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3040  2017-04-01
标签: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导学案
1.易错字

负荷(hè) 载人(zài) 屏息凝神(bǐng) 无虞(yú) 炽热(chì) 弧度(hú) 轮廓(kuò) 俯瞰(kàn) 模拟(mó) 遨游(áo) 稠密(chóu) 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ūn)(fù) 舷窗(xián)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屏息凝神 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侧重强调“忍住呼吸”,全神贯注地注视着。 连呼吸都不敢呼吸,看的集中“屏息凝神”;

注意力高度集中,“聚精今神”。

聚精会神 集中。原指集思广益。后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 侧重强调精神非常集中。

5.词语释义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轮廓:①名词,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②(事情的)概况。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概率:表示某事在某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作概率。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文题解说】

 “太空一日”是指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一天,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国家。用“太空一日”直观概括了的全文的主要内容,表达了对航天英雄的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位于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开始了这次预定环绕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按预定计划,他于16日6时许在内蒙古中部一处草原着陆。之后,“航天英雄”杨利伟耗时两年亲自撰写了个人传记《天地九重》。该书是中国第一本真实记录太空航天员生活的著作。这本书由20万字和150张珍贵图片组成。本文就是《天地九重》节选的部分。

 本文借助4个部分的小标题,具体叙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以及看到的太空奇景和所遇的神秘的敲击声等故事,表现了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的精神和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感概之情。

 本文是作者杨利伟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他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以负责和揭密的态度亲自描写了中国人的太空之旅,从中表现了我国航天员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他们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同志和亲人的关爱之情,令人为之动容。杨利伟首航太空,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写作上的文笔生动、朴实、流畅、大气,既有对故事的生动描述,也有对自己的感觉、感情的细腻解剖。

 1.积累“炽热、千钧重负、惊心动魄、俯瞰、屏息凝神”等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精彩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朗读感悟法、组内讨论探究法、质疑法。

 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重点】

 1.借助小标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朗读精彩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体会蕴含的情感。

 【难点】

 阅读课文理解体会杨利伟被称为英雄的原因。

 2课时

第课时

 1.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本文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

 3.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4.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重点】

 1.了解本文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

   2.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难点】

 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导入⇒闻英雄⇒读英雄

导入一:情境型

 [设计意图] 以神舟五号发射的相关视频引出航天英雄杨利伟,学生在思维和视觉的冲击下,带着思考和震撼进入课堂,有助于精力的集中。

 师:同学们,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中国宇航员杨立伟的事迹?他是一个成功的英雄,我们时代的骄傲。

导入二:背景型

 [设计意图] 先观看“神舟”五号照片,再介绍相关背景,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课堂,接近文本,提高其阅读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显示有关神舟五号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爆炸时分叉的火焰、杨利伟照片等。】

 同学们,科学发展的漫漫长路上,到处叠印着探索者鲜明的足迹,而向未知世界每迈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步的艰险。2003年10月15日是中国人永远名记的日子,“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今天我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板书文题、作者。】


展开全文阅读
一、“闻”英雄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资料助读,帮学生构建起有关的知识框架,为顺读课文做铺垫。

 多媒体显示:

 【生快速阅读信息,增加知识,了解“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基本情况。】

 1.“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这一刻,距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发射3年零329天,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11年零25天。在发射载人飞船之前,前苏联进行了5次不载人的飞船发射试验,美国进行了8次不载人的飞船发射试验。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在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后,就成功地把人送上了太空。“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我们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为和平利用空间做出的重大贡献。”原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说。

 2.摘自《新华社》2003年10月有关“神舟”五号发射的报道。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中国航空航天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迎来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是载有“神舟”五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正被运往发射区。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这是杨利伟出舱。

二、“读”英雄

 [设计意图] 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并画出在“初读”环节中的感受和想法,达到“初识英雄”的效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组内交流互补完成。】

