填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细读祥林嫂,你觉得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什么呢?”这样,一时激起千层浪,答案就有多种呈现的可能。

      课堂也许是这样的了:

      “老师,我觉得最好是画她的脸色,‘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等等,写出了祥林嫂的憔悴痛苦和麻木。”

      “老师,我觉得最好是画她的头发,文章多次写到了祥林嫂的头发,‘之前的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很形象地写出了身世的变化。”

      “老师,我觉得最好是画她的眼睛,文章写眼睛的地方特多,很值得品鉴。”

      “最好是画她的道具,那个竹篮子,破碗,我觉得很沉重。”

      “最好是画她的语言,你看,她多次说阿毛的故事……”

      “动作!……”

      “衣服!……”

      你看,留出空白,把思考空间还给学生,最后比较探讨,水到渠成地汇向“眼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实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个体研读,对话碰撞,阅读探究不留死角,不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而且鲁迅写作艺术也多方位地呈现,这双“眼睛”,看到的是多么广阔和深邃的文学世界!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们的天空可以更加高远。

      每一片雪,都是一片灵动的思绪。教师,阅读要能拈来雪花,备课要能播撒雪花,教学要能搅动风雪,你的课堂,才更富璀璨精华。

      祝福青春,你和你的课堂!
标签:教学反思 高一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初一现场作文——亮
下一篇:负重的河流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