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498 2018-03-29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2018年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压轴大题写作(二) (人教版高三)
[典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座右铭”语出《文选•崔瑗座右铭》,是中国人修身传统的具体体现。座右铭中,有的是官箴,提醒为官者以廉自警、就正有道;有的是劝学,鞭策为学者锲而不舍、自强不息。鲁迅先生少年时代的座右铭是刻于三味书屋课桌上的“早”;毛泽东青年时期以“贵有恒,何必五更起三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为座右铭。,吉鸿昌的座右铭是烧制在饭碗上的“做官即不许发财”;徐悲鸿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叶挺的座右铭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柴泽俊的座右铭是“守得清贫,耐得寂寞,勤奋耕耘,默默奉献”;黄旭华的座右铭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你从上面的材料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自选话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析题]
❶回答问题。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寻找、思考、筛选出你自己的座右铭。
❷分析材料。座右铭代表了什么?
材料中指出,座右铭是“中国人修身传统的具体体现”,后面举出的例子涉及勤奋学习与修身立德两类。因此选择这两类座右铭都能扣住题意。材料举了多个例子,朝代不同,主题不同,但都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是扎根于中国人心底的观念,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座右铭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❸深层探索。现代座右铭的价值是什么?
座右铭作为一种文化类事物,传承千年,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的价值取向,更代表着人们的心理认同。人们用座右铭勉励自己,监督自己。座右铭也在时代前进中不断融合新的内涵与思想,如吉鸿昌、徐悲鸿更注重修身,而柴泽俊、黄旭华则提出为社会做出贡献。座右铭是时代发展下人们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但现在的座右铭并不像过去那样为人们所重视,不少人为自己定下座右铭,完全出于玩笑,转过身便忘记。如何在现代保持座右铭的价值和意义,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考场佳作]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从教学楼走廊中走过,总能看到墙上挂着的牛顿、爱迪生、伽利略等名人的油画画像,画的下面大多会配上一句他们的名言。这些名言多关于勤奋、努力、惜时,也构成了我那时候听到“座右铭”这三个字时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画面。
但其实,它们并没有真正打动我。后来看书时读到一首诗,出自白居易,其中两句结实地砸在了我心上: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渺远的场景在我眼前展开:灰色天空下,时间已近傍晚,苍茫山间、枯树中,唯一一座草庐。点点星火从草庐内闪出,明明灭灭。一人独坐,与一壶酒相伴。若是友人赴约,想必厚重的脚印会在雪白的天地间留下孤冷的痕迹,若是无人前来,仅与这天这地这庐这酒相伴,亦已足够。
这两句诗由是被我引为人生追求。
我总是在许多时刻想起它们,然后在别人问起座右铭的时候,忘记它们。
读古诗,念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新月派,想起伫立在雨巷中痴痴等待的戴望舒。一身蓑衣,一袭青衫长袍,一个于几近纯白的雪色背景下,一个于灰黑清冷的江南小巷中,同样的孤寂、清冷。诗人的情绪无限渲染,就像那句“晚来天欲雪”,有一种感觉连同着无限延伸的背景,跨越过时间,不断蔓延。
于此我是知道的,我一直都是知道的,但当共鸣的感觉,一伸手仿佛即可触碰的感觉真切地产生时,我依然为此震撼,为此心颤。
然而,“能饮一杯无”?
红墙在灰尘中变作砖块,佛像复旧如新,秋水山庄的门楼换了颜色,人群喧闹。猛然想起在小说中看到的曾经的“喧嚣”:月上柳梢,执一把纨扇,与友人相约。猜灯谜,逛集市,放花灯,听曲赏戏看烟火,皆是乐趣。近看是动,远观又透出别样的静。只是这样的画面今日已变了模样。商铺铺排,价签浮动,货物整整齐齐,人群来来往往,当然,大多手持自拍杆。
或许就是这“变了模样”,于是我不敢想,或者说不曾去想,那座右铭除却勤奋、努力、惜时之外,是否还可有别的表达?比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大雪今日犹在,穿过盛唐,走过民国,而我们需要将这跨越时间来到我们面前的静美享受传承下去。座右铭,也可用新的诠释、新的理解来实现传承,以及传递感动。
[佳作点睛]
文章从学校场景切入,与真实生活结合紧密;然后回答问题,“人生追求”实际就是座右铭,但作者没有直接说明,埋下伏笔,而在文末解答了这些问题:座右铭的内涵是什么?座右铭的意义是否已经丧失?座右铭可否有适合现代的表达方式?座右铭该如何实现传承?作者文笔优美,用语简洁凝练。
[场外手笔]
真诚的力量让灵魂震撼
赵丽宏
作为一个写作者,可以说出很多影响过自己的文学哲理。在我的心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句很朴素的话,那是巴金送给我的:“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大概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读到爱尔兰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被深深地吸引。我记住了这本书,也记住了这个作家。读《快乐王子》还让我认识了另外一位作家,这本书的翻译者——巴金。
巴金年轻的时候翻译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文字非常优美。我从小养成了这样的读书习惯:读到一篇好文章或者一本好书,就记住作家的名字,然后去找他写的其他书。我找到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憩园》《寒夜》,还有他写的散文。读巴金的书,觉得他是一个好人,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从他的故事、他的叙述中,我感觉到他对世界充满了善意,尽管他时常在苦恼中。
后来,我在报刊上读到他的《随想录》,这是巴金对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回顾和思考,我觉得灵魂受到震撼。为什么?因为他的真诚。你可以在生活中说真话,但当你要写作,要白纸黑字地写下来,就不时会言不由衷。言不由衷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巴金用他的《随想录》告诉读者,什么样的文章是真话。正是他剖析自己灵魂的无情、严厉和真实,让我的灵魂震撼。我也看到很多作家说要讲真话,但是他们真诚和真实的程度,和巴金是不能比的。
展开全文阅读