 负荷(hè) 载人(zài) 屏息凝神(bǐng) 无虞(yú) 炽热(chì) 弧度(hú) 轮廓(kuò) 俯瞰(kàn) 模拟(mó) 遨游(áo) 稠密(chóu) 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ūn)(fù) 舷蜀(xián)

 2.解释下面词语。【组内交流互补完成。】

 (1)无虞:不用忧虑。

 (2)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3)炽热: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4)轮廓:①名词,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②(事情的)概况。

 (5)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6)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7)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8)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9)概率:表示某事在某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作概率。

 3.快速浏览全文,注意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作者自述发射瞬间痛苦难忍;

 第二部分:作者所见到的太空奇景;

 第三部分:作者在太空遭遇恐惧敲击声生死惊魂;

 第四部分:作者自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教师总结:作者杨利伟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不遗余力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

 4.学生速读全文,勾画令人感动的语句,并简要评点。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

 ①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 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②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③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简评:

 ①激动地大声喊,表明大家的空前紧张,表达了对我的担心。

 ②表现了杨利伟热爱祖国,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同志和亲人的关爱之情。

 ③表现了作者成功返航的平静、喜悦、幸福,和完成祖国和人民重托的轻松情感。

 5.布置作业:

 观看“神舟”五号飞天的视频,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写一篇观后感。

第课时

 1.准确概括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意外事件。

 2.探讨科学家们身上的优秀品质。

 3.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重点】

 1.自主合作探究,领会人物丰满的精神。

 2.通过概括事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学习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难点】

 整体感知文内容。

 导入⇒识英雄⇒悟英雄⇒探英雄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读了英雄杨利伟首次飞天所遇到的种种紧张和惊险,不免对英雄赞叹、敬仰、钦佩,可是我们对英雄的太空一日的惊险还没有理顺,这节课我们继续吧。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帮学生梳理出文章的主要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实践中提炼英雄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梳理归纳能力。

 1.诵读,概括太空一日所经历的危险(学生讨论归纳,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明确〕 发射瞬间痛苦难耐;

 飞船发生剧烈的共振返回黑障中;

 遇到神秘的敲击声;

 高温的飞船出现裂纹。

 2.学生小组勾画杨利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表现是怎样的。

 【提示:在文章中,找到相对应的语段,然后再归纳要点,提炼其中的重点,概括出英雄的严谨沉着等特点。】

 教师总结:

 发射瞬间作者由紧张到放松到痛苦直至痛苦越来越强烈。

 飞船发生剧烈的共振返回黑障中时,慢慢减轻。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但在痛苦的极点,我真的以为我自己要牺牲了。

 遇到神秘的敲击声,先紧张,敲击声一直不时出现,飞船也一直正常。我想,虽然总响,也没怎么样啊!后来就不太当回事,不担心它了。

 高温的飞船出现裂纹时,非常紧张,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小结: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因为在他的思想深处,总有一种坚强的意念在支撑,“我是军人,能上天,即使再危险我也会完成任务;我是军人,我一定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指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交流,层层深入地理解文章中表现的人物精神,培养学生的深入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以下问题在教师引领下组织同组讨论解决,教师予以点拨,然后班内展示。】

 作者在文章的叙述中,你觉得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质,请指出来。

 〔明确〕 严谨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踏实肯干、敢于尝试、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以及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同志和亲人的关爱之情。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学生看相关材料,然后组内讨论共同解决。在此基础上,再次认识英雄人物,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

 提供助读资料。

 多媒体显示:

 沉着处置空中特情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他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全家五口人和和睦睦,过着舒心平静的生活。

 1983年夏季,杨利伟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在4年的航校生活中,他的学习训练成绩一直很优秀,每个科目都是第一个“放单飞”。

 1987年,杨利伟从学院毕业,成为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天生聪慧加上勤奋努力,他不久便成了师里的飞行尖子。后来,他又成为一名优秀的改机型的歼击机飞行员。在空军部队10年间,他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祖国的万里蓝天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展开余文
 1992年夏,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一天,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间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

 杨利伟明白,自己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他一边向地面报告,一边按平时训练的要领做一系列动作。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

