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32  2017-07-09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导入

生背诵《观书有感》

(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 镜子。 

(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 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 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阅读能力。) 

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样? 

生:好高兴呀! 

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师:你知道为什 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生:因 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 

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生3:水还会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生5: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师: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老师曾看到过一个小池塘,里面漂满了污物,夏天还有浓浓的臭味,要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池塘,又会写出什么诗来呢? 

生思考后急切地动起笔来。 

师选择一生习作,投影出示 

观塘有感 

陈桥 

半亩方塘不见开, 

一片污物在徘徊。 

问渠哪得脏如许? 

为有世人乱扔来。 

指小作者朗读,该生一脸愤怒状 

师:你好生气呀!我知道你是要世人保护好水源是吗? 

(联系生活情景,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并适时让学生学诗练笔。)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 对!是《观书有感》! 

师:细看课本,作迷惑状,知道老师想什么吗? 

生:老师肯定 想: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 

师:你跟老师想到一起了,难怪这么肯定。可老师想不通呀?你们再帮帮我,好吗? 

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读了关于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了吗? 

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 

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本,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眼光从书本移向方塘并吟诵《观书有感》,忽然师似有所悟。眼光从池塘回到书本,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 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展开全文阅读
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师:你们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 

生1:谢谢您,朱大师,您让我明白了人应该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更聪明。 

生2:朱熹啊!您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呀! 

生3:朱熹啊!您不愧是一个大理学家,一个池塘也能让您想到读书的道理。 

生4:您的题目真含蓄呀,让我们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 

生5:我一定要向您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观书有感》分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 新活泼而自得自在 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 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给我们这样的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观书有感》

  半亩大小的一方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天光和云影都倒映在里 面,随着水波在不停地晃动。要问它为什么能够这样清澈?就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2.《观书有感》

  (1)了解《观书有感》的体裁:七言绝句。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

  它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地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才能免于停滞和僵化。这种形象的表达容易为人 们所接受。

  (四)总结

  两首诗歌内容不同,体裁各异,通过学习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观书有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列子简介
下一篇:《师说》课堂教学艺术镜头及点评(肖培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