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560  2017-05-03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说木叶(基本功比赛)原创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梁山现代高级中学   张继全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洞庭波兮木叶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PPT1)

      这两句诗描述的所落下的东西——“木叶”和“落木”指的是什么呢?(树叶)那诗人为什么不用“树叶”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节课(板书课题)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二.检查预习

      1.作者(PPT2)

      2.字词(PPT3)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全文,并标出每段的中心句,说说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PPT4)

      第一段:诗人钟爱“木叶”。

      第二段:诗中少见“树叶”。

      第三段:概念形象有别。

      此为课文的第一部分,写了“木叶”形象在一“木”字。

      第四段:“木”的第一个特征。

      第五段: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第六段:“木”的第二个特征。

      此为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木”的艺术形象及原因。

      第七段:小结,重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四.合作探究

      1.“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PPT5)

      含有落叶的因素。(“高树”和“高木”比较,诵读“然则高树则饱满”至段末”)

      2.“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是什么?(PPT6)

      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诵读“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的概念而出现的”至“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3.“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特征呢?(PPT7)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诵读“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至“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4.阅读五、六段,分析“木叶”“树叶”和“落叶”“落木”的区别。(PPT8)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边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5.本文题目是说木叶,那么文章的重点是介绍木字的两个艺术特征吗?(PPT9)

      是借木叶现象来说明诗句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是由现象到本质的一个过程。

      五.学以致用

      我国诗歌中有很多词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PPT10)

      1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只有香如故(陆游)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孤傲、纯洁、高贵

      2月:举头望明月、举杯邀明月(李白)海上生明月(张九龄)月满西楼(李清照)明月几时有(苏轼)——月的温、柔、润——思念

张继全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说木叶(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一篇:《三峡》优质课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课程名称: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