巴金回顾自己的经历,他说的言不由衷的话,他对人有意无意地伤害,一件一件都真实地写出来,剖析灵魂,坦白心迹,毫不留情地批判自己。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真正的现实主义是什么?真正的现实主义是把自己的灵魂亮出来给别人看。巴金的《随想录》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我读《随想录》受到的震撼,只有在读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时有过。这就是真诚的力量。
我忍不住给巴金写了一封信,随信附上我刚刚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生命草》。我在信中谈了对《随想录》的看法,并表示希望巴金能送一本他最近出版的书给我,希望他能在扉页上给我写一句话。信寄出去以后,我有点后悔,我觉得巴金可能不会理我,我不该打扰他。没想到,四五天以后,我就得到了回音:那是一封挂号信,大信封上寄件人的签名是巴金。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里面是一本花城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巴金序跋集》,在书的扉页上,巴金为我题了两行字:
“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赠丽宏同志,巴金”
这是一句很朴素的话,但这就是巴金一生的写作经验。他流传在世的那些动人的文字,写的都是他熟悉的生活,都是他对人生的真实感悟和思索。这句话,30多年来我一直铭记在心,这已成为我写作的座右铭。我不仅用这句话指引自己的写作,也常常用它来回顾、反思自己的写作之道。
2014年,北京现代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十八卷文集,在编文集的过程中,我重读了自己40多年来写的各种文字。有些文字,我重读仍会产生共鸣;有些文字,觉得有点陌生,好像不是我写的;有些文字,让我感觉羞愧,因为写的并非我的心里话。我没有勇气把这样的文字收在自己的文集中。巴金的这一句话,犹如试金石,检验着我40多年来的写作。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的一定是真实的故事,是真诚的情感。回顾以往,有一点我感觉欣慰:在巴金为我题写这一句话之后的30多年里,我没有写过言不由衷的文字。
[大作微评]
文章一开头便提出自己的座右铭,然后将座右铭的由来娓娓道出。作者“结识”巴金先生的过程,也是这句座右铭深入作者心中的过程。遣词造句间,作者表达出对巴金先生的尊重与敬爱,同时也说明了座右铭究竟如何影响他的写作生涯。
高考作文素材雷同老化“千人一面”、见解肤浅“喋喋不休”是高考阅卷者“最生厌”的问题,阅卷者日阅800份左右的高考作文,身体的疲劳和审美的疲劳,急需“格高新鲜”的素材和“见解深刻”的作文来调动打高分的“由头”。
而“一点四面”的素材和相关佳作时代感强、格调高、见解深刻,切合当今时代主题和高考命题立德树人的理念,因此高考作文从“一点四面”积累素材和借鉴相关佳作,起点高、主题好、语言妙、见解高,高考阅卷者更容易打高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靓眼素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分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素材(一) 国破家何在,国存方有家
近日,海内外各地举行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在新华社发《七七事变全纪录》中的一些有关家书的镜头让人感慨万分,潸然泪下:
“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于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
以上几段话,分别摘自抗战名将戴安澜、左权和吉鸿昌的家书。在烽火连天、山河沦陷的时代幕布背后,是一幅幅村舍田宅、小桥流水、母慈子孝的家庭美满画卷被撕碎。时间轴推回到1937年,面对叫嚣着“一个月内解决中国事变”的侵略者,当时每一个中国人都面临选择:究竟是恋念故土、溺于至亲而甘当“顺民”,还是不忘匹夫之责直至挺身而出?
[语精意高]
严复曾在《孟德斯鸠法意•卷五按语》中说:“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于是,在时代浪潮的起伏中,我们看到了不少“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的悲剧。在甲午战争后,竟有南方某水师以“并非北洋水师”为由向日军索要被俘战舰,沦为笑谈,以致梁启超评价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是“以一人敌一国”。在国民意识沉睡的年代,国与家的关系是陌生的,民族未来与个体命运的连接是脆弱的。
仅仅四十多年后,当日本侵略者再度袭来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是怎样的抵抗者?“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抗战将领蔡炳炎家书中的一句话,说出了时代的心声。在华夏大地上,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团结起来了。除了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在东北,还有潜伏于地下、出没于敌后的东北抗联;在华北,有不甘作亡国奴,穿梭辽阔国土作出对角线迁徙的大学师生;在上海,有穿过战地,为中国军队运粮送物的市民、商人、学生甚至街头混混;在敌后,有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不断拖垮日军意志的根据地人民……
甲午时失魂落魄的一盘散沙,到抗战时已凝聚起了万里长城。侵略者面对的,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百姓,而是注入了民族精神的国民。日本史学家井上清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仅败于美国,而且更惨地败给了中国。正确地说,(日本)败给了中国人民。”
当侵略者来袭,国与家之间便不再有隔膜,相互之间的选择亦显得不需讨论。家人之爱固然值得留恋,但当国之不存,家又焉附?今日重读抗战中的家书,回眸战火中的温情,舍小家为国家的抉择固然有撕裂人心的痛楚,但谁又能指摘先辈们的选择不够“理性”和“划算”?时光倒转,当他们再一次面临抉择时,难道会选择另一选项?毋宁说,正是危难时一个个小家的破碎与牺牲,换来了国家的站立与挺拔;而国家的和平与繁荣,才让一个个小家美好而温馨。
硝烟已经散去,一场给中华民族带来深深创痛的劫难,究竟在民族的灵魂深处留下了怎样的烙印?1956年,毛泽东在与访华的日本前陆军中将远藤三郎谈话时说:“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抗战之后,中国人民明白了:国与家原本便是紧密相连,民族危亡之际,没有置身事外的看客。经此浩劫,人心非但没有散漫,反而更加团结;民族的脊梁非但没有被打断,反而更加挺拔。
我们倾听历史深处的回响,也眼望国家未来的方向。中国在复兴之路上的前行,需要众志成城的国民,需要乘风破浪的决心,需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魂。
素材(二)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语精意高]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多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论断!
