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497 2018-03-22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三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三导学案设计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之断句需抓五类语言标志
学案3 断句需抓五类语言标志
【学案略语】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2016年高考的考查方式只有一种,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如2016年的全国卷Ⅰ、Ⅱ、Ⅲ,山东卷和天津卷)。本学案主要针对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断句的技巧,了解断句的方法、依据。
1.(2016•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 53700005)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解析:断句要充分把握前后语境,找到叙述角度和叙述主体,然后根据上下文意理清人物行为和事理,再根据句子结构、特殊词语和句式断开。此句是陈登云弹劾郑承宪说的话,陈述主体自然是“承宪”,“重惩”的对象是“科场冒籍”,据此排除A、D两项,“用以”二字表明前后构成目的关系,应断开,排除B项。
答案:C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授职鄢陵知县,被征召入朝授任御史。出朝巡察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排除祸害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给首功的赏赐。后改派巡视山西。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决议不能尽快做出,是因为贵妃家人暗地阻挠这件事。万历十六年六月因灾害上疏直言,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怀有祸心,包藏奸 计,窥视觊觎太子之位。而且广泛交结隐士、术士、僧道之流。以前陛下重惩科场假冒籍贯的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此事是由自己揭发的,以此来恐吓功臣权贵、迷惑朝廷大臣。不只惠安遭遇他们嚣张的气焰,就是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地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自然是崇尚德行所形成,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预阻挠立储盛典,蕴蓄隐藏奸邪阴谋,以后有什么不会做呢?”奏疏呈上以后,贵妃、郑承宪都很愤怒,同仁也替陈登云害怕,皇上最终把奏疏留在宫 中没有下达。……
2.(2015•湖北卷)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王慎中为文,初_亦_高_谈_秦_汉_谓_东_京_以_下_无_可_取_已_而_悟_欧_曾_作_文_之_法_乃_尽_焚_旧_作_一_意_师_仿_尤_得_力_于_曾_巩_唐_顺_之_初_不_服_其_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解析:本题首先要判断这段文字的特点。从本段文字看,主要谈王慎中为文的特点。从文句看,有“初”“已而”“久”等时间线索;从关键词看,有“谓”“乃”“尤”等表判断的词,这些都可作为断句的依据。
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参考译文:
王慎中为文,最先主张效法秦和西汉,认为东汉以后无可取。后来懂得了欧阳修、曾巩的做文之法,于是把他以前的作品全部烧毁,一心一意郊法欧、曾,尤其是曾巩。唐顺之开始不服,久而久之也同意慎中的意见。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
(节选自程启充《游千山记》)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展开全文阅读
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解析:断句需关注语句层次,了解文意,然后先易后难,先凭语感将能断开的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再结合所学语言知识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答案:B
参考译文:
第二天清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的边界,山海浩瀚无边。多次休息后,到达仙人台,到处是陡峭险峻的石壁山崖,(在山崖)北边的角落用木梯登顶眺望,两腿战栗。强壮的人都要匍匐着爬上去,看到石头做的棋盘,(相传)九仙在这里围观、下棋。从仙人台往中会寺方向出发,绕过溪涧,穿过乱石,荆棘塞满去路,不能容下拐杖,路仅容得下双脚。一人(在前面)用布绑住前胸,让人从后面拉着,攀附着藤枝,侧着身子,在路上缓慢前行,非常危险。刘子先走,徐子和我相距几步,摘下山花赠诗给我,我也按照音律应和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的题目。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解析:解答本题运用排除法。由“以……故”可排除A、B两项;由最后一句“吾意决矣”推知第二句也应为“吾意决矣”,由此得到答案。语句可标点为:“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答案:D
参考译文:
船起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高先生叹息着说:“你们可以给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祷告,把不得不这样的意思告诉他。”众人把灵柩抬上船头,替高先生 陈设祭品。高先生穿衣戴帽走出来,登上灵柩,坐在上面,对众人说:“快把灵柩丢到海里。”众人都很吃惊,请高先生下来,高先生曰:“我不下去了,将我跟灵柩一起投进海里吧。”众人大惊,争着上前拉高先生下来,高先生大声呵斥:“你们怎么敢这样!我打定主意了。我因为一副灵柩的缘故,连累你们众人,不把灵柩投进海里对不起活着的人,不过我不与灵柩一起投到海里,又用什么去面对死者?我打定主意了。”正在相持不下的时候,海上的风浪也平息了,高先生笑着 说:“船航行平稳如常,你们怎么这样啰嗦?”于是依然把灵柩抬下船舱。而大海从此风平浪静,船安全抵达粤东。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的题目。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解析:做此题时首先可以根据语气词“也”排除A项与D项,再结合语意与语境选出答案。
