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19 2018-03-29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2018年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必考古代诗歌阅读(一)(11分) (人教版高三)
专题七必考古诗歌阅读(11分)——选择题5分不能少,主观题拿满6分堪称高
“变题型”“降难度”“扩广度”是2017年全国卷古诗歌阅读命题的新变化,变题型——采用“1客观(5选2,选不正确两项)+1主观”的形式;降难度——加入选择题,使得诗歌的提示信息更丰富;扩广度——5选2客观选择题的设置,使得考点覆盖面更广。
对于变化了的古诗歌阅读,我们在得分方面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以前采用2道主观题考查时能得8分算是中高分,那么如今得8分算是及格分。因为“5选2”的题目只要好好读诗,仔细比对分析,5分题目不丢分是正常,而6分的主观题得一半的分数算是中档,拿满分则是优等生超人一步的关键。
第1讲 古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
[技法指导]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2步骤
第一步,大体读懂
读懂诗歌,疏通诗意,把握、理解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前提。要想做对诗歌鉴赏选择题,必须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品析每句诗,能够将古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做到大体理解诗歌的内容。
第二步,分析比对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下面通过列表的形式介绍以下考查点、命题方式以及应对策略,明确比对的注意点。
考查点 命题方式 应对策略
语句
含意 命题人把诗句意思或诗句中某个词语的意思予以解说,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活诗句所说景物或事件,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进而推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表现
手法 命题人从表现手法角度对诗句或词语进行赏析,要求考生判断赏析是否正确。 见到试题中对手法的分析以后,要把其分析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着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涉及全诗的,还需要对全诗的思想内容作认真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
诗歌
情感 命题人对全诗或诗的某一句、某一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出判断,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在把选项与原诗进行对照分析之时,一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看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二要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三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
语言
特点 命题人对诗歌语言特点作出解说,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 诗歌的语言特点有多种,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一、清新自然;二、朴素平实;三、生动形象;四、苍凉悲壮、沉郁顿挫。平时就把每一种语言特点都作出自己的判断,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把诗从头读到尾,一句句看到底符合哪种特点。然后再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诗歌
意境 命题人对全诗或是某一句、某一联所营造的意境作出描述,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其各自的特征,最后整合,整体感知营造的氛围,就能品味出诗歌意境。另外,熟记常见的意境特征: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冷清幽静等。
艺术
效果 命题人对诗歌语言或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行赏析评定,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 首先,结合注释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其次,熟知诗歌的语言风格;最后,掌握诗歌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三者结合看命题人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赏析评定是否正确。
诗歌
常识 命题人对诗歌有关常识进行判断,要求学生判断正误,或者让考生作出选择。 了解诗歌发展历史,对其分类及其文体特征熟记于心,就能对试题中所涉及的诗歌常识迅速作出判断或者选择。
[解题示范]
[典例]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展开全文阅读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技法演示]
第一步:大体读懂
速读诗歌,可知本诗是诗人主持考试的即事抒怀之作。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贡院的考场环境——贡院焚烧着香烟,缭绕的烟气在春风的暖吹中特别轻盈,广阔的庭院里,从清晨就纵横坐满各地前来应试的精英。颔联重点描绘了举子们答题的情况——考场上一派肃穆,举子们屏息答卷好像衔枚列阵的兵勇,只听见落笔刷刷,仿佛春蚕咀嚼桑叶时发出的细碎响声。颈联主要表明考试的意义——郡县乡里向朝廷举献贤才,首先推重的当然是品德操行,朝廷各部按等级分授官爵,虚席以待各位举子一展才华。尾联作者自谦年老多病,谆谆嘱托同僚——我深深惭愧的是自己体衰多病,心志神思已经耗费殆尽,幸亏有各位大人可以仰赖,选拔英才全靠你们裁断鉴评。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步:分析比对
选 项 考查点 分 析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意境、
情感 正确。结合第一句中的“轻”“暖”“群英”等词可以分析出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感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语句
含意 错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语句
含意 正确。结合诗中的“献贤”“先德行”不难理解诗句的内容。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情感 正确。从诗中“列爵”“待公卿”可以看出朝廷对考生寄予的厚望。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情感 错误。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答案] BE
第2讲 古诗歌主观题增分指导
古诗歌阅读考点虽多、题型虽众,但从本质上来看,无非就是两大块,一是诗歌鉴赏之“意”类考点(思想感情和形象),二是诗歌鉴赏之“形”类考点(语言和表达技巧),前者从诗歌“写什么”的角度考查,后者从诗歌“怎样写”的角度考查,而这也恰是命题的立足点和答题的切入点。
可以说,知道了诗歌“写什么”和“怎样写”也就达到了诗歌鉴赏的要求,为此,本部分从诗歌鉴赏之“意”类考点和诗歌鉴赏之“形”类考点分层次突破。
第1课时诗歌鉴赏之“意”类考点
一、诗歌中的“人”(物)
常考