我不由想起那首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诗:“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生活如此,革命更是如此。因为拥有共同的信仰,一大批仁人志士、热血青年才会坚定无悔地追随着中国共产党;因为拥有坚定的信仰,数万红军才能在围追堵截中屹立不倒、在冰天雪地里宁折不弯,“万水千山只等闲”,最终“三军过后尽开颜”。
曾经有这样一种观点:长征就是不断往前走,走着走着最后走到了陕北,也就走出了所谓的长征。持这种观点的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是将长征抽象化了。是的,长征是不断地往前走,但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而是一场势在必行的战略转移;长征走的也绝非坦途,不但需要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还需要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更需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根植于内心的共同理想信念,如何能数万人步调一致、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
展开余文
时间如白驹过隙,80年好似弹指一挥间。但长征故事至今仍让人心潮澎湃,长征精神依然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8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新长征路是什么?用总书记的话说:“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实现伟大的理想,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我们面前依然有“雪山”“草地”需要跨越,依然有“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依然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依然需要我们保持理想坚定信念,“风雨如磐不动摇”。
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牢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要践行“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素材(三) 让食堂大叔上一堂感恩课
6月30日,浙江大学举行201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现场播放的视频里,不仅有毕业生代表和教师代表,最后更是出现了食堂厨师、宿管员、保安等后勤工作人员代表。他们受邀在大屏幕上说了一些很日常的话语,比如“要记得按时吃饭”“注意身体,多多锻炼”“常回来看看”等,让很多毕业生流下眼泪。
[语精意高]
大学四年,谁照顾学生最多?除了父母、老师,大概要数食堂大叔等后勤保障人员了。民以食为天,学生每天见食堂大叔的次数,比自己的父母、某些老师还要多。每天上、下午最后一节课,饥肠辘辘之际,学生的心早就从课堂飞到了食堂,想食堂大叔了。可见,“保胃”工作一点也不逊于“补脑”。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讲完高大上的“最后一课”,给食堂大叔露个脸,上一堂接地气的感恩课,才算完美。
数年前,香港大学授予一位名叫袁苏妹的75岁老太太“荣誉院士”称号,以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做出独特的贡献”。她既没有学术论文也不会讲课,“独特的贡献”在哪?因为她在香港大学做饭扫地,从22岁干到73岁,从青春姑娘干到老太太,把学校当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悄悄地为生病的学生煎凉茶,为熬夜的学生煲鸡汤。其实她早就退休,还常到食堂调配一种受到师生们欢迎的番茄酱。
食堂大叔登上大学毕业典礼、做饭扫地阿姨获“荣誉院士”称号昭示,每个岗位都可以做得精彩,每个舞台都可以创造辉煌。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秉持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做好事,老老实实做好人,哪怕默默无闻,一样是受人敬重的成功人生。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也是一种感恩教育、人生教育。让大家懂得,无论在学校,还是进入社会,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尊重、感激每一位照顾过自己、帮助过自己的人,无论他们是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还是食堂大叔、宿管阿姨,抑或素不相识的人。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感恩是一个“动词”,需要行动来证明。毕业典礼上的感恩教育告诉毕业生们,无论将来在什么工作岗位、身处怎样的社会地位,都要重视身边的人,乐于为他们服务,为他们谋福利,“达则兼济天下”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情怀与抱负。
素材(四) 一款引发极大关注和争议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
《王者荣耀》这款游戏本身就是一款在移动设备上非常优秀的MOBA 游戏。同时,它也与这个时代年轻人围绕智能手机展开生活的习惯紧紧贴合。用时短、节奏快、能和朋友组团玩、上手也简单(符合日常碎片化的生活),再加上游戏里的俊男美女和各式皮肤,自然就能凭借其出色的游戏性吸引大家。
《王者荣耀》这款游戏取得成功也是让人惊叹: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 000余万,月活跃用户达1.63亿,较去年12月增长了100%。
在收入上,《王者荣耀》今年第一季度就拿下了高达60 亿元人民币(8.7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平均每天有8 000万~9 000万场对局,一个季度的收入直逼微博2016年全年净营收;其内部人士也曾透露最高日收入就可达到2亿。
然而,这样一款如此成功的游戏却在最近屡屡被公众批评,原因竟然是“太好玩了”。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就拿这些《人民日报》所引用的例子来看,的确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了。
同时,在数据上,截至今年5月,虽然14岁以下的用户占比仅为3.5%,但加上15~19岁的用户,比例就上升到了25.5%,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因此,当有千万级的青少年都被这款游戏所吸引,很多成年人都坐不住了。
那么问题来了,即使是腾讯紧急上线了最严防沉迷系统措施之后,声讨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所以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款现象级手游?再往前进一步,我们又该如何处理电子游戏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呢?
