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357 2018-03-11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考纲要求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⑷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⑴ 筛选文中的信息;⑵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⑴ 鉴赏文学作 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疏通文章大意。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 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 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4.合作探究,涵泳体味,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
【重、难点】
1. 掌握文言重点语句,准确翻译全文。
2. 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任务一】利用5分钟时间,勾画你未掌握的知识。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他 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在通晓儒家学说之后,曾游说各国,(便去)游说侍奉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听信他的主张,(他的言论)反而被认为是迂曲玄远而不切实际 。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正当各 诸侯国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孟子首先是一个傲岸不屈的“大丈夫” ,其次才是一个口若悬河的雄辩家。他特立独行,傲气十足,敢爱敢恨,有股“浩然之气”,而底子是“大丈夫”精神。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正是这样的道德信念、人格自负,使他目空一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使他知言察情,巧施辩术,气盛辞壮,取得很好的论辩效果。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2.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谷不可胜( )食也 数罟( )不入洿( )池 养 生丧( )死无憾 鸡豚( ) 狗彘( )之畜( ) 庠序( ) 孝悌( )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任务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1—4段,朗读过程中,借助字典与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画出难点,找出其中的文言五项,并标记到书上。
我的疑惑:
【探究案】
小组组员先单独思考,再各抒己 见,进行交流,组长归纳整理答案,按要求准备展示。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2.孟子是怎样解达梁惠王的疑惑的?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3.重要句子翻译。(关注得分点)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请以战喻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第二课时
【预习案】
【自主学习】朗读课文5—7段,朗读过程中,结合注释译课文,画出难点,找出其中的文言五项,并标记到书上。
【探究案】
小组组员先单独思考,再各抒己见,进行交流,组长归纳整理答案,按要求准备展示。
展开全文阅读
1. 孟子认为“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3.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
4.重要句子翻译。(关注得分点)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第三课时
【训练案】
针对学习目标二的强化训练
使用说明:
1.用25分钟时间,个人完成训练案;
2.用10分钟时间,小组内部交流答案,组长归纳整理疑难点;
3.用5分钟时间,小组之间互相答疑,教师点拨、纠正。
4.用5分钟时间,自我反思、整理。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 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课外提升:阅读下文完成6—9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 ①方七十里,有②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③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④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 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⑤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⑥宜乎?”
6.解释文中加红色的词。
①方 ②诸
③犹 ④之
⑤如 ⑥宜
7.(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
(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8.孟子 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寡人之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下一篇:
《寡人之于国也》探究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