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764 2017-03-18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邓稼先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邓稼先》是一篇回忆录。它以叙述、描写的方法介绍了博学睿智的科学家邓稼先为我国“两弹”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详略得当,语言平实,饱含感情,人文内涵丰富,同学们在阅读时要认真地揣摩、感悟、积累。
二、学情分析:本文人文内涵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平凡小事的叙写中感悟邓稼先高尚的人格。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写作的手法。
2、品味语言,结合语境,赏析精彩句段。
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结合语境,赏析精彩句段。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探寻“两弹元勋”的足迹,感悟他为科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六、教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
八、教学资源:课本、教参、学生课前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九、课时安排: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背景说明 (学生课前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交流)(2分钟)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三颗。其他国家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如下:苏联──1949年8月29日;英国──1952年10月3日; 法国──1960年 2月13日;印度──1974年5月18日。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三、生字词 (1分钟)
鞠躬尽瘁 彷徨 殷红 殷切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锋芒毕露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语出诸葛亮《出师表》,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展开全文阅读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示: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2.理解文中的小标题 3.简单叙述六个部分的内容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学生自主学习,班级交流) (3分钟)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 ――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小结: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总结)(1分钟)
五、小标题的含义 (小组讨论、班级订正)(2分钟)
两弹元勋——表明了邓稼先为中华民族的核武器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我不能走——形象地展示了邓稼先那“碎首黄尘燕然勒功”的一腔热血。
永恒的骄傲——气势磅礴,对邓稼先一生作了最恰当的评价。
六、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班级订正)(8分钟)
1、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以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1)他们是各自祖国的原子弹之父: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忠厚平实。(2)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相 当;国籍 文化背景 性格不同。(3)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善于辞令,是个复杂的人;邓稼先:最不引人注意、忠厚平实,“纯” 。
对比手法有利于突出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有利于表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质和风度,突出了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
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如何理解?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4、“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如何理解?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七、品味语言(学生自主学习,班级交流)(4分钟)
本文除了运用大量的褒义词表达作者感情外,在语言上还有哪些特色?(以第五部分为例分析)
1、排比句的运用: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2、长短句的结合: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二者结合起来用,有一种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的表达效果。
(《吊古战场》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
八、拓展练习(学生自主学习,班级交流)(3分钟)
用一句话谈谈邓稼先带给你的—— 心灵的震撼!生命的感悟?人生的启迪……
九、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两弹元勋——贡献、
我不能走——一腔热血
永恒的骄傲——评价
喻金芳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邓稼先 教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论大型歌舞剧《西关小姐》(教师随笔)
下一篇: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