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604  2017-07-09
标签:教师随笔
诺贝尔奖漫谈——为何中国得主那么少?(教师随笔)
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瑞典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是杰出的发明家、化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一生获得355项技术发明专利。他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如同中国古人发明火药那样伟大。而且炸药爆破威力远比火药强大,用途更广泛。诺贝尔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还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世界五大洲20个国家开办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于1896年12月10日在意大利小镇圣莫雷逝世。去世的前一年,他留下遗嘱,将其遗产中约100万瑞典克朗赠与10多名亲友后,余下的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设奖,奖励在科学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按照他的遗嘱,将其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划分为5等份,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及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分别授予当年评选的,在相关领域有杰出成就者。1900年6月,诺贝尔基金会成立,并组成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

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的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诺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奖章内含黄金,重约270克,直径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的奖章背面图案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和词句都不一样。奖金为瑞典克朗。

自1901年后,除二战时中断外,每年12月10日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银行)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且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这个额外奖项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颁发;生理学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评定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评定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的5人委员会评定颁发。经济学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颁发。每个授奖单位设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

获奖候选人和评选过程序。

对于获奖候选人,不论人种、民族、国籍、性别、学历、职业、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等区别,只要符合条件就可获奖。有资格推荐候选人的是:诺贝尔奖曾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和特别邀请的大学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不得毛遂自荐。任何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

评选过程:——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次年2月截止报名,2月1日起,各项诺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 2月至3月产生、审查小名单。工作情况严格保密。——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必须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庄重的晚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意大利圣莫雷(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而来。

诺贝尔奖遵循的原则是,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外,候选人的名单不公开,保密期50年。这就与许多世界大奖不同,如果出现各种谣传,其真实性须要50年后才能得到验证。

诺贝尔奖的奖金是多少?奖金怎么使用?

诺贝尔奖的奖金,以瑞典克朗颁发,每年奖金数额视诺贝尔基金的投资收益而定,1901年第一次颁奖的时候,每单项的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此金额相当于瑞典一个教授20年的薪金。1980年,诺贝尔奖单项奖金达到100万瑞典克朗,1991年单项奖金为600万瑞典克朗,2000年单项奖金达到了900万瑞典克朗(当时约合100万美元)。2001年到2011年,单项奖金均为1000万瑞典克朗(在2013年,折合约154万美元)。

诺获奖得者使用奖金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需要。曾经有的诺奖得主担心养老问题,将奖金全部放进银行坐收利息。有的正在贫困线上挣扎,从此依靠奖金维系生活,有的还清了贷款、有的为高端生活锦上添花、有的用于资助战后重建、也有的将奖金用于学术研究——提携晚辈、资助同行。还有忙得一直没空处理这笔巨款的。

卖掉奖章。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特蕾莎修女,以表彰她为帮助贫穷者所做的工作。她去领奖时,要求瑞典取消为她准备的国宴,世界上许多人正在忍受贫苦,自己不该参加奢华晚宴。授奖仪式上,特里萨嬷嬷说:“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获奖后,特里萨卖掉了奖章,连同约合 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

别出心裁。199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理查德·罗伯茨爵士,在自己房前修建槌球草坪;当年医学奖共同得主、美国的夏普,用奖金买下一栋百年老房子。2005年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说,奖金意味她从此“经济独立”了。

支持科研。1995年医学生理学奖得主、德国分子生物学家C.N.福尔哈德,建立了一个慈善团体,帮助年轻女科学家抚养孩子、购买洗衣机等,支持她们继续投身科研;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著名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把所有奖金留给了第一个妻子和两个儿子;1903年和1911年的两届得主居里夫人,所有奖金都投入到科研中。 

奖金旅游。俄罗斯作家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用奖金进行环球旅行。

奖金还债。芬兰作家佛兰斯埃米尔·西兰帕获得1939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用奖金还清了之前所欠出版公司的250万芬兰马克债务。

在所有诺奖得主中,有4人所属的政府禁止他们前往领奖,1964年文学奖得主和1973年和平奖得主是当前唯一两名拒绝领奖者;有6名得主不止1次获得诺奖,在诺贝尔奖得主中,有49位是女性。1940年至1942年,诺贝尔奖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未有颁发。全世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物理化学奖800多人。医学奖240多人。文学奖109人。和平奖140人(组织)。

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多少?谁是第1个获奖的中国科学家?

