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475  
标签:教学论文
2004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分析(待定稿)(网友来稿)
福建福鼎第五中学高中部   林承雄  

(本文对试卷的分析以及一些看法,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转帖或引用本文,敬请注明作者。欢迎同行参与讨论研究。)(断续写于6月10日至6月22日。)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包括6道小题,每题3分,共18分。福建卷这一大题的6个小题可以说是“平淡无奇”,可能是初次命题要考虑与全国卷的必要过渡的缘故,这6道题无论是知识点的设置还是语料的安排,都给考生一种格外亲切的感觉。有一点稍微的不同应该指出,全国卷的第一大题单选题涉及语句或语段的选择项的语料的选择的新闻性更强,而福建卷则相对淡了一点,其中第5小题D、第6小题A、B、C、D等项极力消除新闻时政色彩,而向语文(阅读、写作)回归,其语文味更浓一些。

一、

1、语音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

    2003年全国卷是典型的异形同音字考查,要求考生逐一比较。今年福建卷与之不同,它给出需要辨识的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让学生通过拼读以判断字音的正误,这样减轻了难度。这道题考查了8个双音节合成词和8个四字格成语中的加点字的字音,有常用字,有次常用字,也有不常用字;有单音字,也有多音字,选材具有代表性。

    A组中 “豆豉chi” 是一种用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经过发酵而成的食品,可以调味,也可入药。“豉”字与“鼓”字形相似,考生容易因近似联想的干扰而误读作“gu”。这是这道题中干扰角度设计最巧妙的一个。“埋”是个多音字,在“埋怨”与“埋三怨四”等组合中,读“man”。由于这个字的常读音为“mai”,而“man”为不常读音,因此考生会因为习见的干扰而误读作“mai”。“敷衍了事”中的“敷”字应读“fu”。f-h分不清是福建人学习普通话声母方面的一个共同难点。闽方言普遍没有f声母,说普通话时把f读成h;客赣方言f声母字比普通话多,因而把该读h的读为f。这是这道题中较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一个。教师在今后的普通话教学中要注意研究掌握福建人普通话语音训练要点。

B组中“怃然”的“怃”字,不读“fu”,而读“wu”,这个形声字的读音与其声旁读音是一样的。“怃然”是个典雅的文言书面词语,并不常用,这也检测了学生词汇量的积累。“怃然”的常见义项有:①怅然失意、不痛快的样子;如:应之者咸怃然。(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又如:君怃然曰。(唐•李朝威《柳毅传》)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怃”字的常见组合是“怃然不乐”。②惊愕的样子;表怃然为骇。(《后汉书》)

“木讷”的“讷”字,不读“na”,而读“na”。“讷”是个会意字。从言,从内,表示有话在肚里,难以说出来。本义是语言迟钝。也作“呐”。且看古汉语中的语例:

讷,言难也。――《说文》。按,当为呐之或体。

论物明辨谓之辩,反辩为讷。――《贾子道术》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广讷口少言。――《史记•李将军列传》

考生可能会因为常用字“纳”的近似干扰而将其误读作“na”。汉语词汇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承继性,为数不少的古汉语字词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汇中,因此中学词汇教学要注意不断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丰富其词汇积累,尤其是典雅的书面语词。文言文教学在语音这一块还是要充分注意的。

C组中“着落”的“着”字是个常见的多音多义字,在这个组合中,读“zhuo”而不读“zhao”。音随义转,这是判断和识记多音字的一个基本技巧。“锃光瓦亮”的“锃”字,不读“cheng”。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绝对优势,而同一声旁与不同形旁的组合,字音也常常随之而变化。这是利用“形声字读半边”的错误规律来干扰考生。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

2、字形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能力层级为A级。

     今年福建卷这道题的考查形式基本上跟2003年全国卷的相同,即只要求考生在每组四个词语(包括熟语)中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 

A组中“娇揉造作”中的“娇”应写作“矫”,“矫”是形声字,从矢,乔声。本义是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作动词。“娇”也是形声字,从女,乔声。本义是妩媚可爱,作形容词。从这个成语内含语素的结构与词义、词性看,“造作”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是并列结构;“矫揉”也是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因此写成“娇”,显然是错了。由此可见,判别成语中错别字,可以抓住成语结构特点,注意将词义与词性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割据形声字形旁的表义功能来推断,这样准确率会大大提高。

“闲情逸志”中的“志”应写作“致”。“志”的本义是:志气,意愿;即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而“致”作名词用,本义是情趣;兴致。 例如:

[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三国志》

无穷逸致。――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必须强调的是,判断成语中的别子,可以利用成语间语素的对称结构规律来提高判别的效率。“闲”对“逸”,均为形容词,“情”与“逸”对称,可以互释,“情”是“情趣”,那么写成“志”字,显然就是错的。

