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734  2018-03-26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理清文章写作顺序的能力。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感受作品中体现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写作的顺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资料助读

      彭荆风,男,汉族,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乡,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协。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

      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 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

      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以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作者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他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三、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陡峭(qiào)      竹篾(miè)  撵走(niǎn)  麂子(jǐ) 

      恍惚(huǎng hū)  修葺(qì)  菌子(jūn)

      2.生词注解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恍惚:仿佛;近似。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照管:照看,对某个东西或物体进行管理,照顾。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 :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二)走进文本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 林中发现小屋)。

      1.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写起,描写山峦。“起 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展开全文阅读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心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 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驿路梨花》的第一部分,文章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这节课我们接着往后看,看“这到底是什么人的房子”。

      二、合作探究

      (一)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二)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 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有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的名字 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 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

      写出“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三)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板书: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 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 的主人(板书: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展开余文
      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 由梨花之问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四)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板书: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板书: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是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板书: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五)走进写法

      1.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不是按事件发生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 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板书: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2.引导学生分析本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 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 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3.引导学生体会本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联系作品来体会,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4.本文中三次写梨花:

      第4段,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梨花,实写 

      写出了梨花林的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为下文投溯小茅屋做铺垫;

      第27段,“我”梦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第二次写梨花,虚写

      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梨花林之美,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为后文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埋下伏笔。

      第37段,结尾处在写梨花,实写  

      内容上:实写梨花,点题点人物,借花喻人,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比喻雷锋精神;

      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中心。

      5.悬念设置 

      悬念一: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

      悬念二:第三部分   

      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

      三、课堂小结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驿路梨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
下一篇:驿路梨花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