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918
标签:
教学论文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详解(网友来稿)
山东省垦利 魏名宝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秩序井然 栉风沐雨 卷帙浩繁 独树一帜
B.一泓清泉 宏观调控 曲肱而枕 鸿鹄之志
C.樯桅毗连 言论精辟 臧否人物 嗜书成癖
D.欣逢佳节 歆慕不已 万马齐喑 馨香满院
解析:A都读zhì;B肱,读gōng,其它读hóng;C毗,读pí;辟,读pì;其它读pǐ;D喑,读yīn;其它读xī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临摹 变换莫测 脉络 融会贯通
B.竣工 仗义直言 姆指 荒廖绝伦
C.影牒 旁征博引 辞书 沓无音讯
D.裨益 湮没无闻 坐落 矫揉造作
解析:A变换莫测——变幻莫测;B仗义直言——仗义执言,姆指——拇指,荒廖绝伦——荒谬绝伦;C影牒——影碟,沓无音讯——杳无音信。
答案:D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________ 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征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_______项式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________,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化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电路高10万倍。
A.由于 甚至 所以
B.只是 也许 可见
C.如果 甚至 而且
D.虽然 也许 然而
解析:根据语境,整个句子是一个假设关系,排除ABD。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B.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件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解析:A从长计议,慢慢地多加商量,指不急于做出决定;不符合语境。B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这里使用错误的理解了词义。C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错误的理解成文章没有加标点,曲解了词义。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曼城足球队要防曼联队“恐怖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贝尔巴迪不行,赖特·菲利普斯更不行,只有孙继海行。
B.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C.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D.《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
解析:A“要防”有歧义;C“不是”语序不当,移到“质量”前面;D语序不当。
答案:B
二、(共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辛公义,陇西锹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 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新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新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北母。
后迁牟州剌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 。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保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面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生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隋书·循史传》)
展开全文阅读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名称。
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解的一项是
A.数被嗟异 数:多次
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
C.尽用市药 市:买
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
解析:两,双方。
答案:D
为母氏所养
7.A.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B.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因留养之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D.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解析:A为,表被动,被。B若,第一个“如果”,第二个“你”;C因,第一个“于是”,第二个“经由”;D乎,第一个表反问,第二个表揣测。
答案:A
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解的一项是
A.(母氏)新授书传
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
C.(遇病者)争就使君
D.(辛公义)侧坐讯问
解析:D省略应当是“当直佐僚”。
答案:D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①以勤苦著称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④其实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解析:①对他的评价,②他看到后的想法,⑥写罪人的,不是写公义。
答案:B
10.下列对原语言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解析:D整合有误,将罪人的伏法与讼者停讼混为一谈。
答案:D
第Ⅱ卷(共120分)
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保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① 马 无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② 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人 皆 贺 之
③ 家 富 良 马 其 子 好 骑 堕 而 折 其 髀
④ 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 近 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⑤ 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 不 可 极 深 不 可 测 也
解析:断句要根据语意,能够把握翻译才可以。
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分)
红梅 苏试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古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解析:“尚余”句在写红梅虽“孤瘦”仍傲“雪霜”的姿容,即使寒气,心寒,也不肯随春;表现诗人的高洁,没有无奈。
答案:C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共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浑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解析:A这首诗写的是不肯争春的红梅,而傲霜雪的孤瘦高洁。
答案:A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权”,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展开余文
14.在横线上默写原句。(4分)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_____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剌北宋赂辽。
解析: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5—18题
科学家最近的发现将有助于解释记忆存储这一最不为人所知的大脑活动。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一种以朊毒体(prion)形式活动的蛋白质。