题型 (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 (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 (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常见设问 审题定向
人物形象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性格)?试加以概括(分析)。
(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性格)特点。 (1)题干中有“形象”“性格”字样,包含诗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性格);
(2)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 [题目] 请分析诗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概括形象)通过对边关将士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苦、早起晚睡、为国杀敌的描写,(分析形象)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抒发了诗人希望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感情。(形象意义) 人物形象题答题3步骤
①概括形象:
性格+身份。
②分析形象:
一言一行一心理。
③形象意义:
形象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及存在的社会意义。
事物形象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 (1)分析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般出现在托物言志类诗歌中,题目中一般含有“××”事物;
(2)诗歌或正面或侧面有对事物具体刻画的语句;
(3)题干中有“事物”字样。 [题目] 简析这首诗中塑造的杏花形象。
[参考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的杏花形象。(概括特征)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形象的描写,表达了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对接情感、概述效果) 事物形象题答题3步骤
①概括特征:
外在特点+内在品质。
②对接情感:
将事物形象特点与作者的情感(情操、品行)进行对接。
③概述效果:
概括其在写人、抒情方面的效果。
意
境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题干中有“意境”字样;
(2)题干有两问时,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画面”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情感”的。 [题目]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雨后清新、宁静的秋天山村晚景图。(描景)通过对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浣女归舟的纯洁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和平安乐的气氛,(构境)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并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析情) 意境赏析题答题3步骤
展开余文
①描景: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构境: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析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题目]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我来评卷(一)](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 准确答出景象特色2分,答出用意(作用)4分。
我来评分:_______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景象特点概括用语不准确
该考生正确回答了写作用意,但对这四句描写的景象特点的概括不够准确,“豪放”一般形容人的气魄或诗词风格,并且遗漏要点,只答出了“水势浩瀚”。故本答案只得4分。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读懂诗句,准确概括景物特点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景物形象特点常用术语如下:
类型 术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对于这些术语要仔细体会并烂熟于心。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或概括。
[我来评卷(二)](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 准确答出景象特色2分,答出用意(作用)4分。
我来评分:_______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景象作用分析不到位
该考生正确回答了景象特点,但是“暗示着唐的兴盛与繁荣”并没有回答出写作意图,这一答案不规范,没有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故本答案只得4分。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紧抓内在关联,“4步走”具体分析景物作用
分析景物的作用,离不开对景物内在关联(因果链)的把握。对这一类题目,应做好以下步骤:
第1步,阅读全诗,梳理脉络,了解大意
①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②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诗歌的内容层次。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歌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第2步,细读所给景物,抓住关键词语,把握景物特点
这一步工作是基础、前提,绝不可粗略读之。
第3步,分析所给景物与上下文发生了哪些关联
所谓关联,就是上下文景或情发生发展的依据,或者因果关系。
第4步,作答,注意使用术语
指向结构 线索作用,有的景物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照应作用;铺垫作用。
指向人物 衬托人物的性格或节操。
指向意境 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指向环境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
指向情感 奠定感情基调,烘托诗人情感。
指向主旨 突出全诗的主旨。
[例二]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题目]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 特点: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2分)
分析: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1分)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1分)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 准确答出形象特点2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我来评分:_______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人物形象以偏概全贴标签
展开余文
该考生根据诗歌中个别的诗句,断章取义地给人物贴标签,而忽视了对整首诗歌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准确概括,故不得分。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看准人物,贴对标签
