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案例
阅读:476  2017-06-16
标签:教学案例
淡的散文如何教——以肖培东教学《假如我有九条命》为例 教学案例(教学案例)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薛凯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淡”的散文如何教这一现实问题,以肖培东老师执教的《假如我有九条命》为例,提出紧扣文本语言,扎根于文本语言,品出语言的味道,方能把“淡”的散文熬成香气四溢的“浓汁”。语言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最佳,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

      关键词:“淡”的散文 语言 品味

      在很多人眼里,余光中先生的《假如我有九条命》是淡到极致的文章了,全文一二三四铺陈了“九条命”,哪有散文的“韵味”,甚至有人质问,这样的文章怎么也能选进教材?

      这样的文章,教起来确实很难把握,功力差一点的老师,上着上着就出现拉风箱的现象,东拉西扯,教学没有了重心,开始“失焦”。有的课堂,虽然条理清晰,把九条命分析的头头是道,还归纳成几重境界,但给人的感觉如同突如而来的阵雨,势头猛,却也去的快,没有给人回味的余地。

      分析起来,大家共同的问题,是对语言的品味不充分。作者无论多深刻的感悟,都是通过语言为载体传达出来的。教者忽略了引导学生充分咀嚼语言,那么讲的再多道理,也是荷叶上面滚过的水滴,一滑就滑过去了,没给学生留下什么东西。叶圣陶先生老早讲过,教是为了不教。教是手段,最后还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我们老师如果把文章的语言放过了,这样的教是教不会学生自己学的,语文就陷入耗时越多,效果越差的恶性循环。本文以肖培东老师的经典课例《假如我有九条命》为例,以品味语言为抓手,谈谈“淡”的散文如何教。

      一、芝麻开门——品味语言是进入文本的万能钥匙

      有人说文本就是一枚坚果,课堂教学就要把这枚坚果凿开。那么淡的文章,更是坚果中尤其坚硬者,让人谈文变色,要上好这样的课,委实不易啊!但是外行用蛮力,能者用巧劲,四两拨千斤,肖培东老师信步课堂,轻轻一挥手,这枚坚果就开了,学生不知不觉中,自然地随肖老师进入了文本。请看肖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知道吗?这九条命的文字,有一条命与作者原著中的表述是不同的。就是“教书”的这条命。余光中的原文里说这条命的时候,开头就是“书要教的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换句话说这条命中的“一条命,用来教书”这一段首的中心句是编者加上去的。同学们,其实按照这篇文章其他八条命的中心句的写法,编者是有很多加“教书”这条命的中心句的表达方式的。大家思考一下有几种方式。

      师生共同整理,PPT。一条命可以专门应付教书

      一条命用心教书

      一条命用来教书

      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教书

      一条命专门用来教书

      师:我们看看,如果按照第一条命的写法,可以是这样的“一条命可以专门应付教书”。如果按照第二条命的写法可能是这样的“一条命用心教书”。如果按照第三条命的写法可以是“一条命用来教书”。如果按照第八条命的写法可以是“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教书”。如果按照第九条命的写法可以是“一条命专门用来教书”。所以说编者在加中心词的时候有五种选择,我们一起把这五种选择读一下。

      “欣赏得从辨别入手,辨别词义、句式、条理、体裁,都是基本。囫囵吞枣的欣赏只是糊涂的爱好,没有什么益处”。(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在教学《假如我有九条命》这篇课文,肖老师非常敏感,非常精确地抓住了“一条命,用来教书”这句话,细细辨别它的不同表达,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关键点,也就成了学生进入文本的一条巧妙的通道,坚果凿开了,学生处在思维兴奋的状态中,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慢慢品味“果实”的味道,这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吗?

      二、纵情文字——品味语言是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不二法门

      “情”是散文的底色,一篇感情不充沛的文章,便如江中没有帆过,林中没有鸟鸣,文章就失去了灵魂。余光中既是出色的散文家,更是杰出的诗人,他情感充沛,他的诗文,感动了两岸多少读者啊!但深情厚意的传达,并非一定要花枝招展,唯恐人家看不见。《假如我有九条命》,似乎非常淡,但是这种淡,并非无味,更非苍白。正如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肖老师抓住文中语言的风格差异,从语言的严肃和幽默中,体会作者的极为丰富情感。

      师:从语言的风格上看,哪个段落的语言风格与其他段落的语言风格似乎不一样?