自1901至2015年,有870余人和29个组织获得了诺贝尔奖。曾有9名华人获奖,分别是7名美国籍华人,1名英国籍和1名法国籍华人。我们熟知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还有台湾科学家李远哲)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他们不是中国公民,属于有着西方的教育培养和科研的背景,他们的成就也不是在中国本土上做出的。


展开全文阅读
至今获得诺贝尔奖的仅有3个中国人(中国国籍):第1人是达 赖:1935年生于西藏,身份喇嘛活佛,1959年后一直流亡国外。198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第2人,莫言: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作家。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3 人,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15年10月5日,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她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

刚从电视新闻里听到屠呦呦这个有些怪的名字时,我以为是个外国人或是外籍华人。得知确实是中国人后,很是高兴。终于有一个中国人获得了世界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但是自诺奖设立115年来,获诺奖的中国人只有3个。第1个获得诺奖的中国人竟是达赖,他在国内臭名昭著,且不是科技而是和平奖。第2个是莫言,第3个就是屠呦呦了,获奖是正宗的科研成果。第4个是谁,需要我们耐心等待,或许就明年,或许在猴年马月。

屠呦呦今年已经85岁,获得诺奖,是凭她领衔搞出的青蒿素。但是,青蒿素研究成功已有几十年了。中国居然不是青蒿素药品的主要生产和销售大国。我国的青蒿素研究最初是出于军事目的立项,解决中国热带地区的军队防疟疾的问题。为此动员了巨大的力量,海选的药品几百种,临床,分析,却没有一种达到军队的要求。后来又在中草药中找。屠呦呦提出了青蒿素最初的抗疟疾药理。其后试验了多种提纯制备工艺,的确是一个“国家”队在运作,最后成功。在军队使用情况很好。我国援外医疗队把此药带到了非洲,奇效声名大噪。而问题也来了。当初,由于中国是把青蒿素当作战备物资以及和“支援世界革命”相联系的。

对于青蒿素的商业价值懵懂无知。首先,青蒿素没有申请专利。西方制药企业竞相制造。其次,中国根本没有考虑在非洲乃至全世界建立销售网络。时至今日,青蒿素抗疟药剂卖得最好的是一家瑞士公司。可能洋青蒿素药的其他标准较高,因而有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成为很多国家的一线抗疟用药。而中国有一些青蒿素复方药治愈率可达90%以上,价格也很低,但在国际上占的市场份额却不到10%。 12月7日下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屠呦呦发表获奖演讲“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的确是给世界的礼物,让中国人获奖,让外国人赚钱。

为什么中国人诺奖得主那么少?

115年来(新中国也已66年)中国在科学领域,仅出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了不少亿万富翁,但没一个是知识型的富翁。中国教育是否有问题?

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不是什么新鲜事。据统计,仅从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美国培育了4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近几年来,从美国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是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得多。仅2003年产生的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就占了半数。美国为何有如此“霸道”了?难道他们垄断经济的同时,还垄断了思维,垄断了发明创造吗?不是!美国之所以能够科技领先世界,得益于它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产生了科技原创力。 欧洲有些小国,人口和国土面积不如我国一个省大,却产生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而我们的东邻日本,仅在二战后就有9位自然科学家,2位作家,1位政治家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及医学、文学、和平奖。而且他们已经定下目标,要在本世纪前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成为“诺奖大国”。一海之隔,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13亿人口的中国,对诺奖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