C组中“寒怆”中的“怆”应写作“碜(chen)”,“碜”是丑陋难看的意思。而“怆”本义是悲伤。“俾益”的正确写法应该是“裨益”,“裨(bi)”字是弥补、补助的意思。常见组合有:不无~益.“裨(pi)”字本义是古代祭祀大夫所穿的一种次等的礼服,引申为副、偏、小。常见组合有:~将,偏~。而“俾”字本义是门役,引申为“使”,作动词。常见组合有:~便考查。~众周知。

D组中“死心踏地”的“踏”应写作“塌”。天塌地陷也不变心,形容定下主意,不再改变。如:肖让听了,与金大坚两个闭口无言,只得死心塌地,再回山寨入伙。(《水浒传》)又引申为心甘情愿。如: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接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水浒》)


展开全文阅读
“黄梁美梦”的“梁”应写作“粱”。“黄粱美梦”又作“黄粱梦”比喻虚幻的梦想。典出唐•沈既济《枕中记》,说卢生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时,蒸的黄粱米饭尚未熟,只落得一场空。

A、C、D三组中有4个别字都是因形声而致误,另外2个是因同音或音近而致误。这些错误类型都是考生日常学习中大量出现的。

3、词语

【分析】

这道题考查了两对实词,一组虚词(关联词语)的辨析。实词、虚词一起考查,既节省了题量,又增加了考查面,也加大了考查难度。

第(1)小题,应选“应对”一词。“应付”一词的常用义项有:①采取某种方法对待某人某事。如:应付复杂的局面;②∶应酬;敷衍。如:采取应付的态度。③∶将就;凑合。如:这顶帽子今冬还能应付过去。“应对”一词的常用义项是:对答,答对。如: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现在,“应对”这个词更多的表示准备采取某种方法、策略、手段来解决面临的任务、困难等。根据该句语境,两词似可通用,但根据普遍的语感,“应付”这个词语贬义色彩明显,带有一些消极、被动的情感倾向。相较而言,用“应对”更贴切。

第(2)小题,应选“营造”一词。该句是说明客厅内大型盆景的布置所产生的艺术氛围,应该用“营造”。“营造”一词的常用义项有:①建造;如:营造住宅。②制作;做;如:营造器物。③构造,编造;如:各肆营造,枝叶徒繁。含有相异语素的近义词,应该抓住那个不同的语素来辨析,“营”字重在“营构、构造”;而“创”字重在“独创、首创”。“创造”的常用义项是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第(3)小题,应选“尽管/但”这组关联词。“尽管/但”表示转折关系(含有让步意味)。而“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含有让步意味),从该句群第二个句子(复句)前后两个分句的内在语意逻辑关系看,应该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4、熟语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这道题选用三个四字格成语,一条格言,来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试题侧重从语用入手,来检测学生的熟语使用能力。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响。

A选项,属于适用对象的误用(或说是修饰不当),“纸醉金迷”一般用于形容骄奢淫逸的生活,多用于指人的行为。而在该句中,它用作“晋商大院”的定语,修饰建筑物的富丽堂皇,是不妥帖的。

C选项,也是属于适用对象的误用。“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之时。豆蔻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初夏开淡黄色花。常用以比喻少女。如:这些豆蔻年华中的姑娘们对未来充满着梦一般的幻想。在C项语句中它作为“大学生”的定语,显然是不妥当的。

D选项,属于前后照应不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指外表像金玉,里面却是烂棉絮。比喻外表好看,里面却一团糟。如:别看他风度翩翩的,其实什么本事也没有,正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成语可用来指人的表里不一致,也可指文章等内容与形式不统一。正确使用熟语,除了准确把握熟语的意思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结合语境来使用。而判断熟语是否误用,除了语义层面作静态的观照外,还要注意从语境层面作动态的分析。因此,解题时瞻前顾后的习惯是必须养成的。就该句而言,“文字优美”与“金玉其外”可以呼应,但“败絮其中”与“言之有物”则显然不能衔接。

5、病句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结构性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但这道题很多考生会答错。

参考答案设定A选项为正确选项。其实,这个句子是主语残缺,“谁”读到这样一首颂歌,指称不明确。

B句是句式杂糅。该句的正确说法是“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的影响。”或“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决定的。”“由于”是介词,表示原因或理由。“由于”后面常跟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性非主谓句。例如:由于老师傅的耐心教导,他很快就掌握了这一门技术。(见于《现代汉语词典》)“由”作介词,常见义项有:①表示(某事)归(某人去做):队长由你担任。②表示凭借:人体是由各种细胞组织成的。③表示起点:由北京出发。“由……决定的”、“由于……的原因(影响)”是现代汉语中常见固定的介词结构,二者不可混用。

C句是照应不周。两面与一面不对应。“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是两面性的,“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是一面性的。应改为“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不是地方”。

D句是语意表达矛盾。前两个分句讲“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后一分句却说“含蓄地描写出来”,还是讲揭示了主旨,读起来拗口,应该改为“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将之包容在含蓄的描写中。”

