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705  2019-11-22
标签:现代文阅读
《那根竹笛》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马笑乾

      (1)竹玉从民间搜来素笛,只是无缘相见。其实我早就知道,他家里有一支竹笛放在储物间已经好多年了。关于这只竹笛的来历听说至今还是一个谜,何年何月何时因何事流落到他家,连他父母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知道它只是个出力的挑子。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以前去镇上赶集,出门时习惯拿一个布袋再找一根木棍什么的,到镇上办完事再顺便买点盐、花椒之类的,往肩上一挑便结伴而行了。这根竹笛因为结实且用起来顺手,自然就成了他家赶集用的挑子了。现在赶集有了车,挑子也不用了,这根竹竿自然也就退休了。不过,他们觉得这根竹棍挺好的放在家里也不碍事,干脆把它和一些不用的杂物一起放进了储物间,这一放转眼就是十几年。

      (2)它是一支素笛,没有刻字题诗,没有防裂的缠丝,没有牛角镶边,更没有流苏吊坠,不过是多了几个窟窿的竹棍而已,上面布满了灰尘笛管里面还不时散发出一些发霉味。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这支竹笛来到了我的面前。我轻轻拭去了它身上的灰尘,略做处理后便开始贴笛膜。一阵忙活后笛膜贴好了,我便搭指运气试音调音。也许是沉默太久而渴望表达的缘故吧,当笛管里有了一点点温度的时候,一种山泉流淌般的音符从我的指尖滑过。我被它的音色震撼了,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纯正的声音,居然是出自一支从民间搜到的素笛。这笛声高音不高低音不低,朴拙厚重,雄浑圆润。

      (3)依旧是那首记忆中残缺不全的《草原之夜》,依旧是那句记忆犹新的“待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如泣如诉盘旋于黑夜的上空,驰骋于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走进了美丽迷人的草原之夜……一曲终了,我俯下身子双手捧起它,认真端详起来。这的确是一支人素笛,大概是用十四五年的苦竹制成的。资料记载,苦竹密度高,竹节长,竹材厚实,制成的笛子声音清亮,灵敏度高。

      (4)中国传统文人都喜欢竹,自古以来竹因空心、挺直、四季常青等特征被文人墨客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象征,因而被称为君子中的君子,古人更有无竹不居之说。用竹子制作笛子可上溯于《史记》。《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从此中国历史上以至于民间传说中关于竹笛的传说佳话更是层出不穷。汉有李陵命郭超吹笛退兵之举,东晋有闻笛作赋之向秀,更有为王徽之隔岸吹笛的恒伊。而更具神话色彩的当属《唐国史补》中记载的“李牟夜吹笛”了。

      (5)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事。二十多年前我同样意外获得了一支素笛,它在我农村的老屋里沉默了三十多年。

      (6)老父亲说,这支竹笛是农业社时上海知青带来的,“咱家这笛子就是他们临走时留做纪念的。自从他们走了,多少年了就再没有听到吹笛子的声音了。到现在我还记着他们的名字,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现在都七十多岁了。”

      (7)我知道我的笛子吹得并不好,倾听的人只有老父亲。记得那是在乡下的农家小院,夜幕降临,月上东山,那首刚学会的《草原之夜》便响彻起来了。月光如水洒在场院周围,四下一片寂静,唯有清脆的笛音和父亲踱步的身影。直到最近父亲才告诉了我一个令我震惊的秘密——六十年前他和全国各地的知青一样离开了学校去了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对于这段往事,六十多年来父亲只字不提,最近几年父亲年事已高,偶尔提起这些往事。

      (8)我一直纠结这支素笛是如何而来?先前的主人是谁?为何流落于此?是郭超用过的,一定苍凉悲壮;是向秀的邻居用过的,一定凄清幽怨;是恒伊用过的,一定具有高山流水般的神韵;是李牟用过的一定神秘莫测;而我更希望是那些知青留下的,它到过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然后流落到西北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里。

      (9)当我拿起它,那些人和事就困扰在心头。我反复思索着一个问题:这些人和事为什么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湮没,反而在时空的长河里愈磨洗愈清晰?

      (10)一个秋日的黄昏,重读宗璞的《铁箫人语》,我再次被那种说不清道不明伤感所浸染:

      我家有一支铁箫。那是真正的铁箫。一段顽铁,凿有七孔,拿着十分沉重,吹着却易发声。声音较竹箫厚实,悠远,如同哀怨的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听的人大概很难想象这声音发自一段顽铁。铁质硬于石,箫声柔如水;铁不能弯,箫声曲折。顽铁自有了比干七窍之心,便将美好的声音送往晴空和月下,在松阴与竹影中飘荡,透入人的躯壳,然后把躯壳抛开了。

      哦,还有个吹箫人呢,那吹箫人,在哪里?

      (11)读着这些沉甸甸的文字,我彻悟了。其实我们都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活着一直都是在寻找一种声音,一直都是在倾听一种声音,那些人和事其实只不过是笛孔里飞出的一些音符而已。而究其深渊,都不重要。

      (选自《格桑花》,2016年第2期)

      16.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素笛?请简要赏析。(6分)

      17.第(4)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18.第(9)段中说“当我拿起它,那些人和事就困扰在心头”,作者写了自己经历、耳闻的哪些人和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4分)

      19.文章描绘了作者不同时期面对素笛时的哪些心理状态?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7分)

      答案:

      16. (1)排比手法,突出素笛外形上的简单朴素。【2分】(2)拟人手法,“这支竹笛来到了我的面前”,赋予竹笛以生命和情感,就如同笛子是自己故意来到“我”身旁的,突出了竹笛的人情味、知己感。【2分】(3)比喻手法,把素笛吹奏出的“音符”比喻成流淌的山泉,使无形的音符变得具体可感,突出了笛声的优美。【2分】


展开全文阅读
      17. 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由此开始,作者要从前文关于竹玉家那支素笛的叙述转入其他相关内容的叙述;【2分】内容上,补充交代竹玉家那支素笛制作材质的相关情况,使对素笛的介绍更全面。【2分】

      18. (1)竹玉家曾被用作挑子的素笛,被当作杂物一放十几年,最后到了我的手上。【1分】(2)三十多年前,上海知青留给我家一支素笛。【1分】(3)父亲讲述了六十年前,他作为知情在可克拉达农场的一段经历。【2分】

      19. (1)用竹玉家那支放了十几年的素笛吹奏出美妙的笛声,流露出震撼、惊喜的心理状态。【2分】

      (2)想起三十几年前上海知青送给我家的那支素笛,产生出纠结、困惑的心理状态【1分】,纠结素笛的主人、经历,困惑与素笛有关的人和事不但没有在岁月的长河里被湮没反而越来越清晰。【2分】

      (3)重读宗璞《铁箫人语》中沉甸甸的文字后,心中彻悟了。【2分】

      
标签:现代文阅读 那根竹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一篇:写作:表达要得体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