1.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便可水到渠成。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还是诗人的形象,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4.树立“要点意识”,抓住人物特点
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且可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要点个数,从多个角度思考和梳理,可按诗句顺序,逐句筛选、梳理,最后“合并同类项”,明确答案要点。
5.熟悉答题步骤,运用模板分点作答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随堂巩固落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①。
湘东一目诚堪死②,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 ①蜩甲:《庄子》中有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南史》载,梁湘东王萧绎,早年一目失明。此处喻指围棋只有一“眼”,而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标题中的“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的内容。
B.“碧落”指天空,这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C.“尚可持”与“诚堪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
D.尾联以反问的句式表明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在下棋上浪费时间的不满。
E.诗歌重点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状态,而没有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
解析:选CD C项,“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错,“尚可持”即尚且可以与之对峙,明显没有扭转不利形势。D项,“表明了作者……的不满”错,作者用反问的句式写下棋者十分专注,连时间都忘了,并没有不满之意。
★(2)颔联、颈联写出了弈棋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弈棋者的形象:心思缜密、神情专注、意志坚定。(3分)作者把弈棋者的心思比作“蛛丝”,足见弈棋者心思缜密;以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写弈棋者神情专注;用湘东王萧绎一目失明的典故写弈棋者在处于不利局势的情形下的努力,突出弈棋者的意志坚定。(3分)
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11分)
初夏江村
高 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 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 ②纬车,即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水鸟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所见所闻,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全诗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渡头正见横渔艇”一句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
E.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仗包括词性、结构相对,也包括声调平仄相对。依此要求看,本诗的对仗极不工稳。
解析:选CE C项,“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错误,尾联还是写景,没有点明主旨。E项,“本诗的对仗极不工稳”错误,“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对仗符合词性、结构、平仄要求,极为工稳。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6分)
答:
解析:分析意境要抓住意象。全诗列举了“乳凫”“飞燕”“渔艇”“纬车”“鸣蛙”等意象,结合这些意象概括画面特征,然后揭示诗人的情感即可。可以适当参考第一道选择题。
参考答案:①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江边悠闲漫步、野鸭浮游荷叶翻滚、燕子翻飞桐花拂动、渔船靠岸、缲车鸣响、蛙声阵阵等意象,营造出乡间清幽闲适、充满生机的意境。②作者通过再现农村的生活情景和村民的精神状态,使读者可以想见这里村民生活的无拘无束和惬意,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及其闲情逸致。(第一问答题时须用“意象+意境”的格式,意象1分,意境2分;第二问答题时须用“内容+情感”的格式,内容1分,情感2分。语意相近即可)
二、诗歌中的“情”(理)
(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 (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 (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常见设问 审题定向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某一句(某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4)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题干中有“情感”“人生情趣”“人生追求”等字样。 [题目] 本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分析。
[参考答案] 本词抒发了一个萍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概述情感)词的上片触景生情,通过落花、帆、木兰舟、春水、夕阳等意象,渲染烘托,环环相扣,结出一个“愁”字。下片则是“愁”字的生发和具体化。先写灞桥话别,直点离愁;再写游子凝想离别之后,红楼美人正卷帘伫望;然后写希望有青鸟传递消息,可是路远无计可通,深化游子愁的内涵,点明愁的来由。(阐释分析) 思想情感题答题2步骤
①概述情感:如忧国忧民之感、怀才不遇之愤、国破家亡之痛、离别思念之伤等。
②阐释分析:可采用抓关键词(意象词、情感词等)和逐句分析的思路,这样分析更全面准确。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题目] 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 诗人想要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者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诗人的好客之情。(4分)“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有客来访而感到惊喜。(2分)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 情感概括准确无遗漏,分析合理即可得满分。遗漏要点分析不当酌情扣分。
我来评分:_______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含蓄复杂的情感分析不透彻
该考生能抓住“欲扫”“贫”等词语来分析,且三点情感都分析出来了,显示出了较强的分析意识。只是在抓住显性情语“贫”的同时,也要抓住隐性情语,甚至是含蓄的写景语言来进行分析。如第四句中的“青苔”“黄叶”,院子里长满青苔,落满黄叶,这不是描述其家的贫穷,而是隐指平时少有人来,透露出的是诗人平时的寂寞,在此情景下有人不远千里而来,诗人肯定是惊喜的,所以抽检样卷中的“写出了诗人处境困苦,表达了对招待友人的无奈之情”表述不当。故本答案只得4分。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准确定“调”,找出情由,多方挖掘,稳解情感分析题
