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254 2017-04-01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易错字
散(sàn) 折(zhé)
2.词语释义
洛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名曲,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终身不得志。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有《李太白集》。
【文题解说】
这是一首李白思乡的诗。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本课为1课时。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4.背诵诗歌。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感悟想象⇒指导写作⇒小结方法
导入一:歌曲型
[设计意图] 通过流行歌词《李白》,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那么李白都创作了哪些高端的诗歌呢?我们来欣赏一首(出示课题、作者)。
导入二:激情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揭题激趣。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板书文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终身不得志。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有《李太白集》。
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
散(sàn) 折(zhé)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读(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地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读古诗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读音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要理解诗人表达出的情感,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我们反复读了几遍诗,你感受到了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展开全文阅读
三、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播放笛曲《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点想念在远方的爷爷奶奶。
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
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
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的?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许,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学写作的重点。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哪些人的感想?
生: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什么?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学习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一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1)理解“折柳”。
生看书中注释。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师补充。
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话。
例句: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
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
生1:笛声好像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他的心中会怎样呢?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师:除了诗人李白,还有谁的心中会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写一写。
生1:这首曲子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那是他母亲在汲水!
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
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的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生深情齐读古诗)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作“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四、学生写作,展示佳作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听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独特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发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
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五、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找到改写古诗的方法。
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住描绘景物的词语想象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李白的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同学们要多多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
展开余文
背诵并默写《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借 景 抒 情
↓ 《折杨柳》 ↓
玉笛声 故园情
联 想
一、《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诗改写
静夜中的洛阳,寂静得如同一丝游云。盈盈的月光拥抱着远处的高山。山峦的颜色恍如梦境,在月光里潋滟着,而近处,几家的灯笼仿佛试探一般,光芒明明灭灭,强强弱弱,散布在黑暗之中。
迷蒙的黑暗里,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一曲笛音,乘着风来问候一个还未入睡的闲人。游动的尘埃,扯起人们的丝丝伤感。
那些思乡的人怎能逃出这乐曲的忧伤与残光的凄凉编织的网?应该是《折杨柳》曲吧,让人不禁泪眼婆娑。春天来了又去,大雁去了又来,黄花开了又败,谁能逃脱时光的流逝?生命的延伸老了自己,老了家人,也老了归乡的心。
初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倾听人们的无奈,初萌的嫩叶,也在为人们的忧伤而忧伤。只有那一清月,在寂静的天幕中无声微笑,不知疲惫地倾听游子的诉说。
二、古诗词意象——杨柳
杨柳,落叶大乔木,柳枝细长,柔软下垂,性喜湿地。花呈鹅黄色,成子后,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落如絮。古人花絮不分,既称杨花,也叫柳絮。自先民们吟唱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之后,杨柳就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意蕴丰富的意象。
1.美好春光的象征。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杨柳的生命力极强,分布地域极广。与小草一样,杨柳也是最早的报春信使之一,正所谓“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腊日》)。李白也有“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宫中行乐词八首》)的诗句。依依袅袅的杨柳成为诗人们歌咏美好春光的意象。白居易:“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杨柳枝》)他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诗中洋溢着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欣喜之情。
2.离愁别恨的隐喻。柳絮飘忽不定,引发了人们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于是,杨柳又成为诗歌中感时伤春、离愁恨别的隐喻。郑谷《柳》中有:“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柳丝轻拂,依依袅袅,似在挽留什么;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离绪。诗人借柳絮表达了离愁别恨。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里的杨柳,成为引发思人离情别恨的导火索。
3.送别怀乡的寄托。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其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赠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发音相近,借“柳”表达“挽留”之意。如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树因多栽种于檐前屋后,又成为故乡的象征。诗人借助柳树,还可以寄托怀念故乡之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4.得意忘形的小人。诗人们出于不同的写作目的,会根据杨柳的一些生理特点,赋予它不同的含义。那枝条柔软“恰如十五女儿腰”(杜甫)的杨柳,也能比喻趋炎附势、得意忘形的小人;那素洁似雪的柳絮,也能影射不思进取的孟浪子弟。曾巩的《咏柳》讽刺了那些一朝得势便肆意妄为的小人:“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能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古典诗歌中吟咏杨柳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阅读时,我们切不可“走马观柳”,须涵咏玩味,细心揣摩。
(源自《语文报·高中版》2009年第46期 潘峰)
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
玉笛:
折柳:
故园:
闻: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 。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杨柳》后 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念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做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与解析】
1.玉笛:笛子的美称。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故园:故乡,家乡。闻:听;听见。
2.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念家乡
3.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杨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李杰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