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486 2018-04-02
标签:
备课资料
八年级备课资料
《大道之行也》备课素材
导入一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命名为“大同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构想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一下吧。
导入二 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美好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即各尽所能,按需 分配。然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美好社会的构想,并把它定名为“大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去领略一下古代的“大 同”社会。
导入三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如此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境界是陶渊明最早想到的吗?不是。早在陶渊明之前,《礼记》这部书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叫“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天下为公,人人被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夜不闭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大同”世界。
素材一 内容精华素材
1. 开宗明义,总领全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为第一层。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中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止息战争,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2.层次清晰,特征明确
“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必为己”为第二层。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提供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
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3.对举说理,总 结全文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为第三层,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的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素材二 技法精华素材
1.排偶句式,说理有力
文章的句子大多运用排偶句式,在第二层共有四组排偶句:第一组以“人”统领以下两句,谈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组以“使”统领以下四句,谈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两组谈“货”“力”的观念,指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排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2.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全 文分三个层次,先总论“大同”社会的纲领,再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全文,提出 “大同”社会的美好图景,结构严谨。文章第二层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首先说的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然后说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说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特征中前两个方面是就物质生活说的,最后一个特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说理很透彻。
素材三 主题精华素材
文章描绘了一幅大同世界的美好蓝图,阐明了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以及作者对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向往。
素材一 背景深研素材
写作背景(详见光盘内容)
素材二 专题集锦
一、阅读下面选段,回答 问题
[甲]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展开全文阅读
(《礼记•礼运》)
[乙]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
[丙]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礼记•曲礼》)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弗学( ) 玉不琢( ) 兑命( ) 礼尚往来( )
[答案] fú zhuó yuè shà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学而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次务施报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有礼则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 (2)给予 (3)雕琢 (4)安定
3.甲文“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
4.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六欲”是指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喜、怒、哀、惧、爱、恶、欲 生、死、耳、目、口、鼻
5.翻译下列句子。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答案]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学习,就 不能知晓道理。
(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答案] 人有礼,人际关系就会安定平和,无礼就会危险,所以说,礼是不可不学的。
[参考译文]
[甲] 圣明的人把整个天下看成是一个家,把整个国家当成是一个人,这并不是他们凭主观妄为的,而是他能了解它的实际情况,剖析其中深刻的含义,明白它们的利害关系,擅长处理其中的冲突,这样以后才会做到。那什么是人的性情呢?喜好、生气、悲伤、恐惧、情爱、厌恶、欲望这七种,是人不需要学习就具备的能力。
[乙]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能知晓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的国家、治理人民,以兴办教育为先。《兑命》说:“自始至终,常常惦记着致力于学习。”就是这个意思吧!
[丙] 因此圣人兴起,制定礼法来教导人,使人从此而有礼,知道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上古时以德为贵,后世才讲究施惠与回报。礼,崇尚有往有来,施惠与人而人不来报答,这是失礼;人来施惠而不去报答,也是失礼。人有礼,人际关系就会安定平和,无礼就会危险,所以说,礼是不可不学的。
二、类文阅读
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①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②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哂(shěn):微笑。②野宿:露宿。
选入理由(主题相似)
《唐太宗论止盗》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即李世民,自登位后,他实践了自己 的一系列主张,励精图治,是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创造了“贞观之治”的辉煌业绩。《唐太宗论止盗》的可贵之处在于“止盗”治本而不是治标,归纳起来是三大举措:反对奢侈浪费、减轻农民负担和选用清廉官吏。
[参考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微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我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减轻徭役降低赋税,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
素材三 同题佳句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4.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果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6.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侯晓旭
标签:
备课资料
八年级备课资料
大道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大道之行也》译文及赏析
下一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案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