1.准确定“调”
所谓准确定“调”,就是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准确抓住所给语言材料的感情基调——是愁是喜,是爱是憎等。“调”定准了,后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准确定“调”的方法主要有:
(1)直接情语定基调
从标题、正文里找到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情语”)。这是最主要、最管用的办法。 那些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倾向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自然要好好关注,不过,我们也绝不可忽视那些饱含作者情感态度的连词、副词及其他虚词,如“空”“惟”“还”“又”“更”“再”等。
(2)景物色彩定基调
景物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一种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另当别论。景物也有时令色彩。一般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3)人物举止定基调
诗中人物的行为举止是其内心情绪的反映,而作者有意选取人物的行为举止或事情入诗,肯定与表情达意密切相关。找出人物举止一类词语加以揣摩,就能把握住情感基调了。
(4)用典褒贬定基调
古诗少不了用典。用典,作者自然要表明自己或褒或贬或伤或讽的态度,于是可以从中窥探作者的感情基调。如2016年全国卷Ⅰ古诗《金陵望汉江》引用的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典故,作者对当时太平盛世的赞美溢于言表,而任公子“善钓”才能不用了,又隐含了自己的无限失落,这样,“高兴夹杂着失落”的感情基调就把握住了。
2.找出情由
在抓住感情基调后,就要进一步找出作者愁喜悲乐的原因。大体而言,作者感情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外在环境与作者自身两种。外在的环境主要有时令变化、社会治乱等,作者自身因素主要指身体、人生遭遇(或贬谪,或离合)和理想抱负等。这些原因,都可以从诗句中找到,注释也能暗示。
[特别提示]
每一种情感内涵的表达都是由“情由”加“感情基调”组成,少了哪一项内容,都不是规范的表述,考试中是要扣分的。
3.多方挖掘
情感把握题不仅要把握准确,更要全面。也就是说,情感要点往往不止一个,要答足答全情感要点。而考生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多方挖掘,即从不同方面、角度、层次充分挖掘情感要点。
(1)细分层次
情感把握题要求概括分析的材料有:一两个词语、一两个句子、一联或两联、上片或下片,乃至全篇。不同的层级,包含的情感要点不同,如两句(一联),情感要点有两个,两句都要分析,如果只分析其中一句,就有可能导致要点不全。至于两联、上下片乃至全篇,更是如此。为此,要特别区分层次、划分层次,有几个层次就要尽可能作几个层次的情感概括或分析。
(2)联系全篇
有的词句,单看其身,自然能概括分析出。可是如果把它置入全篇中,可能还有一层情感要点。所以,我们有时不能忘记把它放在上下文中看,放在全篇中看,这样才能不少答情感要点。
(3)注意“双向”
有不少古诗,古诗中有不少词语,它们的情感自身具有“双向性”,作答时不能只答出“一向”。
①咏物诗、怀古诗的情感双向十分明显。咏物诗的情感一关乎“物”,一关乎“志”,回答情感时要“物志兼有”;怀古诗的情感一关乎“古”,一关乎“今”(己),回答情感时要“古今兼有”。
②闺怨诗有的有寄托,有的没有。如有,则情感一关乎“闺”,一关乎“寄”。
③诗中的“风雨”“春天”等词语一般都是单向性,但也有双关义(象征义)。如有双关(象征),随之而来的情感可能“双向”。
(4)内外关联
有的情感从题目所给的语言材料如从诗的内部看当然有情感内涵,而如果与诗外的写作背景、诗人生平联系起来看,则另有一层情感内涵。因此,我们有时“内”“外”联系起来,才能全面把握。如2016年全国卷Ⅱ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一诗,通篇赞扬了曹霸的画技。如果与作者联系起来看,诗中何止是赞美,其情感内涵要丰富多了。
[随堂巩固落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李之仪,宋徽宗崇宁初,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州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起句照应题目,“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E.此词是咏怀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词人借登凌歊台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解析:选BC B项,“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该句在写景中流露出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情感并不强烈。C项,“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对词意理解错误,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思想感情”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①
朱 熹
几年回首梦云关②,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③,新诗不落语言间。
[注] ①道人:此指佛教僧人。溥公:事迹未详,朱熹故人。②云关:指东峰。③支郎: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尊称僧人为支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表明别后几年,作者梦境中经常出现当年与友人聚首的云关,时光流逝,作者双鬓斑白,但能与友人重逢在梦中的云关,仍感到莫大的安慰。
B.颔联写检点梁间的燕子,岁月轮替,燕巢犹在;台上的溪山依旧妩媚迎人,仿佛在和老朋友打招呼。此联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的怅惘情绪。
C.颈联转进一层,写作者与友人重逢以后谈论的内容。作者和溥公虽为知交,但在“三生”“万法”等人生哲学上的观点却各有见解。
D.尾联以支郎代称溥公,“又相恼”三字表明作者与友人在人生见解上的分歧早已有之,而此次重逢彼此依旧因此发生争执,闹得不愉快。
E.理学家们喜欢用诗来说理,诗歌往往见理不见情,而本诗前半部分抒情,情中寓景,后半部分说理,理中见情,做到了情理交融。
解析:选BD B项,“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的怅惘情绪”错误,体现的是重逢的喜悦之情。D项,“彼此依旧因此发生争执,闹得不愉快”错误,溥公“又相恼”只是作者的猜测,作者和友人溥公并没有因见解的不同而发生争执,闹得不愉快。
★(2)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情?又说了什么理?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诗前四句主要是抒情,由分别期间梦境中的思念来表现重逢时的喜悦,由检点燕巢、溪山打招呼,来表现彼此间的深厚情谊历久弥深,进一步抒写重逢的喜悦。后四句主要说理,作者针对“三生”“万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即看中此生,珍惜当下,寂静闲适,超然洒脱。
参考答案:①抒发了故友之间的深挚情谊和故友重逢的喜悦之情。别后数年,能与友人在当年聚首的云关重逢,喜悦之情自不言待;燕语如迎故人,溪山依然如画,岁月虽消逝了,但二人的深挚情谊历久弥深。②作者在与友人诗歌酬答之中诉说了“三生”(前生、今生、来生)之说是没有根据的,应看重当下;“万法”归根结底都只在于一个“闲”字,即要寂静闲适的道理。(每点3分)
[专题过关训练]
“诗歌鉴赏之‘意’类题”配套练
(时间:60分钟 满分:121分)
[题组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次韵尹潜①感怀