  为什么中国本土很难出现世界级科学家?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及指南针;现代中国,拥有“两弹一星” 、“长征”系列火箭及“神舟”飞船;还研制成功“银河”、“曙光”超大型计算机,以及中国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CPU “龙芯”。我国很重视科教事业。从“863计划”到设立“最高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为科学技术的投入也不少。可为什么缺乏被世界广泛认可的高水准科研成果?我认为,至少存在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传统的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对人(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所进行的教学和培养人才,都是在为升学、就业和眼前利益而忙碌。二是科普教育落后,缺乏优秀科学家成长的肥沃土壤。三是缺乏原创精神,普遍满足于跟随性创造、在他人创造基础上的改进式、补充性发明;缺乏自主创新的发明创造。原创性的发明创造更加艰巨,失败的风险更大,人们望而却步。

总的说,中国人欠缺原创精神。数千年文化传承,不允许、不敢于突破祖先立下的规矩,思想保守,不能够、不善于创新。上下五千年,只有四大发明,成了我们永远的骄傲,无法再有突破,不让超越老一辈伟大的出现。正因此,近现代,世界(西方)创造发明日新月异,而中国一直躺在祖先的四大发明上沾沾自喜,不思突破。看看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有哪一样是中国的发明创造?高楼大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电灯电话,冰箱空调,电影电视,电脑网络;小到自行车,大到宇宙飞船,甚至微不足道的抽水马桶和席梦思;从我们工作和生活已经离不开的,到推动世界向现代迈进的,全都不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中国能够制造,而且造得很多很好,但只是制造而不是创造,尤其不是原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文化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在二战后表现尤为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人类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当今世界各国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加剧,“劳动力经济”正在向“知识经济”转变。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已越发显示出知识的重要性。

要领先世界,必须领先教育。在中国,注重灌输书本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笼罩神州大地已有几千年历史了,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是现在,考试成绩被认为是衡量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

教育最终要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对传统的中国教育作全面改革。然而遗憾的是,中国教育改革孜孜以求数十年,却依然没能摆脱“唯考试分数论”的束缚。当素质教育之风吹来新鲜空气之时,现实的羁绊又使人们疾呼: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学质量,而是要更高的教学质量。这原本没错,但又被拉回原地:更高教学质量的最好体现就是高分数!现实明摆着,每年的“高考状元”风光无限,著名高校也都拼命争夺高分学霸。何为高考状元?就是考试分数名列榜首的学生。为何“唯考试分数论”的观念改不了,因为这是现实,如果不以考试分数衡量,怎么升学,如何跨上高等教育的台阶?离开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学校的成就、学生和老师的价值,如何体现?离开考试和分数,学生们的最终目的——就业之路在哪里?出路又在何方?在现实熏陶下,教育改革举步维艰,注定中国“高分低能”的人才遍地都是,善于发明创造者寥若晨星。

再说社会,崇尚现实。现在大大小小的书店,有个共同特征:书架上绝大部分摆的是教辅类书籍,约80%都是应试参考书。有的书店招牌上就写“考试书店”。而优秀科普和科技制作类书籍则少之又少,价格也高得吓人。中国的科普作家在哪儿?五六十年代的优秀科普作家或年事已高,或已去世,大都不写了。年轻科普作家们的笔头多半伸向了获利丰厚的题目,能坚守科普岗位者已寥寥无几。许多出版社因科普书获利少而不出版,书商们只想赚钱,一味地在书的包装、印刷上下功夫,借以不断地提高书价。可想而之,一本本、一套套标价几十、几百元的书籍,里面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能有多少?

由于我国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问题,国家高考看分数;学校为提高地位,抓分数,追求升学率;家长为了孩子考入名牌高校、学有所成,督促孩子争高分;学生们为了不辜负家长期望,也为自己将来有个好出路,悬梁刺股考高分。中国学生一切都为分数转,分数似乎成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加之科普教育的贫乏和落后,缺乏科学氛围的环境,中国学生虽能获取高分,虽能在奥数比赛中成绩斐然,而科学创造的欲望却不断干涸。如同小树只长主干,不长枝条,绿叶稀少,这样的“高材生”怎能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呢?

  江泽民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近代中国因科学技术落后而有过惨痛教训。在新的世纪,科学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增强国民创造意识。如果不改变目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扭转为数分而教、为分数而学的现状;不重视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一味追求考高分,如果一直这样,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必然是凤毛麟角!
标签:教师随笔 诺贝尔奖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诺贝尔奖漫谈》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