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12 2017-09-15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导语: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为什么? 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姓烛名之武?【是烛武! “之”是为了合乎音韵美而加上去的,比如还有介之推。佚之狐、介之推、宫之奇等。】 翻译下课文标题?【这里的师是使动用法,使……退去】
出自《左传》,对《左传》了解多少呢? 【相传《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它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课文注释一没有指明是第一部,请大家加上。凡是第一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包括倒数第一.】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任务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先秦历史散文中《左传》重叙事,而《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学阶段惟一一篇《左传》选文。欣赏文章的叙事艺术, 进而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
目标:《左传》叙事手法? 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第一段不仅写出了郑国所面临的危机形势,还表明了秦、晋围攻郑的原因。
背景材料:秦晋围郑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30 年。在此之前, 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 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公元前632 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 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 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修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打郑国呢? 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 年的城濮之战, 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 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 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关系一直很好, 更重要的是, 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 于是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烛之武退秦师就是
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 也没有永恒的仇敌, 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语用来诠释这篇课文的内涵极其恰当。
寥寥25 字, 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 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 形势严峻) ; 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 两事与晋国利害相关,和秦国利害关系不大———秦国可以争取) ; 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分兵驻扎———郑国有机会单独与秦国接触) 。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 再读下文, 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有几组对话?【佚之狐——郑伯;烛之武——郑伯;烛之武——秦伯;子犯——晋文公】
▲◎第一组晤对中,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 使读者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师必退”是危机之下的举荐,增强了郑伯的信心,促进了举荐成功,从中可以学习向别人建议时自信的重要。】
▲第二组晤对:以“辞”始以“许之”终。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 却遭到拒绝:“臣…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不光是牢骚和假意推辞,而且是以高超的语言艺术使郑伯坚信烛之武具有“师必退”的能力;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不卑不亢:“吾不能…不利焉。”先屈尊自责, 动之以情; 后以国家大义警之, 晓之以理。教会读者作为领导者不回避问题、真诚又不失领导者尊严。于是, 烛之武只得“许之”。】 紧承上段中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佚之狐推荐了烛之武,并说“师必退”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烛之武并没有接受这个使命,而是推辞了,让先前的希望有趋于渺茫了,幸好郑伯的自愧之语和晓以大义又使烛之武同意前往。使这一环“临危受命”写得波澜迭起,犹如乐调,曲折有致。
▲敢问路在何方?烛之武是从哪条路出城的?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 连城门也打不开了, 突出了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用绳子吊着出城,不走寻常路】
第三组晤对: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 开阖跌宕, 步步紧逼, 层层深入。
◎(1)“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 避其锐气。
展开全文阅读
(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却巧妙地点明了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3)“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在分析消灭郑国对秦国的危害以动摇秦伯的话, 这一层则是在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 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 他换了一个角度, 阐明了郑国存在下去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 秦伯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4)“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 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出发, 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 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 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最终同意退兵。
从中可以学习只有从对方立场出发,以利益为中心才能打动别人;
“秦伯说…乃还”将叙事波澜推向极致:在烛之武的精彩劝说下,秦伯面临重大抉择,但他并没有简单同意或拒绝对方的建议,而是在“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等既得利益基础上,更进一步与郑人盟,出乎烛之武的意料,而且“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实际上不光秦国大军撤退了而且少量部队在郑国驻军了。一方面从自身利益出发暂时保护郑国,另一方面使郑国先前不可能同意的驻军要求顺利实现,借机为将来的军事行动提前布局,之后的“崤之战”就是印证。秦伯充满了霸主的冷静和深谋远虑,也掀起了整个事件的最大的最有影响的波澜。这次晤对丰富了《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的“退”的内涵。
▲◎第四组晤对:“子犯请击之”无论从子犯的见识、个性还是当时的力量对比形势来说,子犯都不可能真正主张“击之”,可见子犯是为君主体面善后创造台阶;而晋侯“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从容冷静,考量周全,是时局急转直下,不可扭转时君臣默契配合的典范。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 晋侯没有感情用事, 而是表现出了理智和冷静。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 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学习的不仅是烛之武角度的说辞,还有不同身份、不同处境下的语言应对策略。
▲◎四组晤对的组合很好地体现了《左传》叙事手法,主要特点是:
(1)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怨辞—郑伯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 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四组晤对中,每一组晤对都是事件波澜的兴起和转折,四组对话又一起组成了《左传》叙事有波澜的艺术特征。
(2)伏笔与照应得当, 叙事详略得当。四组对话中的每一组对话都有详略处理,这不光可以说明“简洁”,而且很好地体现了左绣所说:“左氏叙事、述言、论断,色色精绝,固不待言,乃其妙尤在无字句处……若只向字句临摹,便都不见得”(《读《左》卮言》)这一特色。有字处“文采若云月”,无字处“高深若山海”这正是《左传》区别于其它史传散文的特点,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真正读懂《左传》。
朱丹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烛之武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鸿门宴》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下一篇: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