陈与义②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 ①尹潜,即周莘,是陈与义的诗友。②陈与义,宋朝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避乱襄汉,转徙湘湖之际。当时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感到幸运的感情。
B.颔联使用了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为饰的旗,常用来指皇帝。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自己行万里路奔走于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诗人与尹潜都主张定都南京。
解析:选AC A项,“为国有人”,系用典,贾谊《治安策》:“犹为国有人乎?”此处是诗人为治国无人而发出的感叹,表明了诗人的忧国情怀。C项,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平庸的事。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才不得展的愤懑。(2分)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2分)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岁 旦
宋伯仁
居闲无贺客,早起只如常。
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
柏酒何劳劝[注],心平寿自长。
[注] 柏酒:柏叶酒,汉族传统习俗,谓春节饮之,可以辟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的标题“岁旦”,意思是新年的第一天,它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
B.居闲在家,无贺客迎门,但诗人不被这种炎凉世态影响,遵照习俗喜迎春节。
C.“桃版”句与王安石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都是春节贴换春联的事情。
D.“云气”句,将云气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气在庆祝丰年的情景。
E.“心平寿自长”道出了护身保健的秘诀,这在当时以及今天都有重要价值。
解析:选BD B项,“遵照习俗喜迎春节”错,由“如常”可知,诗人在岁旦之日和平日一样。D项,“云气”句没有将云气拟人化,而是写云气预示着新的一年是丰年。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第二、三联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全诗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追求自在生活的感情。(2分)诗歌第二、三联描写春节时的热闹景象,与第一联诗人“如常”形成对比,衬托(或反衬)了诗人生活的宁静,突出了诗人心境的平和,为第四联抒情做铺垫。(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元日田家①
薛 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乌龙:晋朝时,有以“乌龙”为家犬命名者。后世以乌龙代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元旦、端日等。
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可指一生之“暮”。
解析:选AD A项,“不同的风景”理解错误,“南村晴雪北村梅”使用了互文的手法。D项,“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朝终结后乃止)。“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可笑可叹。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迫切。④在田园生活中的怡然自得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表现出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诗人的怡然自得之情。(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虞 美 人
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①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 ①干誉、才卿:皆叶梦得友人。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②罥:缠绕。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放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游丝飘荡,写景富有层次,意境凄清迷蒙。
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D.词的最后两句表面上是在用“我亦多情”劝慰美人不必悲伤,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
E.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等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解析:选AD A项,“意境凄清迷蒙”错。D项,“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错,此处为词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惜花伤春的情怀。上片前几句写风雨摧残落花,残红满院,透出伤春之情。②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雨后初晴,天空游丝飘荡,更显晴空辽阔高旷,以乐景写乐情。③与朋友聚饮的喜悦。雨后初晴,词人花下置酒,殷勤劝酒。④宴终人散的伤感。最后两句借劝慰美人,委婉地写出了“酒阑”之后曲终人散的伤感。(每点2分,共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吴中书事
杨 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 ①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解析:选CD C项,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景,而是实景,写出了吴中如今的荒凉破败;D项,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愁:①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1分)②对国运衰微、世事难测的感叹。(1分)
表现:①对比。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②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且无人理解的愁苦。(每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即可)
[题组二]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 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③。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②翡翠:鸟名,此处指翡翠鸟。③麒麟:传说中的仁兽名。象征吉祥,此处指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的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解析:选CE C项,“且看”中的“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E项,刘诗中“寻常百姓家”的景象,不同于杜诗中的江上小堂和苑边高冢因无人居住和照管而变得荒凉破败的景象。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参考答案: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2分)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2分)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有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 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 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 (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了村民的勤劳。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诗人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