6、衔接

   【分析】此题考查在句式的选用和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方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从理论上讲,语言的连贯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前后呼应。根据第一句的后文“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那么该句的横线处应该依次填入“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与“古”字照应),“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气息”(与“今”字照应)。这里有着时序的制约。根据第二句的横线处的上文“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紧扣“沉淀”这个词眼,那么首先与它接续的应是“压迫着人们的心灵”,然后才是“改变着人生的轨迹”。这里有着情理逻辑的制约,即“母爱”作用的轻重。

    这道题要求衔接的四个句子两两成对,结构整饬、和谐,考生只要抓住“序”这一核心,相信是容易得分的。这道题同时也间接地考查了考生对整句与散句使用能力。从考生能否恰当安排对偶句的内在顺序这一言语操作中,可以看出他的言语修辞技巧的熟练程度。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为现代文阅读。今年福建卷坚持了全国卷长期选用科技文进行考查的传统。它选的这一段文字是有关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功用的一篇短文。磁共振成像技术是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的一项奠基性成果。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把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现年74岁的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现年70岁的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认为,用一种精确的、非入侵的方法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成像,对于医学诊断、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这道科技文阅读题的选材紧扣时代科技前言发展的脉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这对引领当代高中生及时关注世界重大科技进展信息,扩大自然科学阅读面是有启示作用的。

    第7题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此题共列出对“无线电射频脉冲”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作用的四种理解,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答案应选选C。只要细读原文第一段,就可以明确无线电射频脉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2)停止射频脉冲,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所吸收的能量。

    A、B两个选项中“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第二段的一、二、三句“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的叙述,可知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 及“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等与无线电射频脉冲无关。


展开余文
D选项“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和能量变化”这样表述是错误的,根据原文第一段的说明,能量的变化与“无线电射频脉冲”的运行与停止有关。发出射电信号和释放能量的是“氢原子核”,因此该选项中的“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的说法显然是张冠李戴了。

第8题

【分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从读物中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解答这类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阐释和解析,以及最能表达作者协作遗体的关键语句等。此题围绕“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列出四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不属于原理内容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就要把筛选区间定位在原文的二、三两个自然段,A、C选项的表述可在第二自然段的第四句中找到相同说法。D选项的表述与第二自然段第四句第二个分号后的语句所述是一致的。B选项的表达与第三自然的第二句的表述完全一样。但它的陈述对象是“病理过程”而非磁共振原理,显然是错的,这是偷梁换柱以干扰考生。因此考生在阅读时一定要始终抓住说明的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各自然段中的主题词(突出本文主要内容的那些关键语词)。

    第9题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考试说明》中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要求。所谓“重要句子”,是就其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能理解这些重要的句子,那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此题提出的“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个句子,是一个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形象化语句。对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的内涵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来仔细揣摩,才能正确领会。只要注意认真研读原文第三段中画线句后面的句子,就很容易确定B选项是正确的。A选项“体内氢原子核能够导致水分的变化”的说法是错误的,原文是说“疾病的病理过程导致水分的变化”。C选项与D选项中的“前后”一词表意不严密,根据原文所述,共振波是在脉冲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时,才发射出来的;另外,磁共振图象的生成必须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编程来处理,而非“体内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象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第10题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根据原文多提供的某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是现代文阅读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种形式可以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原文隐含的意思。此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推断出来的,要求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对这些推断进行判断,选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选D。

    A项推断缺乏必然的因果关联。B项推断失实,原文只说磁共振成像对某些疾病的检测效果更优于CT,而非“一出现就替代了X射线照射、CT成像等疾病检测手段”。C项“人们生病后,只要注意饮水,调节人体的水分,就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好地诊断疾病”的说法缺乏依据。

第三大题

    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今年福建卷文言文阅读采用一大一小双篇形式来考查考生的阅读水平。遵照2004年语文科《考试说明》“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在取材上选用了较为接近作者当时口语的浅易形式的文言文,分别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水平与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在筛选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翻译文句方面的能力。命题者选择了《史记》和《国语》的部分段落作为试题材料,这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实际是相适应的。《史记》的选文,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是一个重点,《国语》的选文,高一就有《勾践灭吴》一文,考生对《史记》和《国语》的语言风格与文章特点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别称《春秋外传》,在古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国语》的写作风格以记实为主,注重客观描写,擅长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笔法缜密、生动、精练、真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样取材,较好地实现了课外与课内的沟通,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第11题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挑选了2个包含单音节实词和2个包含双音节实词的句子,同时也给出词语释义的正与误。从解题技巧考虑,最直接的是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障之处的应是正确的。

   A项中的“私”,作形容词用,常见义项是“私人的、自己的”、“偏私的”;在A句中它后面跟了宾语——广国,显然是活用作动词,解释为“偏爱”是正确的。“私”的活用现象在教材中也有典型例子,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威王纳谏》)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现象,判断某个实词的词性,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考虑,词性不同,词义也有差别。

