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054  2018-02-15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幸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豁然(huò)     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诣(yì)

      2.积累文言文知识。

      (1)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为业:靠……谋生。    缘:沿,沿着。

      夹岸: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全。              问讯:询问消息。

      先世:前辈,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标记。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2)古今词义。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缘溪行(古义:沿。今义:缘故,缘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请。今义:延长,延伸。)

      后遂无问津者(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

      (3)一词多义。

      3.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

      4.写作背景。

      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本文是《桃花源诗》的序言,可独立成篇。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认真听清,仔细记。


展开全文阅读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指名读,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花源意境。

      5.感知课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以什么顺序展开?

      【交流点拨】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访问——离开(或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读课文 深入探究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第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交流点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的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交流点拨】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5.你能用一句诗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交流点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交流点拨】“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7.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交流点拨】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8.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步骤四 鉴赏写作 体味主旨

      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交流点拨】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交流点拨】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3.本文详写的是哪些内容,略写的是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再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4.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交流点拨】情节曲折、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朔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2.拓展延伸

      归纳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怡然自得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 与世隔绝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环境良好、生活安定)。

      所闻: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离开、再寻桃花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似有而无、理想社会)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陆游《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下一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