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51  2017-05-25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赵普》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设计者:谷和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能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能掌握一些文言句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课文内容,认识赵普的勤奋学习、富有实效、勇于荐才、学以致用、为国荐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重点词句,进一步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教学难点:学习采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预习导学】  

1.为下列字注音。

寡(     )    阖(      )     箧(       )     薨(       )    龌(       )   

龊(     )    循(      )     牍(       )     掷(       )    缀(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少习吏事  

寡学术  

每归私弟  

阖户启箧  

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  

岸谷  

虽多忌克  

卒用其人  

阅读问题卡  

我来问问你:

1.查工具书解决古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注释,了解文章大意,能读通课文,试着初步翻译全文。

2.收集有关赵普资料,较多了地解赵普其人其事,能试着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人其事吗?

3.研读第1段思考:①宋太祖劝赵普多读书的原因是什么?②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赵普读书非常勤奋?你能说出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吗?③你读了这一段还有什么新发现?

4.研读第2段思考:①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大意。②本段刻画赵普奏荐人才有哪些细节描写?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赵普什么样的性格?

5.你觉得文章中哪部分写得最精彩?赵普举荐何人?作者没写举荐的原因,没有记叙赵普与太祖的对话,这样写突出了什么?

6.你认为整篇文章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来构思的?  

7.搜集几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或名言。  

自己也来问问: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生不可无书”。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明白,刻苦读书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今天所学课文中,赵普少时读书不多,晚年读书勤奋,整天读书,死后书箱里就是一部《论语》。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那么北宋著名大臣赵普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人物介绍。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秘史,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

二、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1.教师组织学生用范读、学读、比读等多种方式朗读。

  2.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朗读,最终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受。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根据注释,利用工具书,自读自译,画出不懂之处。

3.学法指导。  

如何翻译文言文?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变单音节为双音节词。

(3)添加省略成分。

(4)调整语序。

三、疏通文意  

1.师生通过小组合作、互助释疑、向老师质疑等方式,研读第1段并翻译。

(1)原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物,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宗常劝他读书。

(习:熟悉。 寡:少。及:等到。  常劝以读书:常劝(之)以读书,以:用。)

原文: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译文: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

(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第:府第,大的住宅。私第:自己的府第。阖:关上。启:打开。箧:书箱。竟日:整天。)

原文: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译文: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处决:处理决断。如流:像水往下淌,比喻快速。)

原文: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译文:他死后,家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薨:古代诸侯或大官死叫做薨。发:打开。)

2.分组讨论,研读第1段并思考。  

(1)太祖劝赵普多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2)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赵普读书非常勤奋?

(3)你能说出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吗?

(4)你读了这一段还有什么新发现?


展开全文阅读
3.研读第一小节明确。

原文: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译文: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性深沉:性情沉着。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忌克:对人忌妒刻薄。也作“忌刻”。)

原文: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译文: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

(龌龊: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主语。)

原文: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译文:他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这人,太祖还是不用。

(荐:推荐,介绍。)

原文: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译文:第二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

(明日:第二天。)

原文: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

(补缀:修补,连结。卒:终于。)

4.分组讨论,研读第2段并思考。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大意。

(2)本段刻画赵普奏荐人才有哪些细节描写?

(3)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赵普什么样的性格?

5.互助质疑。

(1)简要归纳文章主要介绍了有关赵普的哪些事情?

明确:刻苦读书与奏荐人才。

(2)赵普如何向太宗奏荐人才?太宗反映如何?从中看出赵普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尝奏荐    复奏其人     又以其人奏         复奏如初

不用    亦不用        怒,碎裂奏牍掷地    乃悟,卒用其人  

明确:说明赵普不畏皇威,敢于冒死为国荐才的精神。  

(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能从赵普身上学到什么?

明确:学习赵普勤奋学习、学习致用、为国荐才的精神。

(4)文章简约明了的白描式人物刻画。

细节

细节   人物精神   咬文嚼字  

阖户启箧读书 赵普专心致志地读书 一个阖字表明了闭门谢客,暂停一切外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可见决心之大。

跪而拾之 赵普的沉着镇定 一个拾字表明赵普此举非常冒险,很可能再次触犯龙威。然而赵普岂止拾之而己,他居然在日后“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补缀旧纸 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举人才,表现了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补缀”生动感人,那被太祖撕碎的奏牍,要将它恢复原样,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啊!

