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845 2017-04-01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游山西村》导学案
游山西村
1.易错字
鸡豚(tún) 叩门(kòu) 腊(là) 浑(hún)
2.词语释义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足鸡豚:菜肴丰足。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古风:有古人之风度也。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门:敲门。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文题解说】
陆游,也就是本文的作者游山西村。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游山西村
这是一首记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第二句诗写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足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句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第五、第六句,写这里的民风民俗,箫鼓齐鸣,衣冠简朴,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赞美。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并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重点】
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导入⇒资料助读⇒通读古诗⇒悟情明理⇒名句品评
导入一:谈话型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淳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导入二:提问型
[设计意图] 通过找出“山”“柳”开头的词语,引出这首诗,水到渠成,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学习语文重在积累,我知道大家平时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考考大家。“山”字开头的四字词语或成语。再考一个字“柳”。刚才说了很多的成语,有两个词特别出名,板书: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最早出自同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什么?随机板书。这么美的地方在哪儿?板书:山西村
这样美丽的景色被谁发现了?板书:陆游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代爱国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关于作品:《游山西村》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3.关于背景: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初读古诗,通读诗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1.自由读古诗二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生字,在理解运用中识记生字。
3.师范读。
4.生配乐练读。(古诗教学,重在意境。在学生练读的过程中,播放出悠扬的古筝曲,有利于学生迅速入情入境,真切地感悟古诗文的意象和意境)
展开全文阅读
3.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仗/无时/夜叩门。
三、整体把握,感知古诗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主旨,感悟诗歌的内容。
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这么多遍,你们感受到诗人这一趟山西村之游的心情如何呀?
(怀疑、着急——高兴、惊喜)
四、理解诗意,悟情明理
[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陆游的经历和时代背景,使学生感悟深刻的哲理。
1.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来到山西村,看看那儿的农家是怎样待客的?
2.品读第一第二句。重点理解“莫笑”和“足”,体会农家的热情、好客。
3.链接丰年的场景。朗诵第一、第二句。
因为古诗跨越时空,距今年代久远,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民俗民情学生一时难于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结合诗意和当地民俗,利用课件中的图片和音乐的配合,渲染出诗中描绘的淳朴好客的民风以及农家丰年的喜悦心情,把学生带入诗中的意境,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又更深一层地感受到了农家的热情及丰收的喜悦,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4.品读第三、第四句,整体初说诗句的意思。
5.重点理解“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
在同学理解了“山重水复”的词义,想象了“山重水复”的画面后,进一步出示插图画面,引导学生看插图中的山、水特点,变静为动想象感受山叠着山、水连着水的景象。再启发学生想象往前走、往前看,就好像没有路一样,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
根据学情,“柳暗花明”这个词学生不好理解,我先让学生想象画面,再通过一组画面想词语,巧妙地引入三组四字词语,归纳出“用学过的词语来帮助解释和理解新词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踩着台阶而上,层层递进,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不忘学法的渗透。
6.体会诗人此刻的心情,并读出两种不同的心情。
7.读资料袋,了解诗人相关背景,领悟诗句所蕴含的哲理。
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乃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但七年级学生却不易领悟诗中暗含的哲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我借助课件,链接了陆游一生的坎坷经历,引导学生了解陆游一次又一次被罢官,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却始终心存希望,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再回到诗句,水到渠成地交流出诗中的哲理,那就是: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我们应该保有正确的态度——心存希望、坚持不懈、永不言弃、奋发前行……
8.诵读全诗。
五、品评语言,深入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检测,进一步巩固全诗,通过小结,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读资料袋,出示资料袋:
陆游20岁就定下报国之志。
30岁礼部考试名列第一,遭投降派打击,被除名。
40岁左右,受朝廷重用,北伐失利后被削职还乡。
50岁任参议官,因其他官员的诽谤,被罢官。
65岁最后一次任史官,又因痛诉时局黑暗,再次被罢官。
84岁诗人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志,留下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①了解诗人相关背景,领悟诗句所蕴含的哲理。
a.结合诗人的处境、坎坷来谈。例如:诗人陆游一次又一次被罢官,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就好像诗中所写的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b.赞美陆游的心境。在人生的道路上,陆游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面对这样的困境,陆游是怎样做的?他始终心存希望,相信总有一天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c.这两句诗仅仅是在写景吗?原来写的是生活的哲理呀;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要怎样?
②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学会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造句。
例:a.当我们遇到困难,心灰意冷时,我们就可以给自己鼓鼓劲儿,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当我们的同学遇到困难,垂头丧气时,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诗来鼓励同学,那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当我们正视困难,不断努力,走出困境的那一瞬间,我们也可以感叹这真像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③是啊,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是诗人要与我们分享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课虽止,境无止,我相信:博览群书的爱国诗人陆游,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永留我们心中;他写下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会永远激励我们永不放弃;我们还会铭记他要求孩子们多读课外书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赏析
邓韶玉
这是一首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诗中指猪肉。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超越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方东树《昭昧詹言》)。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1.用诗句填空。
(1)本诗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两句诗是: , 。
(2)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 , 。
(3)写作者主观心境的句子是: ,
。
2.本诗的线索是 ,全诗句句紧扣“ ”字来写,因而主线突出又层次分明。
3.全诗描绘和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4.本诗立意新巧,寓含哲理,尤其是“ , ”两句。请对这两句略做赏析。
【答案与解析】
1.(1)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2)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3)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2.游踪 游
3.本文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家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作者对于农村生活的喜爱。
4.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这两句诗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变化无穷,“疑”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现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难时,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现出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李杰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部编人教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导学案
下一篇:
刘师道,字损之,开封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