B项“第”字作名词用,本义是“次第、次序”,作动词用,意思是“品第、评定”,作副词用,意思为“仅、只、只是、尽管、只管、暂且”, 如: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根据“第”字在句中所处位置——主语之后,动词之前,可以推断“第”字是用作副词,来修饰“往”,应该解释为“只管、尽管、暂且”。解释某个实词在句子中的意思,还要注意它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及其组合规律。实词虚化也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平时教学中要注意予以必要的归类指导。

C项“弄臣”一词是个偏正式合成词,意思是“帝王狎昵之臣”,“弄”是会意字,上为“玉”,下为“廾”(即廾,gong)。指双手玩赏玉器。本义是用手把玩;玩弄。根据原文第二段的二至三句——“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可知邓通与文帝关系的亲密,因此该项解释是正确的。解释某个实词的意思,要注意联系语段上下文的诠释来推断。

D项“用事”一词是个支配式合成词,用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象桶。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是使用,采用。《说文》中对“用”字,是这样解释的“用,可施行也”。合成词的释义,有时可以先分析(拆分成两个语素来解释)后合解(根据合成词的内在结构来分析)。“用事”的常见义项有:

①执政;当权。赵太后新用事。(《战国策•赵策》)

② [凭感情、意气等]行事;办事

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汉书•丙吉传》)

③引用典故

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沧浪诗话•诗法》)

根据原文第三段第二句“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可以推断这里的“用事”,是实施变法改革的意思,而非“凭感情做事”。教材中也有类似语例,如“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触龙说赵太后》解答高考试卷中的文言实词解释题,要善于回溯课文,联想到课文中出现过的相同用法。

第12题

【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采用给出4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式。这道题命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每组都有一个选自课本的用例,这样就使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和考生在中学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考查学生对于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项中的两个“其”字,从词性上看,均为代词,从语法意义上看,与后面的词都构成领属关系,都可以解释为“他(的)”。

B项的两个“且”字,从词性上看,均为副词,表示“将要”。中学语文课本中类似用例还有:

①火且尽。――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祸且及汝。――清•魏禧《大铁椎传》

C项的两个“所”字,从词性上看是不同的,“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中的“所”是用作结构助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这是“所”字的一种常见的用法。类似的用例,中学语文课本中有: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②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③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山峦为晴雪所洗”中的“所”与“为”字组合,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关系。

D项的两个“乃”字,从词性上看,都是副词,都解释为“竟、竟然”。

第13题

【分析】此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答好这道题,必须准确理解各个句子的意思。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

题感要求选出能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品质的句子,①②③三句都能体现这一点。“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可见他的刚正清廉,“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说明他对邓通的怠慢无礼的憎恶,表明他的耿直忠正;“(嘉)责曰:‘……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这一句表明申屠嘉态度之果决,对礼法节度的重视。第四句是讲申屠嘉对自己的意见不为孝景帝的采纳,而嫉恨晁错,第五句是讲申屠嘉与晁错之间的政治上之争权夺势,第六句是讲双方勾心斗角的结果,显然这些是涉及到的是不同政治集团代表人物因政治主张不一展开的争斗,而与个人品质“刚毅守节”与否无必然联系。 

第14题

【分析】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

此题的答案是B。

A、B、C三项是对申屠嘉的生平事迹的阶段性概括,重在叙述。D项是司马迁对申屠嘉的评价,重在议论。B项是中说“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这与原文第二段的“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的叙述明显是有出入的。

A项所述可在原文第一自然段找到,“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余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这就交代了申屠嘉出任丞相的背景。


展开余文
C项是对原文地三段内容的概括,是正确的。

D项是对原文第四段内容的概括,是作者对传住德行的评价,也是正确的。

第四大题

第四大题包括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赏析、名句名篇默写三项内容。

四、

第16题。

【分析】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文言文翻译应对关键词语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

今年福建省文言翻译采用的是文段选句翻译。所给的语段出自《国语》卷之十五《晋语》第九章。叙事性强,句式灵活,对话较多,考生翻译时必须充分把握整体语境。

    第(1)小题

    范氏富,盍已乎?

    翻译此句要注意三点:①疑问副词“盍”及固定结构“盍……乎”。“盍”是“何不”的合音。“盍……乎”应该翻译为“为什么不…… 呢?”②实词“已”的意思,“已”是象形字,本义是停止。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有: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在这一句中可以译做“停止”或“结束”、“了结”。③谓语动词“已”后省略宾语现象。根据文段语境及文后注解中对“系援”的解释,“已”字后应补出省略的宾语“婚事”、“亲事”。

第(2)小题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实词“执”与“纺”的意思。“执”是会意字,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是拘捕、捉拿。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有:被执至南门(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在该句中可以译做“抓”。“纺”字的意思在文后注解中已给出。②谓语动词后宾语省略现象。“执”与“纺”之后要补出“之”,即“董祀”。