 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快接近跑道时,剩下的一个发动机也不工作了。他果断采取应急放起落架的措施,将完全失去动力的战鹰紧急降落在跑道上。

 当他从机舱出来时,飞行服已经被汗水湿透。战友们纷纷围上来同他拥抱。师长激动地当场宣布,给杨利伟记三等功一次。

 这次对“空中特情”的正确处置,显现了杨利伟高超的技艺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这或许也预示着,天必将降大任于斯人。

 阶梯训练 精益求精

 杨利伟要攀越的第一道阶梯是基础理论训练。当了十多年飞行员,现在重新坐进课堂里,《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解剖生理学》《星空识别》……30多门课程要从头学起。

 第二道阶梯是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训练。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训练为例,在飞船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将达到8.5个G,即人要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杨利伟必须通过训练来增强自己的超重耐力。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形式。在圆圆的大厅里,杨利伟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在时速100公里高速旋转中,他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离心机在旋转,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每训练一次,他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消耗。

 杨利伟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懂得,教员所讲授的抗负荷方法要靠个人在实践中体验和摸索。所以,每次训练他都有意识地按照个人体验的方法去练习,及时与教员沟通,总结经验,掌握好抗负荷用力和频率的度,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使这项极具挑战、严格的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转椅”和“头低位”训练,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可杨利伟依然做得十分出色。

 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同样,做“头低位”训练前几天,杨利伟晚上睡觉就不枕枕头了。他说这也是为了“先刺激刺激自己”。

 其他的“阶梯”还有体质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等。杨利伟以他对航天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各项训练成绩都是同伴中的佼佼者。

 综合考评 排名第一

 好中选优,强中挑强。“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学生听读资料录音,深入体会杨利伟的人格魅力。

 教师提示:英雄的成长都是一路艰辛,一路汗水,不断学习,不断超越。

 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们艰辛的付出。我们看到,2003年“神州”五号成功飞天后,我们国家更多的人员投入到太空探索的事业中去,一架又一架航天飞机升上了蓝天,去探索那茫茫未知的宇宙世界。让我们随着宇航英雄的魂魄,发扬我们航天精神,总结教训,积蓄力量,不断前进,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科技奇迹。

 1.摘抄令人感动的句子并学会运用。

 2.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已发射升空,请你联系实际为此写一段话。

 太空一日

2003年10月15日9时→2003年10月16日6时

发射→归途

链接一:

 三十年铸就航天精神时代丰碑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的背后,是不断锤炼孕育着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同时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数据显示,在载人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到了2/3以上,飞船系统中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左右的年轻科学家占到80%。绕月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54名正、副主任设计师中,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占65%。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科技人员,不仅秉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还烙上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印记。

 王翔是载人航天队伍中为数众多的留学归国人员之一。本来他在国外的一家公司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但是当得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后,他毅然回国。

 “为国争光与实现个人价值并不矛盾。”现在已是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的王翔说。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年轻的航天人在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当神舟飞船上天,神州大地上总会掀起一阵航天热。“神舟”六号先进事迹报告团全国巡回报告时,每到一地无不引起轰动。航天英雄的故事,被写进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与一切尖端科技一样,航天事业从来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多次拒绝高薪聘请的火箭系统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张智说。

 正是凭着为国争光的信念,正是凭着敢于超越的意识,正是凭着脚踏实地的作风,中国航天人用一系列科技奇迹告诉世界:中国人同样能够摘取高科技皇冠上那耀眼的明珠。

 “每一个航天人,都是载人航天事业的螺丝钉;而载人航天事业,又是祖国这艘巨轮的螺丝钉。”神七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同舟共济、团结协作,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攀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链接二:杨利伟个人生活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从小就生活在大海边,儿时他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杨利伟小时候非常爱看书,他写过一篇作文《我见到了周总理》曾入选了作文集。

