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品赏析
阅读:570  2017-10-30
标签:作品赏析
至少还有诗——读《苏东坡传》有感(高一习作)
瑞安十中 1701 陈志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至少还有诗。”

      《苏东坡传》中的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父母官,是夜游月下的漫步者,是开豪放风的词人,是中华词坛上不可忽视的星,明亮而不刺眼。

      于我而言,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从苏东坡的笔墨间,所读出的苏东坡是个活在苟且中却心怀诗意的大智慧者。他的人生,想来是可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至少还有诗”来概括吧。

      不得不承认,苏东坡善词不善仕。他是个温和的中立派,却仍被卷入政治的旋涡。他一生的苟且始于乌台诗案。虽然东坡最终捡回了命,然还是逃不开成为朋党之争的牺牲品的命运。后半生仕途再未翻身。“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东坡这个至今负有盛名的伟人,纵是曾说“如蝇在食,吐之乃已”,忽然从广阔自由的天空跌至苟且的囚笼,面对烟波浩渺不知彼岸何方的命运之海,当作何感想?是茫然无措,是惊恐慌张,还是坚信正义会给予公正的审判?

      命运给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苟且的现实,但他至少还有诗。

      “苏东坡”之称始于他被贬黄州,单是读来便觉一股平易近人的乡土味,并名传至今日,是诸多诗词爱好者唇边一朵不谢的花。虽为被贬之身,但心不会对现实卑躬屈膝。宵小之徒强加的苦难非但没压垮他,反而让活在苟且之中的苏东坡成为了诗的信徒,夜游承天寺,泛舟赤壁下,甚至于亲自躬耕。那夜月光空明,桨溯流光。这一时期才是这位词人真正成熟的时期。我看见他的思想在窘迫的现实囚笼挣断了枷锁,拔节出骨骼,生长出血肉,萌生出翅膀,在九天之上振翅而飞。

      诗是东坡的精神必需品,也是东坡得以名传至今的原因。试想,在偏远荒凉,少有人烟的地方,必有凄怆之感,而东坡能见黄州之美,想必是因为于毫末见世界,于苟且中窥诗意。我一直相信心中有诗的人,即使处于低谷,心也能羽化登仙,破空而去,即使戴着镣铐,心也能浅吟低唱,翩翩起舞。而苏东坡就是其中的大智慧者,因诗意对苟且,不忧琐事烦扰。因此,这时的东坡虽然处于仕途的低谷,却是创作的巅峰。他写赤壁的大江东去,写承天寺的竹影婆娑,写与友人相论人生须臾,挥毫,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便是艺术的永恒。

      幸好,东坡至少还有诗。诗是他的神明,而且也确实对它忠实的香客给予庇佑。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苏东坡的名字于现实而言,也许正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说,仅是一个记忆。但身为在那个风雨飘零的朝代里傲行与苟且的难得的至纯之人,他又何尝不是一个民族文化符号。

      而东坡至少还有诗,我们呢?仅就中学生的角度而言,诗不过是考试的工具;就成人的角度而言,诗顶多是用来卖弄;就社会而言,诗很有可能已是逝去的时间产物。人们的文化之根轻浮地扎在时间的表层,只有游走历史深处,朝奉诗国的行者才知道,诗的光辉里有华夏的时间,有文明的价值。没有诗,民族的记忆就有了仓皇的截面,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

      所以,至少,请把诗留下。
标签:作品赏析 至少还有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教育需要耐心(肖培东随笔)
下一篇:有些路,一个人走——读《目送》有感(学生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