第(3)小题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任务对话中主语与宾语省略现象。谓语动词“欲”之前要补出主语“子(你)”,之后要补出宾语“之(东西)”。②宾语前置现象。“又何请焉”即“又请何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将宾语移到动词后面。

    今年福建卷的文言文翻译试题入手容易通顺难,考生不可断章取义,割裂理解,它要求考生感知整段文字,注意联系语境和利用注解。

    第17题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采用主观性命题的做法更能真实地检测出学生的鉴赏能力。

试题选用了朱淑真的五绝《秋夜》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是诗眼与意境。题目要求考生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感悟全诗的基础上,分析诗歌营造意境的技巧。这样设题,可以由点带面,更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这首绝句言浅情深,辞淡味浓。一、二两句紧扣题目,写深夜无眠。起句交代无眠的客观原因——秋气萧瑟凄清,锦衾单薄,佳人夜永难寝。次句剪辑了一个典型的动作场景——频剪烛花,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一种喜事的预兆,有杜甫诗句为证:“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然而她却无法消解这幽情苦绪。一个“频”字尽显诗人内心波澜。“欲三更”呼应前句的“久”,本是酣然入梦的时刻,而她却要独剪红烛,这就凸现了诗人难捱的寂寞、孤独与愁苦。

三、四句由叙事宕开一笔而写景,如何排遣这无边的孤独?还是睡觉吧,这“恹恹欲睡”与先前的辗转无眠构成一个反跌,形成一个曲折。低眉恰见,床上铺满斑驳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叶影,但那床还是一片冰凉,有谁送来温暖和慰藉呢?一个“凉”字,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仅再次渲染天气之凉,更是烘托了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结句以“景”收束,意境清高,情味悠远。这一句由室内转而户外,昂首望月,梧桐缺处,一轮皓月,四野空明,诗人的内心似乎暂时获得了超脱,然而望月怀人,心潮又起,她如何能安然入睡呢?一个“缺”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的失落、遗憾的心情。三、四句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这次第,人何以堪!

第17题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层级为A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典文献极其丰富,其中不少名句名篇堪称中华文明的结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次试题出了三段:(1)是选自李白《将进酒》中的两句,要求考生紧接着写出后两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是选自杜牧《阿房宫赋》的有关本文中心思想的一段,要求考生写出中间空出的两句:“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是《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两句,要求考生写出其前面空出的两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道题具有较好的导向性,它意在引导青少年关注并阅读我国古代的传世经典著作。

今年福建省的名句名篇默写题的选材与蛇题都强调了思想性与习见性,兼顾了课本与课外,相对比较容易。

                                 第五大题

   第五大题为文学作品阅读。阅读材料选取了朱湘的散文《书》。朱湘(1904-1933),字子沅,安徽太湖人。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在校期间,与闻一多、梁实秋等组织清华文学社,1922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安徽大学教授。因生活穷愁潦倒,加上家庭不和,于1933年投长江自尽。作品有《夏天》《草莽集》《石门集》等诗集。朱湘为现代著名诗人,鲁迅曾赞誉他为"中国的济慈"。写诗之余也写散文,遗文由他的友人搜集编成《中书集》。试卷对原文做了一些改动,主要是删去了原文的第四自然段: 

印书的字体有许多种:宋体挺秀有如柳字,麻沙体夭矫有如欧字,书法体娟秀有如褚字,楷体端方有如颜字。楷体是最常见的了。这里面又分出许多不同的种类:一种是通行的正方体;还有一种是窄长的楷体,棱角最显;一种是扁短的楷体,浑厚颇有古风。还有写的书:或全体楷体,或半楷体,它们不单看来有一种密切的感觉,并且有时有古代的写本,很足以考证今本的印误,以及文字的假借。

还有第七自然段做了多处语句的改动,原文是:

天下事真是不如意的多。不讲别的,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那琉璃一般脆弱的美人,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樵采,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得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上文中画横线句子删掉了,划波浪线句子做了改换。)

第18题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属于C级。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利用语句所在段的上下文语境以及全文的中心来阐释。

这篇散文谈到自己对书的独特体验,思路清晰,由书的外形讲到书的内涵,由书主人的命运讲到作书人的命运,由书及人,由读书而至读人生,是本文思路的轨迹。

“这书是一个避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是作者的一种充满诗意的想象。根据下文“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这一句,我们知道这书历经岁月沧桑与坎坷磨难,它的存留的历史本身是耐人寻味的。它的内涵已不仅仅包括书里的内容,更承载了书以外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

第19题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层级为C级。

从试卷选文看,作者在第四、五、六三段写到了三类人的命运:(1)书的主人的命运(第四段段中);(2)作书人的命运(第五段段首);(3)兀傲的文士或含意未申的人的命运(第六段段首)。归纳文段内容要点,要善于抓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有显性(直接在文段中能找得到)和隐性(分散或隐藏于全段,需要读者自行归纳提炼)两类,就显性中心句在段中的位置而言,常见的有段首、段中或段尾;在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些中心句,文段或篇章的内容要点也就提取出来了。

