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653  
标签:教学论文
遭遇尴尬……(网友来稿)
上海市曹杨中学  高宏宇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语(波兰)                   

    也许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这种尴尬,当你在被问住的时候。

    事先几个老师是讨论过的,都同意人教版教材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的分析,就是说,这是一篇驳论,先驳论证,再驳论点,有破有立。自以为有充分的准备,课堂上也就振振有词了。

    大约还有一刻钟下课,我想把课文后的练习解决掉,这时,樊正华举手了。

    “老师”他站起来,有点怯“可以提个问题吗?”

    他是从甘肃来的,性格有点内向。

    “嗯?什么?”

    “老师,我还没有搞清楚,你说这篇文章是驳论,那么它应该驳倒的观点是什么呢?”

    我好像很胸有成竹:“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四、五个人举起了手。

    “张莉,你说”

    “我觉得就是文章的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她站起来不遐思索地说。

    “可我怎么读都觉得这个观点并没有被驳倒啊?”樊正华的语调很平稳。

    教室里霎时静了下来。

    “噢?说说理由看”,我放下了手里的教案。

    “因为……”他略微停顿了一下,低头紧盯着课本“如果是驳倒了,那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但文章里明明说‘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这说明鲁迅还是承认有一部分人确实失掉了自信力了……”

    教室里开始有了窃窃的议论。

    “完了吗?”我问道,心里却有些茫然。

    “还有,你说的先驳论证,可是,证明‘失掉自信力’这一论点的论据都是事实,这在文章开头说得很清楚,用事实来证明论点,这样的论证有错吗?因为事实是不能驳倒的呀?”

    我被打蒙了,我无法反驳。幸好马上要下课了,我觉得我走出教室的样子一定很狼狈。

    樊正华是对的,正是他的“问题”促动了我的语文研究和教法改革。

    从那以后,“制造问题”成为一种方法。每讲一篇文选,我都要收集各种不同的分析,供课间比较,并用“如果……那么”的假设句,来检验某种分析,也就是说,如果这种分析成立,那么会带来什么问题,问题提得越多,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这种方法迫使学生思考,使得思维在矛盾的冲突中得以掘进,使得学生逐步地逼近作品的原本思路。以后近两个学年的文选教学中,不仅提高了班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我也发现了什么叫做“发现”学习。

    学习是一个必须经过头脑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能够提出问题,并能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以此来启动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是因为冲突能导致“思辨”。遭遇了樊正华“事件”的尴尬,却让我得到了一个启发:“发现”往往是从“发难”开始的。

 作者邮箱: ghy203@sohu.com
标签:教学论文 遭遇尴尬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红楼一梦(网友来稿)
下一篇:古典诗词数词审美三析(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