[语精意高]
人民网一评《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该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 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怎么做,不仅是态度,更要见成效。面对各种声音,游戏出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如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有人说,这是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看到了防范的诚意,但“三板斧”能否“解毒”还有待时间检验。
不止于“三板斧”,如何给游戏立规矩,需要做到的还有很多。
立足平台,要市场更要责任。智能手机普及,手游市场火爆,但手机不能沦为“黑网吧”甚至“手雷”。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性而忽视潜在危害,不能只重体验而不计后果。如果一款游戏埋藏了“魔鬼的种子”,那么一旦推向市场,就会害人害己。作为企业,利益的吸引不能取代责任的担当,正如一知名企业所坚持的,“不要作恶。我们坚信,作为一个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馈——即使我们要放弃一些短期收益”。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王者”才会真正“荣耀”。
立足政府,要创新更要监管。游戏毕竟是市场行为,其研发与营销也代表了一定的创新与活力。政府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但是监管是永远不能松的那根弦。即便几年前就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但监管的滞后性仍旧明显。是否强化游戏审核?如何建立游戏监管规范?可否实行手机游戏分级制度?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并落实。“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游戏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不能让研发者一人说了算,监管主体有必要让游戏多一些“善意”。
“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沉迷手机的样子。”当一位老师“怒怼”游戏时,满纸透着无奈与悲愤,我们需要认清的是,手机和游戏没有生命力,责任意识更应战胜商业利益。须知道,游戏需要设计,孩子的未来也需要“设计”,而这才是妙手文章。
人民网二评《王者荣耀》——加强“社交游戏”监管刻不容缓
《王者荣耀》作为舆论焦点,并没有因为推出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而变得平静。围绕游戏与孩子、游戏与健康、游戏与沉迷、游戏与市场、游戏与教育、游戏与监管等方面的讨论一直在进行。从一定意义上说,《王者荣耀》不仅点燃了手机游戏的热潮,而且为相关方出了一道新课题。
这道新课题与游戏的特点密切相关。从风靡的原因看,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门槛低,操作简单,入门容易,便于不同年龄、职业、身份的人参与其中;其二,团队作战带来的社交功能满足了游戏之外的人际需求。可以说,玩一款游戏和注册一款交友软件的简易程度相当,算得上是“社交游戏”。或许,游戏的社交化及其产生的后果超出了设计者的预想,不过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是自我娱乐的需求还是对外社交的需求,无数游戏玩家包括未成年孩子沉迷其中,决非好事。一道从未有过的“社交游戏”监管难题,亟待破解。
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在监管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例如,这次推出的升级版防沉迷系统就是举措之一;再如,早在2007年下发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2010年发布了《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从目前来看,监管的力度和效果与人们的期待存在较大距离。更重要的是,此前的监管方式主要针对网络游戏、页面游戏,而针对手机游戏尤其是“社交游戏”的监管和规范还存在空白地带。如何有针对性地根据新情况制定规则和办法,就需要及早地纳入议事日程。
游戏不是天然的恶,但监管是少不了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当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手机不仅成了人体的延伸,更是作为一种移动终端集纳了各种各样的功能,如果不从源头、过程中把好关、站好岗,很容易让用户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最后受害的就不止用户一人。如此看,“社交游戏”的监管不该只堵不疏,而应树立“大监管”理念,游戏制作方的源头设限、政府部门的审核监管、家庭成员的陪伴监护等,一个不能少。
正如《王者荣耀》游戏要求团队协作一样,真正让一款游戏成为全民追捧且健康向上的产品,也需要协同的力量。如果开发团队只考虑市场效益和用户数量,对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放任自流,纵使在短时间内能取得佳绩,也会因过度消费用户而败下阵来。如果政府部门只在一些节点上把一把、管一管,对游戏全流程置之不理、对社会效应视而不见、对新动向缺乏敏锐,纵使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也不过是形式大于效力。如果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对孩子或者不管不问,或者一封到底,纵使气急败坏也无济于事,与其关上游戏的门还不如打开疏导陪伴的窗。“游戏世界的规则很简单”,但引导游戏的规则却不能过于简单,只有各方力量的手紧握在一起,才能让游戏成为精彩生活的有益补充。
展开余文
很多人玩游戏的目标就是“赢”。有的为了盈利,有的为了高分,有的为了称赞,有的为了排遣空虚,但是当游戏超出了娱乐的边界而成瘾时,“连《王者荣耀》都控制不了,还谈什么掌控人生”。那一刻,或许赢得了游戏,也已经输给了自己。由此,不管是游戏制作方、政府部门、家庭、学校等,都不能只顾眼前的输赢,只有站在同一战队,才能打赢这场“社交游戏”的监管战。
人民网三评《王者荣耀》——过好“移动生活”,倡导健康娱乐
一件事能引发舆论的持续关注,必然有其特殊之处。不管是一款游戏还是其他热点,人们讨论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提出批评与建议,都是良善之举,这也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出发点。正如《王者荣耀》引发的热议,应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如何过好“移动生活”。
这正是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游戏可以社交,随时随地“买买买”,打开手机就直播……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被极大地便利和丰富了,也是技术变迁带来的时代红利。利用好技术并充分享受福利,才能提高幸福指数,而不是一不小心“掉进坑里”。
不可否认,由于技术和认知的局限性,不经意间会发生出人意料的事情。比如,直播突破尺度,家居监控被人操纵,个人信息被盗取贩卖等,都带有“双刃剑”的属性,一方面是技术进步与技术漏洞,另一方面是个人趋利与公共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说,移动时代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无忧”,它是在发现不足与修补缺憾中推动人类生活方式的升级,而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适则需要认真对待与审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新问题与新挑战也接踵而至。从刷卡消费到手机支付,从网络直播到手机游戏,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从摩电车快递到无人车快递,不管是正在变迁的,还是相对成熟的,无不是经历了“新生—争议—完善”的过程。不回避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不遮盖新事物的瑕疵才能让移动生活更美好,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公民齐心携手、同向而行。
过好“移动生活”,要坚守共同价值。共享单车再多,也不能堵塞应急救援通道,因为通道意味着生死;无人机拍摄再炫,也不能干扰航空飞行,因为信号影响到乘客安危;自媒体平台再拓宽了信息发布渠道,也不能恶意造谣传谣,因为谣言猛于虎;一款手游再如何成为全民性、现象级,也要更多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因为孩子容易陷入其中。凡此种种,只要关乎生命健康、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不仅要平衡好群己权界,而且要坚守价值的共识排序。
为了生活更美好,少不了前瞻意识和时代敏感。一方面,人类能看多远将决定未来如何生活,而立足现状更要看到不足和改进空间;另一方面,只有跟上时代,才能感知需求、发现诉求,不管是借创新开拓市场还是依托民意的公共治理,都要与时代同频共振。移动时代,处处有机会,也可能处处有“漏洞”,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打上“系统补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竞争力。如此,从一件产品的研发完善到一家企业的经营管理,从社会治理到政府服务,无不是“站在今天想未来”与“站在未来看今天”。
面对新时代和新事物,我们充满好奇又充满恐惧。是否在技术和管理上可靠可信?是否在内心深处做好调适?是否在突发应急时留有余地?迎接新生的一切,即便需要接纳与适应的过程,也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冷静以待好奇、理性认识恐惧,才可能积极有为。精彩的移动互联时代,给我们带来了舒适和便捷,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与烦恼。如何健康地生活、工作与娱乐,你我都不是旁观者,不妨自问:“移动生活”,准备好了吗?