第20题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层级为C级。

这篇散文题目为《书》,全文是以书为线索,展开叙述、描写和抒情、议论。全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第一、二段是鉴赏书的外观,思索书的历史。第三段是欣赏文字的美丽、文字的历史、文字的文化内涵。第四段则由旧书去追溯藏书人的命运,又由藏书人命运结局的难以揣测进而反思自我未来命运的不可期待。第五段再递进一笔,想像作书人的多舛命运;第六段则推而广之,由书的厄运而及文士,即读书人的命运的凄凉,透露出作者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人的生存际遇的深刻思考。第五段陡然一转,从郁闷伤感中突围出来,抒发了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多读社会人生这部大书的感慨。

第21题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层级为E级。

这道题包含两个小问题,第一问采用比较阅读的思路来设问,要求考生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从散文的选材与构思的着眼点这一角度来分析,一般写读读书的文章大都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体会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人的人生命运这一视角来观照书的历史际遇,赋予书人情人性,由表及里,重在叙述“书”的人生轨迹,厚实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样取材的角度新颖,立意深刻。

第二问要求学生分析这篇散文的语言表达技巧。这篇散文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人们玩味:(1)丰富飘逸,摇曳多姿的联想与想象使文章内容充实而曲折有致。(2)诗意的浪漫的形象化描写使文章意象鲜明,意境深远。尤其是第三段中对汉字形体之美的描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对“飙”与“婚”这两个字的形象化的解说,形、声、色俱佳,简直就是逼真的电影画面,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3)化用“囊萤映雪”等典故,使文章增添了浓重的文化底蕴。(4)排比、比喻、拟人、设问辞格的使用,使文章语句整散错落,形象饱满,引人深思。尤其是第四段对旧书主人的玄想,作者用一种娓娓而谈的语调在向我们倾诉一段不凡的历史,在纡徐的笔触中令我们分明感到作者的茫然与惆怅!

                                  第六大题

第六大题是考查语言运用方面的题目,共有3道小题,能力层级都属于D级。

第22题

【分析】此题是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标点符号是今年《考试说明》中明确说明要列入考查范围的一个知识点。从全国卷来看,自1987年以自1997年(1998年至2003年,停考),本烤电的命题形式有两种,一是单项选择题,一是综合语用题中的改错题。今年福建卷在这一考点的试题设计上是较有创意的。它把标点运用与语意的歧解结合在一起,要求来生分析标点不同句子意思表达的差异,侧重检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道题的选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题语料源自人大二次会议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一项法律条文中一个逗号的删改这个现实事件所做的改造。(可参看《将写入国史:宪法修正案里一个逗号的删改》,原载于《中国青年报》,新华网2004年3月15日6点19分转发。)

下面试引录这篇新闻稿中的几段给大家参考:

宪法修正案草案中的相关表述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在审议时,点在“并给予补偿”前面的一个逗号引起了有些代表的疑虑。有代表提出,以上两处规定中的“依照法律规定”,是只规范征收、征用行为,还是也规范补偿行为,应予明确。由于对此有不同理解,有些代表建议将“补偿”明确为“公正补偿”、“合理补偿”、“充分补偿”、“相应补偿”,等等。

大会主席团经研究认为,宪法修正案草案上述两处规定的本意是:“依照法律规定”既规范征收、征用行为,包括征收、征用的主体和程序,也规范补偿行为,包括补偿的项目和标准。为了避免理解上的歧义,建议在最终的定稿中将上述两处规定中“并给予补偿”前面的逗号删去,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不是一个单纯语法上的问题,而是强调要清晰地表达立法原意。一个逗号之差,直接关系到公民、集体财产能否得到有力保护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指出。 

徐显明说,宪法修正案里这两条的立法本意,是宣布国家对合法私有财产加以保护的态度和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就需要建立包括补偿在内的相应法律制度。只有依靠法律建立起来的制度,才能使规则得到遵守、公民权利得到保障。 

  “这个逗号删得非常好。”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应松年同样给予高度赞赏。他说:“删除逗号,等于廓清了立法本意,强调对于补偿不仅要依法保障,而且怎么补、补多少,还要依法进行规范,增强了依法补偿的法律力度。” 

   为了更适合于考生作答,命题者对它进行了加工、改造,淡化了时事新闻的背景,设计了一个更加具体化的生活场景。这道题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理念。对今后的标点符号的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逗号是现代汉语里最具灵活性的标点符号,使用中存在语义误解的可能性。逗号具有分割句子的功能。它既能表示分句之间的停顿,也可能表示分句内部的停顿。①句中在“并”字前加了逗号,“给予补偿”就有了不同理解:既可以理解为“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补偿”,也可以理解为“不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补偿。换句话说,“实行”这个词管到哪里,不清楚。②句中去掉“并”字前的逗号,明确了“给予补偿”是“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的。删去逗号,也就排除了歧义的可能性。法律语言不允许有二义性。法律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通过生活化的改造,也可以进入中学生的阅读和研究的视野,这比单纯的选择题要好得多。