   

 

                                 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学会在每篇古文学习后进行归类复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类(方便以后复习)  

一、归类整理  

   

序号 类别             归类并自我检测

1 主要难字注音 阖  薨  掷  缀  卒  箧  龌龊   牍

   

   

   

   

2 主要难字释义 (1)寡(     )学术,及(     )为(      )相

(2)晚年手不释(       )卷(       )

(3)虽(       )多忌克

(4)而能以(       )天下事为(       )己任

(5)尝(        )奏荐某人为(        )某官

(6)普明日复(        )奏其人

(7)普颜色(         )不变

(8)太祖乃(       )悟,卒(        )用其人
3 主要通假字    

   

   

   

4 古今异义 学术:古义:知识学问。

      今义: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

处决:古义:处理决断。

      今义:执行死刑。

龌龊:古义: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今义:不干净,脏。

颜色:古义:脸色。

      今义:由物体反射、发射或透过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

   

   

   

   

5 一字多义 以:太祖常劝以读书(介词,拿、用)

而能以天下为己任(介词,把)

为:而能以天下为己任(动词,作为)

    及为相(动词,担任)

之:读之竟日(代词,它指书)

家人发箧视之(代词,它指箧里面的东西)

跪而拾之以归(代词,它指奏牍)

其:未有其比(人称代词,他,指赵普)

    卒用其人(指示代词,那个)

6 词类活用 碎裂奏牍掷地(使动用法,使……碎裂)

   

   

   

7 主要句子翻译 赵普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每归私弟,阖户启箧取书,读书竟日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8 特殊句式 省略句比较鉴别

请翻译下列句子,说说原句与译句有何不同

(1)太祖常劝 (之) 以读书 (省略,倒装)

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

(2)读之竟日(状语后置)

整天读书

(3)普明日复奏(荐)其人(不可省略)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那个人

(4)碎裂奏牍掷 (于) 地(无把字句,省略)

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

9 成语或典故 成语:手不释卷

   

二、揣摩研究  

1.本文在表现人物方面善用细节描写,结合课文找出相关例子,并试作简要分析。


展开余文
①“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阖”表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可见其要读书的决心之大。

“阖”、“启”、“取”、“读”:一连贯的动作描写凸现出赵普为国而勤奋学习的精神。

②“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拾”:此举非常冒险,极有可能再次触犯龙威。

“补缀”:要恢复原样,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

“复奏”:反映他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这些细节,以形传神,写出他不顾个人安危,为国荐才的精神,表现出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③“碎裂奏牍掷地。”

“碎裂”、“掷”表示愤怒的程度,连续的动作可见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

这是关于太祖的细节描写,写太祖是为了衬托赵普不顾个人安危,为国荐才的精神。

2.体会一下本文在叙事方面简洁的用笔,试举例分析一下。

明确:如“不用”、“亦不用”、“卒用”共七个字,省去若干对话;寥寥数笔作者共写了赵普四奏:一奏、二奏、三奏、四奏,作者不介绍何人及为什么要荐,却通过“复奏如初”显示出赵普的为人,反映了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3.赵普为什么要三番五次奏荐某人为官而不惧怕触犯太祖?

明确:赵普之所以不惧怕触犯太祖,而一再奏荐某人为官,是出于公心,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文中所说的“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是他处事的出发点。

三、巩固提高  

1.翻译下列句子。

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③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用自己的话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劝赵普多读书。

3.用原文回答读书给赵普带来了怎样的好处?

4.请你再举两个古今中外名人刻苦读书的例子。

5.文章共写了哪两件事?中心是什么?

6.阅读文章后,你觉得赵普是个什么样的人?

7.根据文意发挥想象,说说“太祖乃悟”悟出了什么?

(答案:1.①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物,他学问不多。②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③(太祖)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2.因为赵普学问太少。3.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4.孙康映雪读书、李密牛角挂书等等。5.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中心是:以天下事为己任。6.有智慧、有心计、有勇气、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爱国等等。7.赵普推荐是正确的,其人一定有才能。(意思对即可)  

四、结束语  

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因为勤奋学习而成才,并留下了千古佳话,如春秋时颜回箪食瓢饮、战国时苏秦刺股读书、孙敬悬梁读书、西汉匡衡凿壁偷光、三国王肃三余读书、晋代卫恒临池学书、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北齐颜之推闭户读书、梁代刘绮然荻读书、魏代崔光昼耕夜诵、南朝江泌映月读书、唐李密牛角挂书、宋欧阳修画荻学字、陆游磨穿铁砚寒夜读书,还有我们本课所学的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弟,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一个感人的故事是一股力量。这些仁人志士不怕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打动我们的心灵,这种精神更像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推动着我们战胜困难,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刘罗锅刚正不阿,令人钦佩;纪晓岚才思敏捷,让人称道。而鲜为人知的宰相赵普又让我们领略了别样的风采——一个“以天下事为己任”风格高尚的宰相,一个以“半部《论语》冶天下”美誉天下的宰相。

   

   

五、板书设计  

刻苦读书     阖、启、取、读         细节描写  

                      

                       处决如流

赵普                   奏荐                               以天下事为己任

复奏

奏荐人才     又奏                   语言简洁

             复奏:跪、拾、补缀

                                                                                  

六、延伸拓展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处是 (     )。

A.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处在道路中间。

B.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的阅读。

C.卿今者才略           才略:才干和谋略。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2.下面对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蒙辞以军中多务  