素材(五) 河南洛阳王城公园篮球场争夺战
近日,一段年轻人和大叔大妈在篮球场起冲突的视频热传网络。视频显示,一群小伙儿在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篮球场打球,不久一群大叔大妈也来到篮球场,开始跳广场舞。双方协商不成,最终发生了肢体冲突。而此前双方就因为场地使用时间的问题多次协商未果。目前,当地警方已经介入调查,公园管理方暂时关闭了篮球场。
近日,河南洛阳王城公园篮球场“争夺战”有了新进展。据相关微博爆料,王城公园管理方“暂时关闭”了篮球场,并在距离篮球场50米左右找到了块与篮球场大小差不多的场地,确认可以提供给大叔大妈跳广场舞。但大叔大妈似乎并不买账,认为新场地不够平,准备等篮球场开放后“卷土重来”。
看起来,僵局并未打破,还埋下了再次冲突的引子。
[语精意高]
“篮球场之争”拷问城市管理智慧
近日,一段年轻人和大叔大妈篮球场上起冲突的视频在微博上热传。视频显示,一群小伙子在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篮球场打球,不久一群大叔大妈也来到篮球场,打开设备开始跳广场舞。双方协商不成相持不下,甚至出现了肢体冲突。当地警方介入调查此事,该篮球场被暂时封闭。
年轻人要打篮球,大叔大妈要跳广场舞,且都是在同一场所,自然会发生矛盾,但不管怎么样,用武力解决绝不是好办法。目前看来,年轻人和大叔大妈如果要自行解决,很难找到科学合理的办法,因此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出面妥善协调。
篮球场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打篮球,在不打篮球的时候,也可以用来跳广场舞,大叔大妈占用篮球场跳广场舞,很可能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场所,看准了“空当”也就占用了。从理论上说,大叔大妈占用篮球场的行为是不对的,专用场地最好要专用,年轻人找到一个打篮球的地方也不容易。况且专用的篮球场本来就少,被大叔大妈占用了,年轻人就真的没有地方可以打篮球了。
可以说,年轻人要打篮球,大叔大妈要跳广场舞,都是为了锻炼身体,也是一种刚需,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都会觉得自己的锻炼是最重要的,是容不得别人侵犯的。然而客观地看,现在城市里锻炼的人多了,场所难免就不够用了,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运动场地,拷问着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管理智慧。
如何解决年轻人和大叔大妈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应该开辟更多的场所,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让大叔大妈跳广场舞有去处,免得来和年轻人争抢地盘。经验表明,只要下功夫去挖掘,就可以发现一些被闲置的场所。如果短期内实在难以开辟新的场所,就应该做好协调工作,合理、充分利用好篮球场资源。比如规定一个合理的时间段,让年轻人尽情尽兴地打篮球,规定另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大叔大妈可以轻松潇洒地跳广场舞,事先协商好,制订一个大家都认同和遵守的制度,就能够有效避免矛盾。
如果年轻人不服大叔大妈,大叔大妈也不服年轻人,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最后发展到必须用武力解决的程度,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大家都一心想占用这个场地,都想死守住自己的地盘,那么矛盾势将无法解决。锻炼身体本是好事,却因为不同人群互不相让闹得不欢而散,打篮球与跳广场舞之争,实质是场地之争,其背后折射出服务意识和管理智慧的欠缺。
随着老龄社会到来,越来越多老年人加入到广场舞队伍当中,由此加剧了广场舞场地短缺的矛盾。如果大叔大妈们对广场舞场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广场舞挤占其他一些公共场所、公共空间恐怕就在所难免。不仅如此,如果没有合适的场地以及精细化的管理,广场舞噪音扰民等问题也会一次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遗憾的是,尽管人们对广场舞扰民、广场舞场地之争等问题讨论了多年,但不少地方仍然迟迟没有找到化解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城市不单是老年人的城市,也不单是年轻人的城市,而是所有人的城市,和谐包容应该是城市所具有的“标配品质”。这样的品质从哪里来?除了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投入,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精细化的管理等软件设施也不可或缺。一旦缺少了这些软件,城市的和谐包容品质也就失去了重要的保障和基石。
针对洛阳发生的“篮球场之争”,城市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事件反映的真问题,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改进优化城市管理有关方案,满足不同群体的各类现实需求,尽最大努力让市民对城市生活感到幸福、满意。
素材(六) 继往开来,走好“新凿空之旅”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做了主旨演讲,在总结倡议提出4年来的成绩基础上,深入阐释了丝路精神,并以“五路”描绘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美好前景,为进一步建设好“一带一路”注入中国力量。
[语精意高]
“一带一路”是先辈们筚路蓝缕打开的友好交往窗口。回眸历史,公元前140多年的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着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自此,东西方的交流不断,包括马可•波罗、郑和在内的东西方使者,在人类历史上刻写了文明往来的印记。如今,我们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丝路人”的基础上,继续架起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走好一带一路的“新凿空之旅”。
置身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代,面对一个挑战频发的现实世界,这一“新凿空之旅”开启了不平凡的4年。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所言,这是政策沟通不断深化的4年、设施联通不断加强的4年、贸易畅通不断提升的4年、资金融通不断扩大的4年、民心相通不断促进的4年。成就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未来是充满前景的,即便“万事开头难”,四年来的种种努力,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行稳致远夯实了基础。
“新凿空之旅”不是空谈,而是行动。“一带一路”就是要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如果说,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深刻地阐释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为“新凿空之旅”提供了精神支撑;那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路”倡议在某种程度上为“新凿空之旅”提供了现实路径。这不仅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一带一路”的问题,而且回答了怎样建设“一带一路”的问题。
如此,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国应该如何作为、有何诚意、做何贡献?