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学的语法教学和逻辑教学所占比重太少了,而且教学方法也比较单调,照搬高校教材语法系统,纯知识讲解,轻实例分析,教者费劲,学者厌烦。相当多的学生语言表达不通顺,标点符号不能正确使用。象这种“言语操作案例”式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充满语文生命力的现实、可行的办法,它值得我们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去认真研究。

第23题

【分析】次题考查的重点是修辞。

这道题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特点的,继承了中国传统语文学习与考试的优点。这钟题型也是2004年高考考前复习与模拟测试中经常出现的,并且很多人都对此题型作了预测。果然不出所料,今年有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对联试题。

对对子,是中国古代传统语文学习的一门必修的启蒙课。对联(对子)是我国独有的文学体裁之一,它跟骈文、律诗一样,只能生存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占绝大优势的汉语土壤中。相传它起源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的新春门联“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中历宋、元数百年,至明、清而大盛、清人梁章巨在《楹联丛话•自序》中写道“我朝圣学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庙宇之间,各有御联悬挂。恭值翠华临莅,辄荷宸题,宠赐臣工,屡承吉语,天章稠迭,不啻云烂星陈,海内翕然向风,亦莫不缉颂剬诗,和声鸣盛。楹联之制,殆无有美富于此时者。”然自五四以降,白话文迭兴,对子一艺遂日渐式微。

1932年,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叔雅)邀陈寅恪先生代拟入学试题。陈先生拟了一道对子之题:“孙行者”。考卷一出,舆论大哗,咸以为对子一类乃老式文人玩艺,绝不应在倡导白话文的时候作为清华等新式学堂选拔学生之考题。面对指责、非议,他在天津《大公报》发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公开答辩。 其中有这么一段:

寅恪连岁校阅清华大学入学国文试卷,感触至多。据积年经验所得,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之时有所依据,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阅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别痛苦,而时间精力俱可节省……此方法即为对对子。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兹略分四条,说明于下:

(甲)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乙)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丙)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语藏之贫富。(丁)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故可藉之记拔高材之士也。

对联尤重对仗,若上下联无对仗者,并不能视作对联。所谓“对仗”,原指仪仗之相对,后借指语词之相对。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上下两联语句字数相等、词性相类,结构相同,平仄相协,音节相称。

    福建卷这道对联试题既是检测学生的语言素养,同时也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素养,文道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是全卷中一道有吸引力的语言应用题。为了降低难度,试题在括号中说明可允许平仄不论。

上联是个判断句式。要注意分析清楚各句子成分的词性与内在的结构,尤其合成词的要注意其内在的组合特点。主语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爱国诚信”,这离的“爱国”是个支配式合成词,“诚信”是个并列式合成词。谓动词是“乃”。宾语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做人根本”,“做人”是个支配式合成词,“根本”是个并列式合成词。

要对出下联,就必须按着上述这个结构来组织语言。参考答案所给的“求学谦虚是治学前提”这个下联是对得比较工稳的。

第24题

【分析】次题考查的重点是语言的得体,兼考简明和连贯。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语用题。

这道题给出的语用场景是“神州五号”首次载人航天发射成功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与第22题一样,在选材上,凸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要求学生假设分别以学生和教师的身份及接受记者对此事的采访,谈自己的感想。这道题与23题一样也是将语文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融合到一处来考查,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其导向较好:语文学习不仅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用好教材、学好课本,而且要认认真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我以为这道题是对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口语交际这项教学内容在高考试卷中如何体现的一次试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二册)“写作、口语交际”第二单元就编排了“采访”教学与训练专题,列出了两个学习重点:1、进一步了解采访的特点;2、练习采访和答问。可以说这道题是既回归了课本,又联系了生活。

课本在“采访”这一单元中指出“我们既要学会采访,又要准备接受采访,这是两种相辅相成的能力”。回答采访首先要认清采访的目的,把握采访的侧重点;其次要注意答语要言之有物,扣紧中心;言而有序,简洁精练,灵活生动,中肯谦和。在语言选择上,“我们应该谨慎选择能够显示自己文化修养、道德水准、表达能力的语言”(教材中语)。这道题尽管是以书面形式来呈现,它同样有可以检测出学生的答问的能力。

这道题答问的重点是谈对“神舟五号”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的感想,重在自己的主观感受,受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制约,受访者的答语选择必然要趋向与公共话语空间的主流方向,那就是民族的自豪感、航天精神的价值等等。考生在回答时要注意角色的变换,以“中学教师”的身份答问,这一道题设计是比较巧妙的,但是考生的作答可能会有言不由衷的倾向,从言语的真实性角度讲,这道题似乎是在诱导学生如何伪饰,那就不是一种真善美的行为了。我想高考语文要求真,为他人作嫁衣的方法并不可取。

