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64  2017-04-12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语文版高二教学设计
选修课咏物抒怀——咏蝉 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语文出版社编写的“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第五课“紫碟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的内容。

本教材是选修内容,可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在教材的处理上,课前可让学生自主探究,查阅有关作者背景等资料;课堂上让应充分发挥学生解读文本的自主性,学生自主发言、相互讨论、相互质疑、相互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析“咏物抒怀”诗;教师注意引导与小结,达到既激发了学生发言、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咏物抒怀”诗的鉴赏要领,提高鉴赏能力。

本课选取“咏蝉诗”三首,课内阅读和“鉴赏与探究”相结合,对同一题材做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咏物诗歌”特征与鉴赏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二、学情分析:

诗歌鉴赏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学习“咏物抒怀”诗这一选修内容之前,学生对必修课中所涉及的诗歌鉴赏知识和选修课前面所关联的山水田园、边塞军旅、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等诗歌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但有的对诗歌鉴赏思路与要点认识还很肤浅,还有的对诗歌解读仅凭语感,甚至有的对诗歌鉴赏无从下手。

李商隐《蝉》、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这三篇“咏蝉”诗,内容虽较为浅易,但学生如果没有把握住“蝉”的意象特点及其关联的含义,没有了解写作背景(即情缘),那么对作者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的理解可能不够到位;同时学生没有掌握好“咏物抒怀”诗常用的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比兴、拟人、双关等手法,也就不能进一步激发自主探究的鉴赏兴趣,更不能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教学构思:

[课堂设计]

1.结合2014年高考“福建省”与“新课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引导学生认知“六情对比阅读”的重要性。

2.先让学生复习与梳理“诗歌六情鉴赏法”的鉴赏要点与思路,然后导入诗中“情物”(即意象)与表达含义关系的知识点。(教师对于混乱之处给予整理——板书或幻灯片展示)

3.根据设计的“六情”对比阅读表格内容,学生进行梳理后,自主交流、解析;学生之间质疑、学生解疑(教师充当与学生的对话者、合作者、主持者、引导者、学习者、质疑者等多种角色);最后教师适处点拨、小结。

4.结合咏蝉诗三首的对比阅读训练题,课内让学生主动分析、讨论、质疑、交流,讲练结合,可达到巩固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考点认识的目的。

[课外延伸]

可设计相关的“咏物抒怀”诗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拓展与延伸鉴赏知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诗歌鉴赏方法,明确“诗歌六情鉴赏法”的思路与要点。

2.引导学生体会咏物诗的意象(即情物)。本课要让学生掌握“蝉”这一意象,及与之相对应的意象特征与表达的含义。

3.进一步体会的特征,并能做到对咏物诗有所侧重地鉴赏。

4.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5.加强对比阅读,巩固对诗歌特定意象与表达特定含义的关系、不同情感的认识。

6.加强诵读,并背诵。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咏物诗的意象(即情物)及与之相对应的含义或作用。

2.强化对诗歌鉴赏思路的认知,进一步明确“诗歌六情鉴赏法”的思路与要点。

3.加强对比阅读,让学生感悟到“咏物诗”中同一咏物对象可表达不同情感的。

学习难点:

1.学生要较系统地掌握“诗歌六情鉴赏法”的思路与要点,并运用其进行解析实践。

2.通过对比阅读,巩固对诗歌特定意象与表达特定含义的关系的认识。

3.课内拓展与课外延伸的鉴赏试题的解读。

教、学之法:

1.引导归纳法;2.对比分析法;3.质疑探究法; 4.合作学习法; 5.诵读巩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开门见山)复习“诗歌鉴赏知识”:“温故而知新”[时间5分钟]

同学们,我们前面所学的是《唐宋诗词鉴赏》,我曾给大家介绍过古诗“六情鉴赏法”,不知道哪位同学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六情鉴赏”的思路和要点?