以诚挚的姿态、以实干的作风,来击破虚幻的泡沫,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一贯做派。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办方,中国是焦点,也在接受考验。就在开幕式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给出了答案,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股推动“新凿空之旅”的中国动力,可以具体为应接不暇的政策“大礼包”。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 000亿元人民币,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未来5年内安排2 500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成立“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打造新闻合作联盟、音乐教育联盟以及其他人文合作新平台……有人统计,习近平主席约40分钟的演讲,赢得27次掌声,而每当送出“大礼包”都会掌声阵阵。可以说,有诚意、顺人心、重务实,才会被由衷赞许。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走好“新凿空之旅”就是历史赓续;现实是最好的舞台,走好“新凿空之旅”有着无限空间。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这份“伟大”不仅在于共商共建共享的模式之新,更在于如何在造福世界、造福人民中成果出新,而这非一日之功,需要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
二、“传统文化”靓眼素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性质优良的文化。
素材(一) 《记住乡愁》
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实施,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该纪录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选取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是一部以看得见的古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
[语精意高]
传统文化之《记住乡愁》
当下的中国,城镇化的脚步轰隆作响,这是历史的必然。无数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根据发布的2015年春运临客开行方案,铁路春运预计将发送旅客5 272万人,同比增长11%。随着城市版图不断扩张,乡村的景象却日渐凋敝,尤其是大批移民离开故土融入新生活,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许多现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乡愁”成为一个容易引人伤感、叫人唏嘘的字眼。现如今人们为春节回家的一张车票而费尽周章,心中惦记的也许正是家乡的亲情与风俗,所为的也许就是纾解和释放心头的那一抹乡愁。
学界早就为反复回暖的传统文化热撰文剖析。有专家认为,每每岁末年初,古诗词热、家风家训热,乃至《舌尖上的中国》热,都能成为一种民众瞩目的文化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热潮”以一首诗、一条家训或者一道美食为载体,唤起的是中国人普遍的乡愁情绪。当传统文化热潮中的乡愁超越了家乡的一棵树、一条河,而具有了诸如家风或者美食这样的文化外在,乡愁便生了根,长出了灵魂。
如是背景下,人们自然对纪录片《记住乡愁》怀着特别的期待:希望它拍得好看,希望它的故事讲得温暖,希望它能回味人们的精神家园。纪录片讲述的是中国乡土故事,重温的是世代祖训,寻找的则是传统文化的基因。镜头下的人和物或有不同表现形式,但其承载的内涵却是不变的,那就是萦绕在亿万中国人心头的家乡记忆、乡土情怀。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马驰看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靠空洞的说教或者刻意的灌输,而是需要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人们的影视纪录者应该让观众在回望家乡土地的同时,记取土地背后的文化价值,看看中华几千年文明史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人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又指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中宣部等部委的直接推动和大力支持下,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4年6月正式启动,该片已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工程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工程重点项目。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共投入40个摄制组奔赴全国各地采访拍摄,福建、山东、江苏、四川、山西、广西、贵州、江西、河南、湖北等10个省区宣传部和电视台也组织专门力量参与部分节目的摄制。
《记住乡愁》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展现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梳理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找寻、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说,100集《记住乡愁》,100个村落故事,其实是一张乡土文化列表,提出了100个围绕“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之时代价值”的传统文化清单。这种传统文化,可能就隐藏在农村家家户户的楹联上,隐藏在村民代代相传的故事中,隐藏在那些逢年过节才郑重示人的祖训家谱里。而所有的这些,与河流、大树、古井、老屋一样,都是传统村落的组成部分。看到它们,就想到乡愁;记住了乡愁,就是记住了社稷;记住了乡愁,就是记住了祖宗;记住了乡愁,就是记住了恩情;记住了乡愁,就是记住了根本,就是记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之路。
[相关链接] 四首经典乡愁歌曲
记住乡愁(作词:缪新华)
乡愁是慈母手中的那根丝线,缝缝补补的岁月还那么好看;
乡愁是老家屋顶上那缕炊烟,远远近近的呼唤还那么温暖。
乡愁是故乡门前的那条小河,活蹦乱跳的童年在心中撒欢;
乡愁是老家树冠上那只鸟窝,岁岁年年的梦里总能孵化春天。
记住乡愁,只要一轮明月,你就记住了梦的来源;
记住乡愁,只要一声轻唤,你就拨动了思念的心弦。
乡愁是抓不住回不去的从前,忘了告别的变迁像风筝断了线;
乡愁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怀念,唱在歌里醉在酒里越久越浓烈。
记住乡愁(作词:王雪燕)
每个有月亮的晚上,都看到思念在生长。
月光照在我家乡,心中依然那么渴望。
多少次我梦回故乡,总是记忆中的模样。
炊烟升起仍带清香,熟悉的呼唤就在耳旁。
乡愁是一壶佳酿,离家越久越醇香。
有它就有最初的方向,未来会绽出耀眼光茫。
未来会绽出耀眼光茫。
记住乡愁(作词:孙书林)
弯月如钩,勾起几多,几多乡愁。
一壶老酒,迷醉浪漫春秋。
历经沧桑的记忆深处,收藏了几多缠绵情柔。
星斗漫天,点亮几多,几多乡愁。
一首老歌,抚平相思伤口。
鸟语花香的房前屋后,珍藏了几多儿时娇羞。
记住乡愁,记住乡愁,乡愁是一杯不醉老酒。
记住乡愁,记住乡愁,乡愁啊乡愁,伴我走过,伴我走过,春夏秋冬。
星斗漫天,点亮几多,几多乡愁。
一首老歌,抚平相思伤口。
鸟语花香的房前屋后,珍藏了几多儿时娇羞。