 爸爸杨德元、妈妈魏桂兰同在镇里一家中学当教师(爸爸后调到县土产公司)。小利伟自幼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为了改变小利伟的性格,每年寒暑假,爸爸有意识地带他去爬山、到县东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从此,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访狐洞、寻访古寺遗址,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看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等战争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帮助同班的小伙伴赶制了红缨枪,毛遂自荐当上了儿童团长。而看了《铁道游击队》后,他就一直梦想做火车司机,却没想到后来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出处:】

 1983年6月,在他高中三年级的时候,空军招飞人员要在当地应届毕业生中选拔飞行员,而从小就有从军梦的杨利伟第一个到选飞报名处报上了自己的名字,经过严格的选拔、考察、体检、面测等程序,18岁的杨利伟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院的一名学生。

 杨利伟所获荣誉

 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公民(2003年10月15日),在他之前,美国有四位华裔航天员曾进入太空。

 2003年11月07日,杨利伟从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手中接受了“航天英雄”的称号,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了奖章和证书。

 2004年02月12日,荣获200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05年03月16日,小行星21064以杨利伟命名。

 2008年07月22日,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8年08月06日,奥运火炬开始北京市传递航天英雄杨利伟跑首棒。

 2008年11月第四届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获得月桂奖特别奖。

 2009年9月14日,他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体常委领导同志接见。

 2010年10月31日,入选《2010首届王顺利百年中国人物榜》。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一、〔参考答案〕 发射瞬间痛苦难耐,飞船发生剧烈的共振返回黑障中,遇到神秘的敲击声,高温的飞船出现裂纹……

 发射瞬间作者由紧张到放松到痛苦直至痛苦越来越强烈;飞船发生剧烈的共振返回黑障中时,慢慢减轻解脱出来,“但在痛苦的极点,我真的以为我自己要牺牲了。”;遇到神秘的敲击声,先紧张“敲击声一直不时出现,飞船也一直正常。我想,虽然总响,也没怎么样啊!后来就不太当回事,不担心它了。”;高温的飞船出现裂纹时,非常紧张,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二、〔参考答案〕 “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后来,在“神六”和“神七”飞行时,这个声音也出现。

三、〔参考答案〕 1.激动地大声喊,表明大家的空前紧张,表达了对杨利伟的担心。

 2.表现了杨利伟热爱祖国,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同志和亲人的关爱之情。

 3.表现了作者成功返航的平静、喜悦、幸福,和完成祖国和人民重托的轻松情感。

四、〔参考答案〕 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可以预见的是,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他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尊敬,同时也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么感想?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带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载人(zài)  无虞(yú)  屏息凝神(bǐng)

B.负荷(hè)  炽热(chì)  稠密(chóu)


展开余文
C.弧度(hú)  轮廓(kuò)  模拟(mó)

D.俯瞰(kàn)  遨游(áo)  舷窗(xuá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A.隐约 晃悠 折磨 五脏六腑

B.磨难 茏罩 迟钝 惊心动魄

C.剥落 守侯 障碍 耐人寻味

D.轨道 绵絮 确凿 千钧重负

3.以下各句属于抒情的表达方式的一项是  (  )

A.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的像一块铁。

B.2003年10月16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C.我们这一代航天员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将有机会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飞天梦。

D.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4.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  )。

A.通过这次军训,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B.我们把教室的课桌椅擦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C.我们人类不但要改造环境,而且要适应环境。

D.能不能考得好成绩,努力学习是关键。

5.按要求默写。

        ,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 

可怜夜半虚前席,        。《贾生》 

黄梅时节家家雨,        。《约客》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寓意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的诗句是:        ,        。 

《泊秦淮》中作者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的诗句是:        ,        。 

二、课外类文阅读

杨利伟:祖国期待你凯旋

新华社记者 黄国柱、贾永、徐壮志

 ①今天,阒寂的天宫迎来了一位新的访客;

 ②今夜,璀璨的星空中多了一颗明亮的星。

 ③从 A ,到 B ;从 C ,到 D ,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几乎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悠远。今天,“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航天员开始遨游太空。杨利伟,你作为第一名造访“天宫”的中国人,是否感觉到了亿万中华儿女在即将千年梦圆时那遏制不住的激奋! 