答案:B
参考译文:
我听完这些,开玩笑说:“你真是乡村里的人啊,这么真切地了解乡村的情况,我学识不够丰富,就用您的话为这图作记,来偿还我欠了很久的文债,可以吗?”他笑着说:“这就是(佛祖)所说的,借一株草,化作一丈六尺的金身,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当时天冷,我口授跟随我一起出游的人,他们用嘴呵着笔将这些写了下来。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的题目。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解析:对照四个选项,关键是“时”和“咏”,“时”如和前面连接,就解释为“……的时候”,与后面相连,就理解为“当时”或“这时”,根据上下文显然应该与后者相连顺畅;“咏”应指张咏,根据上下文,百姓并不是被张咏胁迫,所以“咏”应该属于后一句的主语。
答案:A
展开余文
参考译文:
(张咏)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叛乱,王继恩、上官正统领兵马讨伐,却让军队停滞不进。张咏用言语激励上官正,劝勉他亲自前进,并且隆重地设宴为他饯行。上官正因此决定出兵深入,大多克敌制胜。当时叛军侵犯劫 掠的时候,老百姓多数被胁迫跟随(参加叛军),张咏发一道文书把朝廷的恩德和信义告诉百姓,让他们各自回去种田。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的题目。
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解析:“若……非……”是假设复句,因此,各分句 之间宜停顿;“坏公法”与“损百姓”都是做“非止”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中心”陈说对象转换,也要断开。
答案:B
参考译文:
古人说:“如果明智贤良的人钱财多了会影响他奋发向上的志向;如果愚笨的人有很多的钱财,那只会增加他们去犯错的机会。”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难道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吗?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的题目。
是年十一月,宗室承立参知政事,大臣言其不法,诏云翼鞫之,狱具,廷奏曰:“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其功如此,而承立之罪如彼,愿陛下明其功罪以诛赏之,则天下知所劝惩矣。自余小失 ,何足追咎。”承立由是免官,合达遂掌机务。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B.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C.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D.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解析:由“冲屡立战绩”在文中讲不通,可排除A项;“坐”为动词,宾语为“细事”,判断D项不正确;由“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可知承立虽然统领精锐的军队,但是远远观望不敢进兵,判断C项错误,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一月,宗室承立担任参知政事,大臣们都说他不遵法令,皇上下诏让云翼审查他,罪案已定,云翼在朝廷上奏报说:“承立现在所犯的罪名都是小事,不足以治罪。然而过去敌人大军入侵平凉以西,几个州都被攻破了,承立统领精锐的军队,却远远观望不敢进兵。守鄜延的完颜合达以一座孤城扼守军事要道,多次立下战功。合达的功绩是这样大,而承立的罪过又是那样深重,希望陛下辨明他们的功罪,分别赏赐责罚他们,那么天下的人就知道朝廷鼓励的和惩罚的是什么了。至于其他的小过失,有什么值得去追究的呢。”承立因此被免官,合达于是掌管了军机政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燕将录
〔唐〕杜 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①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黄门②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 (1)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2)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3)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4)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 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5)“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 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7.给文中(1)处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
B.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
C.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
D.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
解析:根据句式的对称性以及句式本身的特点进行断句。
答案:D
8.给文中(2)处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解析:根据句意以及句式特点进行断句。
答案:B
