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275  2017-07-09
标签:教师随笔
钱为何又叫钞票(教师随笔)
陈璧耀

      “钞票”如今是“钱”的通称,但最初两者却是各有所指的,钱指的是铜钱,钞票指的却是纸币。

      相对于铜钱,纸币的历史较短,晚至北宋时才逐渐形成,距今不过千年。然就世界货币史而言,我国的纸币还是最早的。纸币的形成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近日有学者认为,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时代,所以纸币形成于宋朝,恐怕也是时代的必然。只是纸币当时还不叫钞票,而是叫“交子”,也叫“会子”。

      钱为何又叫交子?

      “交子”的形成,按《宋史·食货志》所说,是在真宗朝(998—1022)张咏镇守四川时。张是因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才试行称为“交子”的纸币的。四川在唐宋时期和扬州一样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自北宋灭掉后蜀之后,却被强制推行了铁钱。铁钱比铜钱重(每贯重二十五斤),价值又低,这就给贸易造成极大不便。力气再大,能拿得动几贯铁钱?矛盾一旦走向极点,就会引发变革。所以交子的产生,正可看作是这种矛盾(经济的发展与笨重的铁钱)冲撞的结果。《文献通考·钱币二》说:“(宋)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

      所以交子是在民间富户中自发形成的,最初是由商人自制发行的一种纸币。据李攸《宋朝事实·财用》说,十六户富人自制发行的交子,是用同一种纸印制的,上面还印有各自隐秘的题号以为私记。“交”是交换的意思,持有交子者可于异地交换而取得铜钱(所取钱数是临时填写的)。但这还不是纸币,大致与现在的支票或汇票类似,是用于异地交易的,且面额较大。后来转为官办的“官交子”,可用以替代现钱缴纳赋税,这才有了纸币的含义。

      但官交子也还不是纸币,真正的纸币,其实是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政府发行“会子”开始的。会子的面额较小,并规定了与铜钱同时使用,这就具备了货币最主要的流通功能。所以,我国官方发行的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应该是会子。“会”或为付款之意,意指可与铜钱一样用于会钞。【词语春秋】钱为何又叫钬湷扁交子和会子的前身,是唐朝的“飞钱”。

      《宋史·食货志》中有言,“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新唐书·食货志四》载,唐朝曾因铜的开采量不足而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宪宗时于是下令禁止用铜生产生活用具。与此同时,又准许朝廷和地方向商人发行一种有价证券,这就是“飞钱”。“飞钱”取义于轻便快速,所谓“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飞钱在当时也只是一纸凭证,还不是货币,但可用于大额贸易的异地结算,这就部分解决了流通货币不足的困境,所以当时也称之为“便换”。到了宋朝的官交子和会子,这一纸凭证才逐渐成了流通的纸币。纸币的名称最终与“钞”连在一起,是在金朝。

      《金史·食货志三》有“遂制交钞,与钱并用”的说法,纸币是在金朝以后才开始被称为“交钞”的。“钞”字也作“抄”,《说文》释为“叉取也”,意思是用手指(或用金属夹子之类)夹取东西。所以夹笔写字也是“钞”,如鲁迅《致史济行》“钞‘旧’的《语丝》”之“钞”,就是“抄”的意思。旧时经抄录印刷出版的集子也有称“钞”的,如《古文辞类钞》。由抄录再引申,“钞”就有了票据的意思,如南宋范成大《催租行》的“输租得钞(缴租后收到票据)”。所以“钞”字虽从金,却是与金无关而与纸密切相关的,用作货币之后,就专指纸币了。金朝所发行的纸币“交钞”,分为大小两类,其中大钞以“贯”为单位,有一、二、三、五、十等五种,小钞以“文”为单位,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和七百,也是五种。

      但宋金两朝,纸币还是和铜钱一起流通使用的。到了元朝,纸币才成为普遍使用的主要货币,当时发行的交钞就有“中统交钞”和“至正交钞”等。《明史·食货志五》说,“元世始终用钞,钱几废矣”。元朝是我国纸币最盛行的时代,除银元宝之外,通行的全是纸币,时称“交钞”“丝钞”或“宝钞”。之所以如此,恐怕与元朝连年用兵征战,军费负担极其沉重有关,于是就只能靠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亏空而“始终用钞”了。至明一代,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初时也曾禁用金银交易而实行纸币本位制度,后来稍有放宽,改为以钞为主、钱为辅的钱钞并行制度,但那时还未见有称钱或钞为“票”的。

      用“票”来指称纸币,是在清朝晚期的咸丰年间。咸丰三年(1853),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发行了两种纸币来筹措军饷。一种称“户部官票”,简称官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少者一两,多者五十两),所以也叫银票。另一种称“大清宝钞”,以铜钱为单位,所以又叫钱票或钱钞。后来“宝钞”和“官票”合一,这才有了现在常说的“钞票”。钞票的发行,从历史上看,大多是为济国用之不足,或只为筹措军饷。

      但钞票不是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或金或银或铜,本身都是有价的;钞票却只是一张纸,本身毫无价值可言。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发行准备金,即所谓“钞本”作后备的话,钞票就很有可能大幅贬值,乃至最终沦为一张废纸。元朝就曾因为“钞本”不足的缘故,多次引发币值暴跌和通货膨胀。民国后期,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标签:教师随笔 钱为何又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析中国传统钱币文化(教师随笔)
下一篇:美丽钞票:国家的文化符号,浓缩名人的一生(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