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85  2018-03-25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3.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 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4.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然而她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她懂得吉利文化,熟悉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自身形象。她既是一个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母亲,又是一个生活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所以,文学泰斗鲁迅对她倾注一片深情。请随我一同走近《阿长与〈山海经〉》。

      二、资料助读

      鲁迅(1 881-1936),原名周 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 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三、初步感知

      1.生字注音。

      骇(hài)    孤孀(shuāng)   掳(lǔ)     惶(huáng)急    颈(jǐng)        悚(sǒng)   疮疤(chuāng  bā)    诘问(jié)  渴慕(mù)       疏(shū)懒 

      霹雳(pī lì)  玑(jī)   惧惮(dàn)   矩(jǔ)   懿(yì)    灸(jiǔ)    

      2.生词注解。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 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整体感知。

      (1)《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 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保姆长妈妈 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2)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下面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展开全文阅读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四、合作探究

      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除夕吃福橘 ,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这些规矩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

      2.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你想到了什 么?

      使人想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3.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 ,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通过对阿长称呼的由来,有不良习惯,会烦琐规矩,讲“长毛”故事,买《山海经》等事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淳朴无知,但热情善良、关心孩子的长妈妈形象,课文重点写了买《山海经》一事,这件事作者是怎样叙述的呢?

      二、合作探究

      (一)走进文本

      1.探究重点情节

      精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 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 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 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二)探究情感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如果不是,说说前后有何变化。

      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产生新的敬意—感激不尽。文章就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 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样的感情?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她“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文字和隐在叙事之中双重色彩。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3.这一情感的宣泄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上?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精读课文,用以下句式说话:

      “读文章     片断,我认识到长妈妈是个       的劳动妇女。”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从人物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三、课堂小结

      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长妈妈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 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四、板书设计

      饶舌多事              善良

      不拘小节              真诚

      迷   信               淳朴            欲扬先抑

      无   知               热情

      乐于助人

      厌烦          (喜爱、感激、崇敬)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阿长与《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爱国人物事迹精选——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第2单元综合性学习“天下家国”素材
下一篇: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