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705 2017-12-22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三、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学习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再从网上下载某种植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淳安县南山学校教案
课题:《白杨礼赞》 设计: qdh (共1课时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1、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教学准备 借助多媒体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最喜欢哪种树?为什么?(屏幕展示课题)
2、屏幕展示:作家作品。
作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是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茅盾同志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著名的短篇小说有《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探究文本。
(一)整体感知。(讨论探究以下问题)屏幕展示:
1.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因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有 “不平凡”的外形,“不平凡”
的气质。(第5节)
2、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
“礼赞”:“礼”,敬礼,致敬。赞,赞美。礼赞,崇敬与赞美。以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实际是:以崇敬的心情赞美农民、哨兵、精神。
3、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象征或托物言志)
4、简介写作背景。(解释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一含蓄的写法。)
(二)局部探究:学习第5—7节,讨论以下问题(屏幕展示):
(先以各种形式朗读本段。)
第5节:①白杨树的外形是怎样的?
②从哪几个方面写它的外形?
③它的内在气质是怎样的?第7节: 文章用了什么句式来揭示这一象征意义? 运用了由四个反问句式组成的排比句。
教
学
过
程
难道------只觉得-----树?
难道------就不想到------北方的农民?
难道------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哨兵?
难道------不更远一点想到------精神和意志?
①你能把这些句子改成陈述句吗?(这一问,着重让学生体会反问句语气强的特点。)
②你能调换它们之间的顺序吗?(这一问,着重让学生体会这组句式语气由弱到强的特点。)屏幕展示物体名称,由同学即兴发言,说说象征什么。
先由同学自言自语,然后小组说,再班上交流。
教师再次提醒:象征手法的运用在于两物之间必须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五、布置作业。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课外练笔。
教
后
记
谭义专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
下一篇:
马说 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