第25题

【分析】此题考查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道题在今年众多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中是有极大吸引“眼球注意力”,具有很大看点的一道试题。不妨将它视作体现闽派语文教学观的一个标志性作品吧。虽然是话题作文,但它在话题的选择与材料的设定上,命题者是动了相当的脑筋的。

这道作文试题与近几年来的全国卷的话题作文是判然有别的。如果说北京卷的话题作文和今年其余几个新增的自主命题的省市的作文试题基本上是与全国卷的话题风格亦步亦趋的话,那么今年首次拥有自主命题权的福建省在作文试题上是迈出了惊人的一步,这的确可以看作是福建省高考语文命题的一次有影响的改革。

我以为这道试题的特点主要有:

一、话题的语言形式别出心裁。它既不是1999年的一个假设性分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也不是2000年的一个肯定性判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也不同于2001年的一个抽象概念(诚信),也有别于2002年的一个片整洁够的名词短语(心灵的选择)或2003年的一个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它是一个含有待定项目的数量短语——“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别以为这仅仅是形式的变革,其实质是一种命题思路的变化,这几年来,高考全国卷的话题作文尽管在逐年进步着,但它明显地已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不由自主的主题先行或主题预设,其结果是话题沦为了伪话题,全国卷的命题者强调话题作文要增强话题的限制性,以防止套题和宿构,但这中用心却使得2003年的那套题让不少考生为难了。正如浙江省阅卷点的负责人所指出的考生在审视“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话题,至少要过三道关一样,题目如果认为设置的关卡过多,考生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恐怕就有左右支绌之感。而福建省的这道话题作文象一个真话题,它尽量地规避了主题预设或主题先行,甚至连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有关审题、立意和取材的提示语都大胆地废弃了,“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福建卷今年的这道话题作文试题显得格外简洁明了,不枝不蔓。给出的五个人物和五个文学形象,古今中外都涉及了,留给考生较大的选择空间。

二、话题的立意空间宽泛自由。“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人物或文学形象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方式、不同立场的解读、认知、体验、感悟、审视、评判,因此这道话题作文的的立意必然是五花八门的,其答案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说全国卷的“诚信”、“心灵的选择”更多地指向于自我心灵状态的审问的话,那么福建卷的这道题是引导考生将眼光转向自我外部的丰富多样的人的心灵世界。它强调对人的审视,不管是现实的、历史的,还是艺术的、虚构的,指向人的心灵世界,在读“人”中可以间接地关照写作者的那一个生动的隐秘的自我。以此来窥视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是比较狡猾的或者说比较智慧的。因此我说这道题在某个层面上是遥承了魏晋时代的名士清议、臧否、品藻人物(言行志趣节操性格等等)的遗风。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离开了人,历史必然是脆弱的;“文学是人学”,离开了人,文学大厦就虚空了;文学形象诞生与现实世界的人的生活。因此,与人物(文学形象)对话,就是一种具有非常大的自由空间的对话。

三、话题的定位具有前瞻性。生活、观察与读书、作文本是四位一体的。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桎梏,我们的不少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单调,观察世界观察生活的本领也逐渐退化,读书,尤其是有品位的赌注也在考试升学的挤压下缩水了。读书的匮乏,使得学生的作文越来越童稚化,语言表达越来越粗鄙化。今年福建卷的这道作文试题就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读书积累,否则写作必然要进入无米下锅的尴尬状态。这道题意图是明显的——要重视阅读(包含课内和课外的,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厚积才能薄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用了不少篇幅来说明、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还提出了课外读物和专题阅读选修的建议,这一切的用意无疑是明显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第一页)。没有足够的有品位的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阅读积淀为基础,今年福建省的作文题是不容易敷衍成文的。它不仅仅是对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挑战,也是对广大中学教师的阅读质量提出挑战。语文学习离开了阅读是不可想象的。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泉源,但并不是唯一的来源;阅读也是重要的不可偏废的一种了解生活的渠道。相比于前者而言,我们的中学生的生活圈子还是相对比较窄小的,而博览群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个不足。

还有一点是,这道题有意地引导当代青少年重新认识经典、拥抱名著、回归传统,试图矫正当代青少年过分的盲目的追逐轻薄的流行文化的媚俗现象,去认识曾经影响过历史的英雄,去关注文学艺术中的那些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典型形象,去亲近那些在当代具有震撼力的英雄人物,去体验崇高,去辨识真善美与假丑恶。总之,引导学生去认知丰富的人心、人情、人格、人性、人品,从而受到鉴戒、启悟,甚至认同和崇拜,这也可以更好地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

 作者邮箱: lcx32@msn.com
标签:教学论文 2004年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美学意蕴(网友来稿)
下一篇:2004年高考重庆满分作文选(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