A.吕蒙因为军中事务多繁忙而告辞。

B.吕蒙借军中事务多而推托。

C.吕蒙因为军中任务很多而拒绝。

D.吕蒙说军中事务太多了。

3.仔细阅读语段,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A(当涂应为“当权,当道的意思”)2.B辞:推托。以,用。3.例:读书学习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紧扣选文内容:“读书”、“学”、“能”、“大有所益”即可。)  

【资料宝藏】  

1.与课文相关的解读  

半部论语  

半部论语”这则成语常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来源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2.学法指导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细节描写要真实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为了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必须对生活中某个具体、细微的情况,具体、细小的动作,作逼真、生动的描写,这样才富有真实感。所以,文章中的细节是从生活中来的,是靠我们平时细致的观察选取来的,而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从生活中选取的细节才生动,才有真实感。如果不重视细节的真实,文章中往往容易出差错,虚假失实,苍白无力。有的同学凡是写到好人好事的文章,就喜欢在主人公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雷锋或者是其他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来,读者一看就知道是胡乱编造出来的,反而感到无动于衷。

细节描写要典型  

什么叫典型呢?通俗地说,就是有“代表性”,要服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中心思想的表达的需要。  

细节描写要紧凑  

细节要“细”,要以小见大。描写时要紧扣全文,使细节描写和整个故事的情节紧密结合起来。繁琐、冗长、游离文章主题的细节描写,不仅会模糊主题思想,读者看了也会枯燥乏味。

3.拓展阅读的推荐  

“半部论语”  

作者:马南邨  

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经验。为了突出地表明读书要少而精的道理,我想最好把宋代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例子拿来作证。大家知道,在宋代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利用兵变,取得天下,建立了宋代封建政权的时候,第一个著名的宰相便是赵普。据《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门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本来赵普读书很少,平素又不喜欢说话,所以人们总以为他没有读书。宋太祖赵匡胤常常劝告他,甚至于很严厉地批评过他。据说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宋人的笔记中还能找到一些。可见赵普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连拟定一个门楼的榜额都不会,啰哩啰唆地叫做什么“明德之门”。宋太祖看了很不高兴,所以责问他为什么要加个“之”字。

    但是,深入一步看去,赵普实际上早已知道读书的重要,而且暗地里很努力学习。特别是对于《论语》这一部书,赵普读得烂熟。所以后来在宋太宗赵光义的面前,赵普就敢于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在这里,他说的分明是一部《论语》,想不到人们却把他的话断章取义,变成了“半部论语”,并且历代相传,居然成了典故。

    我们现在不管他说的是一部《论语》也好,是半部《论语》也好,都应该由此体会到少而精的读书方法。虽然,在赵普和其他古人的心目中,《论语》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唯一法宝,他们只要熟读这一部书就足以应付一切了。这一点,我们与他们根本不同。如果我们现在也还是死抱住《论语》这一部书,读得烂熟,尽管也有用处,却仍然无补于实际,这是可以断言的。但是,我们却无妨按照我们的需要,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选定任何一部书,读得烂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其中的原理原则,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


展开余文
    比如说,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共产党宣言》这一部书,我们假使能够读得烂熟,那末,我们就决不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发生认识上的错误。又比如说,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我们假使能够熟读其中的一卷或半卷,那末,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这就有很大的作用。同样,对于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个报告,我们假使反复地加以研究,用来解决当前的许多重大问题,显然是有极大作用的。

    无论读的是哪一部经典著作,只要真的读得烂熟了,能够深刻地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实质,在这个基础上,再看有关的其他参考书,就一定会做到多多益善,开卷有益。所谓精与博的关系,在这里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得到合理的解决。当然,精读的书多一些更好,参考书更是看得越多越好,这些都是无止境的,决不要以一部书为满足。我之所以引用“半部论语”的典故,无非是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这个问题罢了。

    至于在读书的时候,尤其对于必须精读的书籍,态度务须认真,精神务须集中,遇到不了解的或者不完全了解的地方,总要查问清楚,不应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如果自己选定了一部经典著作,自己又懒得读,想找便宜,假借集体学习等名义,只听别人朗诵或讲解,以代替个人专心的阅读,结果一定学不到什么东西。

    唐代一个节度使韩简读《论语》的故事,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唐代高择的《群居解颐》和五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都记载了这个故事。据说:“节度使韩简,性粗质。每对文士,不晓其说,心常耻之。乃召一孝廉,令讲论语。及讲至为政篇,明日谓诸从事曰:仆近知古人淳朴,年至三十方能行立。外有闻者,无不绝倒。”

    不要以为只有韩简才把“三十而立”,错误地理解为“年至三十方能行立”。要是自己不专心读书,而一知半解自以为是,那就难免要做韩简第二,第三或者等而下之了。  

4.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  

赵  普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

    赵普趴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

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前次一样坚持自己意见。

宋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

    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

    宋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外不走。

    宫门前的卫士见宰相站在门口不走,只好向宋太祖回报。这时候宋太祖气已经平了,就叫太监通知他,说皇上已经同意他的请求,叫他回家。

谷和好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赵普》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一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作文指导:围绕中心选材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