E.此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缠绵颓废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解析:选DE D项,“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有误,应是表现了山翁好客的性格特点。E项,晚唐诗风不是“缠绵颓废”,而是“绮丽纤弱”。
★(2)最后两句诗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概括山翁的性格,注意尾联的关键词“留、笑、指”。第二问,考查“熟”的妙用,要明了“西坡瓜豆熟”对于农民的重大意义。正是因为丰收,所以才会有和乐美好的乡村生活。
参考答案:最后两句诗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3分)本诗在末尾用一“熟”字回应上文“满塘黑森森的香蒲”与“田头地垄的桑柘”以及“蚕娘洗茧”。(3分)
8.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2)题。(11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 渔 家
[宋]郭 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样的佳节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写“思家”,诗人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连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E.第二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写渔人不畏全天打鱼的辛苦,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诗人回家,写出了海边渔家人的淳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解析:选CE C项,“直接抒发了”错,是用“对写法”含蓄抒情;E项,“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诗人回家”理解错误,这是渔人晚归的诗意表达。
★(2)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6分)
答:
参考答案: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②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6分;每点3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2分)
9.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11分)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从何说起②,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 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佗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7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从何说起: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三千劫: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作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C.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E.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
解析:选CE C项,“实写祖国壮阔山河”错,应是虚实结合地写出“大地山河跨海来”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内心的豪迈。E项,“没有写景记游”错;“直抒胸臆”错,全诗采用了比喻、用典、融情于景等手法。
★(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入手,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出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
参考答案:全诗刻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2分)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2分)他登高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胸襟和抱负。(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 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解析:选AC A项,“儒雅谦恭”有误,综合首联中的“书剑”“如云”“吐虹”等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应为“豪迈洒脱”。C项,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错,颈联写自己梦回战地,是为了表达对戎马生涯的怀念,没有对塞外风光的描写,更谈不上怀念。
★(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首联写诗人年轻时自信有文武才华,笑傲王侯,能言雄辩,理想远大。颔联写作者本欲战场杀敌,以酬壮志,如今却年华老去,白发萧疏,表现了英雄迟暮之悲。颈联写诗人如今怀才不遇,空怀报国之志,赋闲在家,只有在梦中才能回到曾经建功立业的塞外,与首联对比,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尾联则痛惜好友已然故去,表达了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互诉衷肠的寂寞之情。
参考答案:①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②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情。(每点2分)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2018年春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18年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必考文言文翻译题(二)(10分) (人教版高三)
下一篇:
2018年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必考古代诗歌阅读(二)(11分) (人教版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课程名称:
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