      生:我觉得第五段,因为我觉得好笑。

      师:好笑,那你读哪一段你不笑的?

      生:父母的这一段。

      师:也就是说其他段落写作的时候余光中更多的是用幽默的笔调。来,我们读读好笑的地方。

      ……

      师:文章当中这种表达很多很多,但就是父母这段话没有这种感觉,我们来读读。

      ……

      师:各位同学看到了吗?余光中写这段的时候是全部都是感情,对父亲,对岳母的愧疚,对父母的孝心跃然纸上。我们看其他的段落中幽默的表达居多,倾注的是他的情感。所以对父母、朋友,作为爸爸、丈夫,余光中是充满了内心的情感。


展开全文阅读
      余光中写《假如我有九条命》这篇文章,是在他57岁,已过“知天命”之年,未到“耳顺”之时,颠沛流离的坎坷,时代变幻的无奈,让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多了一份深度和广度,他可以从容梳理自己对生命的体悟,娓娓之中,充满了睿智和哲理,更多了一份淡泊和超然。正是因为这份淡泊和超然,他不需要语言的华丽,辞藻的丰赡,也不用金刚怒目,义愤填膺,霸气侧漏。他就是在这样的不紧不慢中,静心静气地和你分享他对人生的看法,期盼和遗憾,时而严肃,时而幽默。这样的文章,还能说是“淡”吗?

      三、披文入理——品味语言是通往作者理性世界的一座飞桥

      “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非两者之分。”(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余光中先生写《假如我有九条命》,既充满感性,洋溢着浓烈真诚的情感;同样也充满了知性,字里行间,处处渗透了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情操。

      但这也给教者出了个难题,怎样让学生领会作者的知性?弄得不好,就变成“文以载道”,灌输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意义,语文变成说教,那这堂课就没了语文味,也不成为语文课了。说道底,语文课还是要立足语言,在语言的玩味中,把脉住作者的思想脉搏。肖老师是这样来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品性情趣的。

      师:我们再归结到最后一段话。“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把“特别”去掉,可以吗?划了之后读读。

      生:(学生朗读)

      师:把特别加上之后读一下。

      生:(学生朗读)

      师:讨论一下“特别”去掉?

      生:不能去掉,因为人生肯定是要追求什么的。

      师:看似从容,但有追求的。回到一开始上课回到的问题了,那九条命余光中在追求什么?

      ……

      师:九条命里有他的理想、愿望,有他的人格,有他的精神,同时也有对生活的无奈,对亲人的愧疚,对自己的反省,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而这些内容完全就浓缩在一句话上,你知道是哪句话吗?

      生:假如我有九条命就好了。

      ……

      语言是作者和读者沟通的渠道,抓住语言,就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架起一座飞桥,天堑亦能变通途。肖老师抓住“特别”两字,轻轻松松带学生走进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但是,轻松的背后,是肖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是对语言的敏感捕捉。

      有些课堂给人的感觉很虚,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对语言把握不到位,对语言的表达功能体悟不深刻,语文名师朱则光说,语文教学应该是“贴着文本的地面,漫步在言语的丛林,穿行在字里行间”。语言永远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一条幽径,对语言感悟能力越强,那么这条幽径上,美景繁多,让人应接不暇,对语言把握不到位,那么这条路是越走越狭窄,文章读上去味同嚼蜡。

      散文的淡与浓,本身不是评判散文高下的标准,只是风格不同而已。淡的散文,更需要对语言的品味,“虚心涵咏,体己体察”(朱熹语),忽略了语言,课堂就是建在沙子上的建筑,再富丽堂皇,也是不牢靠的。肖培东老师的《假如我有九条命》,可以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淡的散文如何教的经典课例。
标签:教学案例 淡的散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谈“九义”人教初语练习之处理(教学论文)
下一篇: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肖培东《假如我有九条命》教学设计的背后故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