记住乡愁,记住乡愁,乡愁里有我儿时的守候。
记住乡愁,记住乡愁,乡愁啊乡愁,陪我守候,陪我守候,天长地久。
记住乡愁,记住乡愁,乡愁里有我儿时的守候。
记住乡愁,记住乡愁,乡愁啊乡愁,陪我守候,陪我守候,天长地久。
乡愁不老(作词:王秀竹)
江南的雨,润了谁的喉,塞北的雪,白了谁的头。
泪里流着爷爷的故事,梦里哼着儿时的歌谣,儿时的歌谣。
那半壶暖肠的酒,那一碗养胃的粥。
千里万里牵衣袖,最疼是乡愁。
那半壶暖肠的酒,那一碗养胃的粥。
千里万里总回首,不老是乡愁,不老是乡愁。
隔年的花,藏留谁的羞,今夕的月,洗亮谁的秋。
老槐树下滚烫的眷恋,村头招手送别的杨柳,送别的杨柳。
那半壶暖肠的酒,那一碗养胃的粥。
千里万里牵衣袖,最疼是乡愁。
那半壶暖肠的酒,那一碗养胃的粥。
千里万里总回首,不老是乡愁,不老是乡愁。
素材(二) 《我在故宫修文物》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叶君、萧寒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复类纪录片,在央视电视栏目《纪录片编辑室》中播出。
该片重点纪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该片于2016年1月7日在CCTV-9播出。
[语精意高]
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
“燃”——一个“90后”表达热血沸腾的字,却用来形容一个“呼吸都不敢太大声”的地方,这样戏剧性的对比,足够让人点开这部叫作《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看看历史、传统和文化,如何一脚踏进了年轻人的心灵。
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的木雕菩萨像……精美绝伦的文物,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却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这部3集纪录片在聚集了大批年轻人的弹幕视频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跻身热门搜索。而片中的故宫工匠,则成了新生代的“男神”“女神”。
在爱好动漫的年轻人眼里,“设定”是个关键。也就是说,能创造一个有自己的规则和趣味的“世界”,一部作品才算成功。从这个角度看,《我在故宫修文物》正有着自己的“世界观”。擦掉黄花梨箱柜铜组件上的锈,显出黄澄澄的光;一个个齿轮的调适,大座钟上的野鸭终于能扇动翅膀;颜色已经黯淡了的瑟,一层一层刷上新漆后华彩焕然……用目光穿透时间,用指尖对话历史,文物修复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专注与从容。这或许就是“燃”,纯粹地、执着地、充满敬畏地做一件事。
正如一位纪录片导演所说,“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而关键之处在于,需要与文物修复一样保持“匠心”,才能制造更多“文化的相遇”。“空口袋立不起来”,一些热衷大投资、大场面的文化产品,即便全是高清航拍、数字特效,也难掩内里的空虚和苍白。好的文化产品,总能找到有共鸣的视角、发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现有深度的思考,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美美与共”,以“工匠精神”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不要低估年轻人的鉴赏力,如果你认为他们“接收不到”,可能只是因为你不够好。
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卷轴、瓷器、昆曲、武术……要知道,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呆板的素材,即使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如果历史只剩下戏说,止步于胡编乱造的穿越剧;如果传统只剩下皮毛,演变成空洞乏味的实景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市场,更是让文化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向他们传递中国传统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能与来势汹汹的“日风”“韩流”“美剧”对抗。
精美的大座钟,即便是上百年前制造的,在匠人的精心呵护下,仍然可以运转如常。我们的文化传统,同样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当此之时,传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一些人打着“传统”的旗号,或是为了上项目圈钱,或是为了吸眼球博名,造出一些莫名其妙、徒具形式的文化垃圾,反而让传统“污名化”。“为往圣继绝学”,终究是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能力。文化的长河里,既需要大国工匠沉心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也需要优秀导演用心建构当今时代的文化方舟,才能让文明古国的河流绵延不绝、源远流长。
当修复无痕的文物被送去展出,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看到这里居然泪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华文化”。这些情难自禁的年轻人,或许不会真的投身文保事业,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肯定会有更多理解和认同。一部纪录片,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谓殊为不易;而更多的文化产品,如若能有同样的效果,那就善莫大焉。
素材(三) 释放传统文化魅力,让端午粽香情也浓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按照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记者走访发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端午节的种种传统习俗渐行渐远,这个节日所留下的仅仅是吃粽子这样简单的意味了。
[语精意高]
作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至今已有2 5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最有底蕴的节日之一,汉族与包括满、蒙、藏在内的其他28个少数民族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隆重的庆祝活动,传统文化韵味之深厚绝非吃粽子就能简单涵盖的。端午节之所以逐渐瘦身为粽子节,既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有关,也与传承传统文化不力脱不开关系。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有责任传承好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使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够发扬光大。