9.给文中(3)处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
B.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
C.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
D.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
解析:首先根据上下文弄懂文段大意,再结合句式特点进行断句。
答案:A
10.给文中(4)处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文
A.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B.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C.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D.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解析:这是两句对话,根据句意以及具有标志性的词语“曰”,就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C
11.给文中(5)处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
B.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
C.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
D.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
解析: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注意文中虚词“耳”“于”“之”在停顿中的作用。
答案:D
参考译文:
谭忠是绛地(今山西绛县)人。他为人豪迈雄健,爱好谈兵,燕镇节度使刘济给他两千兵马,让他驻守白狼口。唐宪宗元和五年,宦官率领朝廷禁卫部队讨伐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对下属们)说:“赵镇的人如果成为俘虏,(我们)魏镇的人也会成为俘虏,打算(考虑)怎么应对这件事呢?”他的属下说:“给我五千铁骑来解除您的忧虑。”田季安大声说:“(真是)勇猛啊!一定出兵。”
谭忠当时代表节度使刘济出使魏镇,得知了田季安(中途截击朝廷军队)的企图,便前去对田季安说:“你部下的主意,这是要引来天下的军队(攻打魏镇)啊。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往朝廷军队的谋划一次也未失过手,这是宰相的谋略。现在,朝廷的军队越过魏镇去讨伐赵镇,不任用老臣宿将带兵,反而把兵权专门交给宦官,不征调全国的军队,而主要派出朝廷直属的禁卫部队,您知道这是谁的主意吗?这是皇上自己做出的决定,想要在臣属面前夸耀(自己英明),(让)臣属佩服(自己)。现在如果朝廷禁军还没有攻打赵镇,却先在魏镇境内被消灭了,这(就表明)皇上的谋略反而不及臣属,能不被天下人羞辱吗!(皇上)既感到羞耻又感到恼怒,就会任用勇猛善战的将领,训练精锐的部队,全力起兵渡过黄河。朝廷汲取以往失败的教训,一定不会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比较赵镇和魏镇罪责的大小,一定不会先打赵镇然后攻魏镇。这就叫既不上也不下,正好对着魏镇而来。”田季安说:“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谭忠说:“当朝廷军队进入魏镇境内时,您要好好犒劳他们。此时,您要将魏镇全部兵马调往边境,号称攻打赵镇,可以暗中给赵镇送信说:‘魏镇如果攻打赵镇,那么河北的仗义之人会说魏镇出卖朋友;魏镇如果援助赵镇,河南的忠君之臣会说魏镇反叛朝廷。出卖朋友和反叛朝廷的名声,魏镇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对赵镇来说,仅为一点点损失;对魏镇来说,能获得世间少有的利益,您难道能够对赵镇(的安危)毫不在意吗?’”田季安于是采 用了谭忠的计谋,与赵镇暗中商议,得到了赵镇的堂阳城。
谭忠回到燕镇后,打算鼓动刘济攻打赵镇,正逢刘济集合各位将领说:“皇上知道我怨恨赵镇,如果命令我讨伐赵镇,赵镇也必然全力防备我。出兵讨伐与不出兵讨伐,哪种做法更有利呢?”谭忠赶忙回答说:“皇上最终是不会让我们去攻打赵镇的,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于是(刘济)派人到赵镇侦察,赵镇果然不防备燕镇。过了一天,皇上的诏书果然送来了,说:“燕镇南面是赵镇,北面有胡人。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赵镇。”刘济就说:“事情确实像你判断的那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谭忠说:“潞镇节度使卢从史表面上与燕镇 亲近,内心实际是忌恨燕镇的;表面上与赵镇断绝往来,内心实际是帮助赵镇的。(我们)在这里替赵镇考虑:燕镇把赵镇作为屏障,虽然怨恨赵镇,但肯定不会伤害赵 镇,赵镇没有必要防备燕镇,(这样)一来显示赵镇不敢抗拒燕镇,二来可使燕镇受到皇上怀疑。赵镇人既然不防备燕镇 ,潞镇人便会跑去报告皇上说:‘燕镇非常怨恨赵镇,现在赵镇遭受攻击却不防备燕镇,这说明燕镇相反是帮助赵镇的。’这就是我知道皇上最终不会让您攻打赵镇,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的原因。”刘济说:“现在应当怎么办呢?”谭忠说:“燕镇与赵镇结下仇怨,天下无人不知。现在皇上出兵攻打赵镇,您却使整个燕镇的兵马,一个人也没有渡过易水(去攻打赵镇)。这是燕镇怀着对朝廷的忠心,最终(却)招来偏袒赵镇的口实,(既)不被赵镇人感激,而坏名声徒然喧闹在天下人的耳畔。请您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吧!”刘济于是亲自率领七万人向南边讨伐赵镇。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三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三导学案设计
2018高考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之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下一篇: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文言翻译突破需关注四个关键点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