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431
标签:
教学论文
也谈对戏弄臣的理解(网友来稿)
刘泉德
2004年6月1日的《语文报.高中版》登载了陈国泰老师的一篇文章《“戏弄臣”辨》,我看后颇受启发,也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各位老师商榷。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句“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于)美人,以戏弄臣”,人教社的《教师教学用书》将“以戏弄臣”译为“以此来戏弄我”,陈老师认为应理解为“以此来戏弄我王亲近的大臣”,并阐述了三方面的原因。对其中前两条原因,我非常赞同。但对第三条原因我认为不够明确。历来的注家对此句有两种理解:一是现行教材的“以此来戏弄我”,二是原先老教材曾选用过的“拿它在亲近的大臣之间戏耍”。可惜的是第二种注解仅出现过一次,后来就没再采用过。对现在教材的注解我赞成陈老师的看法,古代的“戏弄”确实不能与现在的“戏弄”等同起来理解,古文中应该当两个单音词来理解,而现在它是一个双音词。但是陈老师把此句译为“戏弄我王亲近的大臣”,我认为不妥。
其一,戏应为“戏耍,游戏”之意,非“戏弄”之意。其二,“我王”指代不明。如指秦王,则不合情理,似与和氏璧无关,且此句为廉颇所言,称秦王为“我王”难以理解;若指赵王,则此句只能是说戏弄蔺相如了,这样译法和教材意思完全相同,只是更繁冗了。所以我认为不妥当。我认为应该理解为“戏(于)弄臣”,即“拿它(和氏璧)在亲近的大臣之间戏耍”,这样理解符合文言文的语法习惯(省略介词“于”),同时更能显示语言的简洁,体现出司马迁作为史家的语言功力。
此外,语文课本文言文中有许多像“戏弄”一类的古今异义词,课本没有加注,老师教学、学生自学时有较大困难,而一些参考书的注解又众说纷纭。建议教材编辑要对此类词语特别注出。还有一些较难区分的多音字(尤其是古音字)、多义字,课文也要注出为好。
以上只是一点粗浅看法,如有不妥,请各位同仁指正。
作者邮箱: liuquande1969@sohu.com
标签:
教学论文
也谈对戏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中考] 衡阳中考试题泄密 公安局已介入调查
下一篇:
说说“顿号”的用法(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