[学生自觉发言]

小结:“六情鉴赏法”的知识复习。[板书、课件展示]

思路:1、(1)(2)写了什么?What         

2、(3)(4)为什么要写?Why      

3、(5)(6)怎样写的?How     

要点:

(1)分析情物—形象意象 (特点、寓意)

(2)再现情境—诗歌意境 (氛围、心境)

(3)探究情缘—写作背景 (注释、提示)

(4)体悟情感—感情观点 (思想、主旨)

(5)体会情语—语言特色 (诗眼、名句)

(6)剖析情法—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行文技巧、其他表现手法等)

【具体常识】

(一)分析情物:意象形象

1、意象(自然景或物),即融合了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1)离别类: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2)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3)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4)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展开全文阅读
(5)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2、形象:客体人物和抒情主人公

(二)再现情境:心境意境

清新自然、恬淡闲适、生机勃勃,富丽堂皇、繁华热闹;恬静安谧,雄浑壮阔、

豪迈瑰丽、雄奇优美;冷清孤寂、郁闷压抑、萧瑟凄凉、肃杀荒寒、虚幻飘渺等 

(三)探究情缘:缘由背景

注意文后注释、相关提示,联系熟悉的作者身世、相关背景。

(四)体悟情感:感情观点

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

 诗歌主旨:

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五)体会情语:

语言特色(炼字、诗眼)

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

含蓄、幽默、风趣、直露(直白)、平白(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绚丽(绮丽)、优美、质朴;明快、简洁、晦涩等等

(六)剖析情法:艺术手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

(1)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因景生,情景交融)(2)描写(正面、侧面,直接、间接,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由远及近,由高到低)

2、修辞手法:对偶、对比、比喻、夸张、 比拟、反复、设问、反问。

3、行文技法: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以小见大,以虚写实、虚实相生。

4、谋篇布局:层层铺垫、埋下伏笔, 对比呼应、前后照应,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5、其他手法:象征、比兴、用典、渲染、衬托、烘托、联想、想象、铺陈、反讽。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咏物诗”的特征(主要特征是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常见物象及其相关联的含义。如,月、柳树、马等等。那么——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请问,“蝉”这一意象有何其关联的含义或作用呢?

[明确:惜时光流逝、感身世凄苦、明心志高洁]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咏蝉”的诗歌。

三、学生交流、梳理(分发练习,同桌、上下桌、左右桌交流):[6—8分钟]

同学们对(李商隐《蝉》、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这三首诗做了充分的预习,接下来,给同学们6分钟的时间,请大家按照“六情鉴赏法”的鉴赏思路与要领,结合课后注释和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资料对“表格”中的知识点有所侧重地整理一下。可以在同桌、上下左右桌同学之间交流。

四、学生自由发言:[20—25分钟] 小结:[幻灯片展示、部分板书]

(一)李商隐《蝉》:

1.分析情物—蝉①蝉:栖于高树、 饥而难饱,日夜哀鸣

②我:举家清贫,四处漂泊,无可依托,尚不得志

2.再现情境—诗歌意境 (氛围、境界):哀怨、凄清

3.探究情缘—(注释、提示)李商隐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4.体悟情感—感情观点 (思想、主旨)抒写不得志的感情[感身世凄苦]

5.体会情语—高(双关:居高+清高);恨(拟人);碧树无情(无理而妙)——含蓄

6.剖析情法—①表达方式: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描、叙、抒结合。②双关、拟人③其他手法:起兴、化用

(二)虞世南《蝉》

1.分析情物——①蝉:饮清露、高唱、居高声远——高贵、清逸、鸣声悦耳

②我:德行高洁、声名远播、人格之美

2.再现情境——豪迈阔大、意境清丽

3.探究情缘——作者深得太宗器重

4.体悟情感——抒写“高贵人”的志得意满[明心志高洁]

5.体会情语——垂緌(双关:形态+身份)、饮、出、疏、居高声远:语言含蓄

6.剖析情法——①表达方式: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描、叙、抒、议相结合。

②双关、借代③其他手法:起兴

(三)骆宾王《咏蝉》

1.分析情物:

①蝉:两鬓乌玄、吟唱、处境难;

②我:品性高洁,衰老无成、清直而遭谗、尚不得意

2.再现情境:感情凝重、深沉;伤感

3.探究情缘: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4.体悟情感:“患难人”的心声,自己品性高洁、清直而遭谗的郁闷[感身世凄苦、明心志高洁]。

5.体会情语—唱、那堪、露重、风多(以实写虚、双关):语言含蓄

6.剖析情法:①表达方式: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描、叙、抒、议相结合。 

②对偶  、双关、比喻③其他手法:起兴、用典 、反问

“六情“对比阅读答案:[幻灯展示]

诗    歌  

六   情                 李商隐《蝉》 虞世南《蝉》 骆宾王《咏蝉》

1.分析情物:

特点寓意

①物象

②抒情主人公 ① 蝉[栖于高树] :

饥而难饱,日夜哀鸣;

②我:举家清贫,四处漂泊 蝉:饮清露、高唱、声远、居高; ①蝉:秋风中高唱、白头、处境难、高洁;

