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78 2017-05-14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北师大七年级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合作、质疑、探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赣粤边区游击队在陈毅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像一把利剑插进敌人的心脏。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游击队,实行残酷的军事清剿和经济封锁的同时,还到处追捕陈毅和项英,并张贴布告,声称捉到陈毅赏大洋三万元。
1936年,蒋介石又于八、九月份起调遣其嫡系部队46师对赣粤边游击区发起新的清剿。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对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好遇到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1936年冬天,敌军对陈毅的驻地梅山,大举清剿一个多月。白天放警犬追踪,晚上用探明灯搜索。陈毅因腿部负伤又加罹病行动不便,在梅岭被敌人围困于丛莽间达到20天之久,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在考虑不得脱身的生死关头,他慷慨陈辞,写下了《梅岭三章》藏于衣底,作为自己的绝命诗。
诗前的小序是陈毅以后补写的,这段小序简要交代了作诗时的处境。小序中的旋围解是指:在他留下绝笔诗的当天,敌人未进山搜剿,第二天山里也很平静。派人下山打探消息,原来发生了西安事变。国民党46师急急忙忙从游击区周围撤走了,一些地方武装也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梅山由是而得解围。
二、作者介绍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 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市长、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务。著有《陈毅诗词选集》等。
三、字词学习(注音、释义)
旌旗( ) 悬( ) 当纸钱( ) 大庾岭( ) 丛莽( ) 阎罗( ) 意如何: 旋: 血雨腥风:
四、朗读感知
1.朗读这三首诗
要求: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
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
2.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3.读诗前的一段小序,我们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五、精读细研
1.解读第一章:
①指名朗读全诗。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③教师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齐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④提问: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提示:一个“断头”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地流露出来了。)
⑤提问: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诗中“旗旗”借代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⑥朗读指导: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⑦学生读全诗,背诵
2.解读第二章。
展开全文阅读
①学生齐读全诗。
②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③思考: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精妙?妙在哪里?
(提示:“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④思考: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⑤ 朗读指导。
引入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这首诗,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两句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殷之情。
⑥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3.课堂总结。
(提示: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作业布置
运用上述方法学习第三章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3.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板书
小序 创作背景 必死险恶处境 从容 镇定 大义凛然
追忆往昔 至死不渝 血战到底
断头--意 面对当日 勉励战友 继续战斗
展望未来 实现理想 坚定乐观
回环递进 酣畅淋漓
田峰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北师大七年级教学设计
梅岭三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肖培东《基本尊重的语文教学》观点纲要(教师随笔)
下一篇:
《梅岭三章》说课稿(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