传承端午文化,首先要从认清文化内涵做起。“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飘扬的粽香是端午的气息,吃粽子是过端午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端午文化远远不止吃粽子这么一项简单的内容。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内容多样,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等广为人知的活动,沐兰汤、挂艾蒿与菖蒲、扔灾、饮药酒也是流传甚广的习俗。端午节同样也是吃的盛宴,民间一直有在这一天吃“五黄”、“五白”、面扇子、茶蛋、大蒜蛋、打糕、煎堆、薄饼等不同饮食的习惯。端午节还被称为诗人节,古代的文人墨客围绕端午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筑起了一座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认清了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传统习俗,对传统节日就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激发传统节日文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传承端午文化,要领略其中深厚的家国情怀。关于端午节的具体成因已不可考,但以此纪念屈原是最被广泛认可的说法。“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纪念屈原说”之所以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中展现的家国情怀最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认同,屈原一生胸怀大志,却因黑暗的乱世而屡遭流放不得志,满腔爱国热情却始终报国无门,最后在忧郁悲愤和绝望中抱石投江,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为国舍身”的家国情怀最让人感动,这为端午增加了不一般的独特气质。其实在每个中华传统节日中,都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都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都携带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如果能真正领略到这种情怀和精神,对于文化传承将会非常有益。
传承端午文化,还需要有更多的给力抓手。传承传统节日文化,要遏制过分的商业炒作。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商业色彩愈来愈浓重,过度的包装和营销将粽子的价格不断炒出高价,节日变成了物质性的攀比,传统节日应有的文化韵味在刺鼻的金钱味面前被严重冲淡。传承传统节日文化,需要通过法律来维护。在依法治国的当代环境下,传承文化必须要法律来护航,2000年5月《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公布开始,到201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涉及端午节等传统文化保护的非遗立法在我国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如今不少地方的相关立法都正在实施过程中,等到陆续出台,必定会对传统文化保护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要想让传统文化得到有力的保护和传承,就必须让古老的节日文化内涵融入现代生活,使老百姓能够真正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唤醒广大民众的节日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方才能够让传统节日的火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素材(四) 创造还是毁灭?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传奇人物,因为她既勇敢又纯朴。描写花木兰事迹的南北朝叙事诗《木兰诗》被选入中学课本。贾玲在东方卫视一档竞赛真人秀“欢乐喜剧人”节目中,恶搞“木兰从军”,小品中贾玲饰演的花木兰被父亲骗去从军,贪吃胆小,完全颠覆了真实的花木兰形象。此小品播出后,立即引起众多网友和观众不满。木兰故里人民看到后表示不满,要求贾玲公开道歉。河南知名剧作家、《木兰传奇》编剧胡奎明说,花木兰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代表人物之一,绝对不允许有人颠覆、诋毁花木兰形象。著名作家郑彦英表示,曲解名人既是对他们的一种不尊重,也不利于优秀文明成果的传承,这种风气不应该得到提倡和滋长。《欢乐喜剧人》的制作方和出品方认为,贾玲的小品是对民间人物合理范围内的再创作,“观众看到小品也不会认为‘花木兰’就是这样的形象,它的本质是喜剧”。有的影视公司也表示,“恶搞花木兰”的说法并不妥当。也有网友表示,“相声小品,娱乐搞笑本应该是关公战秦琼的地方,稍有常识的观众都能看出来这和篡改历史、歪曲真相一点关系都没有”。
[语精意高]
近日,不少人在网上发文,质疑小品演员贾玲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恶搞花木兰的行为。在喜剧版《木兰从军》中,从一开始“花木兰”就手捧烧鸡,塑造了一个贪吃的形象。整场表演,花木兰被颠覆成了贪吃、不孝、胆小怕死的“傻大妞”,最终弘扬的主题是“吃亏是福”。
贾玲近几年来,可谓火遍荧屏,尤其是春晚这个大舞台,更是让她大红大紫。成名后的艺人,无论是自身形象,还是呈现的新作品,都应有一定的道德底线,不能为了过度的夸张、猎奇而突破公众的心理承受度。喜剧版《木兰从军》中,花木兰被颠覆成了贪吃、不孝、胆小怕死的“傻大妞”形象,这焉能让人接受?
花木兰是民间文学中塑造的一位代父从军、英勇杀敌的奇女子,也是确有其人的历史人物,她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千百年来,她的光辉形象存留在广大人民心中,人们为她立庙修祠,香火永祀,就是因为她的至忠至孝、大智大勇,吻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
将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胆小怕死的“傻大妞”,首先破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统性。当今社会是一个各种文化碰撞、融合的多元文化社会,但中华传统文化不该被抛弃甚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故而,传承花木兰文化,弘扬花木兰精神,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恶搞花木兰,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统性。
其次,容易误导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小品作为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其传播力、视觉冲击力极强,当人们看了喜剧版《木兰从军》后,心中还怎么树立花木兰代父从军、英勇杀敌的高大形象?尤其是青少年,对花木兰不甚了解,喜剧版《木兰从军》的先入为主,恐怕会成他们心目中永远的定位。这岂不是赤裸裸的误导?
再者,这是在向社会传递负能量,助长恶搞之风。文艺作品担负教化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倘若娱乐无极限,无疑是在向社会传递负能量。近些年来,恶搞之风本就很甚,某种程度上讲,喜剧版《木兰从军》就是为恶搞添薪浇油。
在倡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任何文学艺术都该“谨言慎行”,不随便否认历史,不轻易抹黑正面人物。创作者、表演者要有分寸,监管部门也要严格把关,千万别让粗俗、低俗、恶俗的文艺作品大行其道,毒化社会。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2018年春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18年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压轴大题写作(一) (人教版高三)
下一篇:
2018年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压轴大题写作(三) (人教版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