②抒情主人公—我:思故园、衰老无成而吟、清直而遭谗、政治上不得意、高洁。

2.再现情境:

诗歌意境 

(氛围、心境)凄  清 豪迈阔大、

意境清丽 伤感深沉

3.探究情缘:

写作背景 

(注释、提示)李商隐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作者深得唐太宗的器重 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4.体悟情感

感情观点

(思想、主旨)抒写不得志和愤懑的感情 抒写“高贵人”的志得意满和人格美的真理 “患难人”的心声:自己品性高洁、清直而遭谗的郁闷、感伤

5.体会情语:

语言特色 

(诗眼、名句)高(双关:居高+清高)、恨(拟人);无情(无理而妙)清、疏、居高、自远 唱、那堪、露重、风多(以实写虚)

6.剖析情法: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行文技巧、其他表现手法等)① 表达方式:

正面描写、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描写、叙事、抒情相结合。


展开余文
② 修辞:拟人、比喻

③ 其他手法:起兴 ① 表达方式:

正面描写、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描写、叙事、抒情相结合。

②修辞:拟人

③其他手法:起兴 ① 表达方式:

正面描写、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描写、叙事、抒情相结合。

②修辞:对偶  、双关(“白头吟”)、比喻、反问

③其他手法:起兴、用典(“白头吟”、“南冠”)

五、梳理2014年高考试题答案要点与“咏蝉诗三首”对比阅读试题答题要点。

(见课件)

[解读参考资料]

(一)《蝉》李商隐 

1、作者:李商隐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

2、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诗文解释】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3、赏析: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二)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按】作者深得太宗器重,诗写蝉生性绝俗,暗喻身居高位而洁身自好。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1.【作者资料】虞世南(558—638年),唐初书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发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博学善文辞,尤工书法,亲承智永传授,妙得其体,所书笔致圆融遒逸,外柔内刚,风神萧散,自开面貌。偏工行书,而晚年正楷,可与王羲之相后先。相传他勤于学书,卧时常在被中划腹练学;作字不择纸笔,都能如志。帝(唐太宗:627~650)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於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搏学(写),四曰文词(辞),五曰书翰(法)。与欧阳询齐名,并称‘欧虞’,或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为初唐四大家。

2.【赏析参考】:虞世南的《蝉》首句“垂緌”与“清露”,表面写蝉的形态与食性,实际是颂蝉之高贵、清逸。“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宦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他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铺垫、反衬,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来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则写声,但读者可从中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了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等,自能声名远扬,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巧、忠直、博写、文词、书翰)。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所评:“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①,可谓一语破的。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緌(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三)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

2、【赏析参考】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展开余文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六、课内巩固练习: (参考: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课件]

高考试题: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 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 “清”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七、总结: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遇、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对同一事物,不同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这三位诗人同样是咏蝉,但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八、课内拓展和课外延伸:(分发作业)

1、阅读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回答问题。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有人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请予以分析。

2、阅读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回答问题。 

  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有人说,这首诗明写蝉,暗伤己。请予以分析。 

3、阅读许棠的《蝉》,回答问题。 

  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 

  有人说,诗中的“默守”、“欲行”语义双关。请予以分析。 

4、阅读朱熹的《宿寺闻蝉作》,回答问题。 

  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 

  问:客听到蝉鸣为何惊? 

5、李商隐《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诗歌赋于柳的哪些形象?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教学小结和反思]

1.本课作为选修课的一个知识点,应坚持“继续巩固,拓展提升”的教学方针,本着由“书本课堂”向“生本课堂”转化的教学观念,遵循选修课“七个一点”(即自主学习多一点、容量大一点、要求高一点、专题意识强一点、活动多一点、选择余地大一点、课程个性强一点)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课堂体验,充分体现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应充当好与学生的对话者、合作者、主持者等多种角色。

2.本课教学总体设计呈现“复习巩固——对比鉴赏——提升延伸”三个步骤,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3.“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以“六情”鉴赏法引导学生鉴赏新诗,学生鉴赏思路与要点很清晰。但由于对“情法”的分析较为复杂,可引导学生从“咏物诗”的基本特征,即抓住其描写景、物的特点,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以及修辞手法来分析即可;另外,古诗鉴赏知识点学生本来较为陌生,又受到学生对古代诗人生平及其背景材料掌握不足等的制约,还会出现有些学生鉴赏不到位的现象。课堂中的生生交流、合作、探究还可能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  

汤家福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语文版高二教学设计 选修课咏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木兰诗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口技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