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497  2017-11-22
标签:现代文阅读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国芳

      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会说:“又来看老房子呀?”

      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

      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

      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莫说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

      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

      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了,站在一棵树下。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康枣,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

      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

      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

      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

      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

      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因为过了几天我们又去了黄源,在村口就发现好几棵柿子树,那些柿子熟透了,掉了一地,也没人摘。这时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走来了,我便问老人说:“我们可以摘树上的柿子吃吗?”

      老人说:“可以。”

      那孩子也说话了,他说:“想摘多少摘多少。”

      我看着孩子,问道:“你叫什么呀?”

      孩子说:“我叫李子。”

      孩子说着时,我们摘了柿子,给他吃,但这个叫李子的孩子不要,他说:“不要,我家有。”

      我们只好自己吃,熟透了,好甜。我于是问老人说:“这么好吃的柿子怎么不摘了卖?”

      老人说:“划不来,摘一天柿子也卖不了几个钱,而打一天工,可以赚好几百。”

      我说:“那不浪费了?”

      老人说:“浪费也没办法。”

      在黄源,许多橘子熟了,也没人摘,那些橘子最后黑了,同样落在地上,让人可惜。

      过来些时候,我们又去了。这天,看到的是很多柚子树下落了一地的柚子。康枣和李子还有其他孩子同样跟在我们身后,在柚子树下,他们把柚子当球踢来踢去。踢了一会儿,他们就打闹起来,那李子打了康枣一下,然后爬到柚子树上去。在树上,李子跟康枣说:“有本事上来呀。”

      康枣也往树上爬,但康枣穿着大人衣服,很笨拙,他倒是爬了上去,但树枝被他弄得摇来摇去,跌下来不少柚子。

      忽地,康枣也失足跌了下来。

      跌痛了,康枣趴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那个李子看康枣跌下树去,便往树下爬,可能手忙脚乱,他也一屁股跌在地上,痛得哇哇大叫。

      我看着他们,忽然想到,这些孩子,其实也是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11期)

      4.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我们”去黄源看老房子为契机,着重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冷清、衰败、荒芜的乡村图景,读后令人倍觉心酸。

      B.小说的对话简洁传神,通过“我”与老人、孩子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时代背景,巧妙将乡村故事与当前时代联系起来。

      C.小说将笔墨集中于一个叫康枣的孩子身上,通过刻画康枣肮脏而滑稽的穿着和言行来折射了留守孩子的群体形象,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别具匠心。

      D.小说以康枣和李子相继从树上跌落,痛得大哭结尾,寄寓了作者对这些无人照顾的留守孩子的同情,表达了对乡村以及孩子前途命运的担忧。

      A(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A.“着重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不准确,更重要的是写人;“衰败、荒芜”也言过其实.)

      5.“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展开全文阅读
      ①“我”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情节发展,将小说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②“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借助第一人称“我”之口叙述,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③通过抒写“我”的感受,表达“我”的思考,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小说中的“我”其实是小说的人物形象,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第一人称的主要作用:①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②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如鲁迅先生的《祝福》运用了第一人称的笔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较为真实的故事. 本文中,“我”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将小说情节串联在一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我”的亲眼所见,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感染别人,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而突出小说所反映的作者对这些无人照顾的留守孩子的同情,表达了对乡村以及孩子前途命运的担忧.)

      6.小说以“遗落在乡村的果子”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①明指乡村里成熟后无人采摘,烂了落了的果子.②暗喻乡村里像果子一样不被重视、缺乏关爱的留守孩子.③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在市场经济和打工潮的冲击下农村日益衰落的社会现实的忧虑.

      (本题主要考查小说标题含义,其解题思路: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的本意是乡村里成熟后无人采摘、烂了落了的果子;比喻义是乡村里像果子一样不被重视、缺乏关爱的留守孩子;主旨意则是对人照顾的留守孩子的同情,表达了对乡村以及孩子前途命运的担忧.)

      
标签:现代文阅读 遗落在乡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郑冲,字文和,荥阳开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一篇:借给你的温柔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