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32  2018-03-1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劝学》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展开全文阅读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辑              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 ②镂③一④焉 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展开余文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选出划线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蚓无爪牙之利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2)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选三名学生回答。

      明确:(1)B(A.寄托:托身、寄居,今义多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D.卑鄙: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2)B(4句都是变式句,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2.选五个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劝学》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劝学》文言知识点归纳总结及检测
下一篇:《过零丁洋》教学课例及反思(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