 ④为了这一天,中华民族已经等得太久太久。因此,当新中国的太阳高高升起,共和国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便夸父逐日般地投入了航天——这一充满梦想的事业。航天城,航天港,火箭,飞船,还有那时刻与你保持联络的航天测控站……这些只有极少数发达国家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今天已奇迹般地出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而此时,有着科技城堡之称的4艘远洋测量船,也正从浩瀚的大洋上追踪着你的航迹,随时把你太空旅行的足迹,传递给千千万万关心着你、关心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人们。

 ⑤有人说,载人航天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⑥尽管,在太空中,你不是捷足先登者。但是,你代表的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一个最早萌发飞天梦想,一个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箭的伟大民族。她曾向世界贡献出包括火药在内的对人类文明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四大发明。你的太空之行,使中国成为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在航天技术已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时,全世界都会从你的太空旅行中清晰地发现,中国,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⑦这是一项科技的奇迹,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而你,就处在了这个奇迹的顶点,就是这座丰碑的见证人。

 ⑧这是你的骄傲,更是祖国的骄傲。

 ⑨人类已经登上过月球,人类的航天器已经访问了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并对大部分行星进行过反复的勘测。建立月球基地和登陆火星也已进入具体研究阶段。你的太空之行,标志着人类探索太空的队伍中,从此又多了一支新兴的力量。

 ⑩今天,人类已进入一个享受“太空文明”所带来的成果的时代。但是,正像你所深知的一样,人类对于太空的认识和利用才刚刚开始。浩瀚无际的太空,神秘辽远的宇宙,还有无穷的秘密等待着人类的探索和发现。今夜,当我们仰望你所驰骋的星空,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与远古先民们一样的渴望与期待……

 而你,就令人羡慕地站在太空探索的最前沿。人类最古老最大胆的梦想,正在你和你的同行们的身上一点点地变成现实。

 从陆地到海洋,从天上到太空,人类探索脚步的每一次延伸,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正是那些勇敢的先行者,不断引领人类探索的步伐。杨利伟,作为人类造访太空的又一位使者,作为新中国飞天第一人,祖国期待着你凯旋!你挑战未知世界的勇气,无疑会给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而那些用智慧和创造把你和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高高擎举起来的人,同样也正在续写着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璀璨(  )(  ) 遨游(  ) 遏制(  ) 勘测(  ) 驰骋(  ) 擎举(  )

2.联系上下文将下列语句恰当地填入文中空白处。

①远古“嫦娥奔月”的传说

②明代幻想家万户乘坐绑在一起的47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空中的尝试

③战国时期诗人屈原面对长空发出的“天问”

④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

A:                                      

B:                                      

C:                                                          

D:                                                          

3.段④中的画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4.段⑦中加点的“这”字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5.段中加点的“认识”和“利用”这两个词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6.43年前,中国登山健儿历尽艰辛最终完成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创举,43年后的今天,杨利伟作为第一名造访“天宫”的中国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请结合选文和课文《太空一日》,谈谈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涵。

【答案与解析】

一、1.D(“舷”读xián。)

2.A(B“茏罩”改“笼罩” C“守侯”改“守候”D“绵絮”改“棉絮”。)

3.D(其他选项分别是:描写、记叙、议论。)

4.A(B去掉“整整齐齐”;C把“改造环境”和“适应环境”掉换位置;D去掉“能不能”。)

5.烟笼寒水月笼纱 不问苍生问鬼神 青草池塘处处蛙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1.cuǐ càn áo è kān chěng qíng

2.A.① B.④ C.③ D.②

3.反复。突出了对飞天梦想的期待时间之长。

4.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5.不能。因为先“认识”,才能加以“利用”,这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合乎逻辑。

6.略。言之有理即可。 

李杰

标签: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部编人教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导学案
下一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导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