发表在《细胞》月刊上的研究报告说,这种蛋白质在朊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而此前普遍的看法是,有朊毒体活动的蛋白蛋是有毒性的,到嫠不能起到正常作用——正如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
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负责人苏珊·林德奎斯特说:“我们已经对记忆存储的原理有了一些了解,但一直不清楚关键的存储手段是什么。此次研究提供示了可能的存储手段,不过让人惊奇的时,‘朊毒体活动’竟然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蛋白质功能的关键是其形状,大多数蛋白质在其存在期间只保持一种形状。朊毒体则是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它们不仅自身发生错误交叠,还会影响同一类型的其它蛋白质也出现这种现象。就已知的情况来看,这类错误交叠的蛋白质会停止正常功能,然后死亡或是对细胞——最终对组织——产生致命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在发现在这种名为CPEG的蛋白质具有特定朊毒体特征时感到非常惊讶。它与维持长期记忆有关,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这是大脑中连接神经的枢纽。记忆就被存储在这一约有1万亿个神经细胞和突触的复杂网络中。随着经历和知识的不断增多,新的枢纽形成,老的则不断加强。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可以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研究人员从海参中提取了CPEG,将它与其它蛋白质混合,然后观察它们在多种酵母模型中的活动。结果发现,CPEG改变了形状,并使其它蛋白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功能恰似朊毒体。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仍然发挥了它的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
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CPEB的朊毒体特征可能就是使突触和神经细胞存储长期记忆的机制,科学家计划对一理论做进一步的研究。
15.下列对“朊毒体”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是在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发现的一种病毒。
B.是一种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
C.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的一种蛋白质。
D.是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用以存储记忆的细胞。
解析:根据第四段,可以看出“朊毒体”指是一种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A是一个特例,C只说明位置,D只是一种可能性。
答案:B
16.对“这种蛋白质在朊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朊毒体在发生错误交叠时仍保持了正常的功能。
B.朊毒体在记忆存储过程中会发挥好的作用。
C.CPEB在朊毒体状态仍保持了它的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
D.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解析:C“这种蛋白质”是指CPEB,这样排除AB两项,D项是说CPEB合成的蛋白质作用,也可排除。
答案:C
17.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事实,证明此前人们对朊毒体的认识是错误的。
B.了解CPEB在记忆存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客观上对揭示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病理不无帮助。
C.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这实际上就是“朊毒体活动”在发挥作用。
D.由于可能的记忆存储机制已经发现,人类大脑中记忆活动的奥秘很快就会揭开
解析:A 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事实,只能证明此前人们对朊毒体不正常发挥作用的认识是错误的;B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D只是“可能”“进一步研究”,把可能说成已然。
答案:C
18.文中揭示的可能的记忆存储手段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仍发挥它的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所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和神经细胞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俄罗斯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有个“普希金之家”,是珍藏俄国古典文学大师们遗物的小型博物馆。在这里我大吃一惊:原来我所崇敬的那些文学大师,几乎都能画一手好画。此前,我只知道普希金喜欢画画,这次却看到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茹科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斯基等人的手笔!但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作品,而作为作家的遗物,和大题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摆在一起。它们被当作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欲望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与价值。
只承认你一种最突出的才能,其他才能只作为附属品。作家的绘画,只被当作研究作家心里与性格的一种素材,而不作为艺术品对待。这实在有些不公平!
文学大师的这些丹青妙笔,能否从专业角度来欣赏呢?
就说普希金的自画像吧,这是他最热衷的题材。他几乎随手一个线条,就能把自己突起的额骨与眉骨、坡度很大而前伸尖鼻子以及略略发紧的嘴巴画出来。他画自己的鬈发和络肋胡须更是得心应手,只用鹅毛笔的鹅毛一端蘸上墨汁轻快地抹几下,便神采飞扬。普希金的自画像大都出自诗人的自我意识,正如诗人写诗大都以“第一人称”为出发点一样。仔细去看,普希金这些自画像的神态并不相同,有的凝重,有的轻盈,有的阴郁,有的活泼,它们是诗人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和不同心态中的自己。
绘画是普希金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大量的画,是绘在他诗作的手稿上。每当他诗情洋溢时,形象便在脑海里缤纷涌现。这是他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所以普希金的画大多画的很快,是他瞬间形象想象的灵性记录。他最爱画人物——各种画孔和各种表情。这些人物有的是虚构的,有的是现实中的人;他对这些人有爱有恨有讽刺有愤怒,这些人物在诗人在诗之外的一种表达。而且他从来不用画笔作画,只有写作工具——鹅毛笔和墨水来画。这表时他作画的欲望是被诗唤起的。列夫·托尔斯泰说他“用诗歌思想”;同样,他也“用画思想”。
普希金为他的《别多金小说集》中一个短篇《棺材商人》画有两幅插图。虽然也还算不上专业插图,但那种轻松的幽默中搅拌着辛辣的讽刺的味道,也许任保画家都妗以表现出来。
没有统计过普希金总共在诗稿上画了多少图画,我想数量一定相当可观。这种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只有那有有着大段大题跋的中国文人画才能相比。我想,这种“诗画相生”的画,中国之外惟普希金一个!
文人画在中国文坛很普遍。但在西方就不同了,写字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全然两样,绘画的基础又是素描与速写,讲究解剖学与透视学,若要从事绘画必需先经过一整套专业训练。很难!中国人讲究触类旁通,崇尚琴棋书画兼能的通才,即使纯画家也要“诗书画印”样样精通。但西方强调的是解析与分类,不推崇全能,因而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就很难逾越。
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
19.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学大师擅长绘画,应视为一种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现象。
B.俄罗斯古典文学大师们的绘画作品受到歧视,反映了一种文化偏见。
C.普希金作画从来不用画笔,说明普希金的绘画出自自我意识。
D.普希金和托尔斯泰一样,都是既“用诗歌思想”也“用画思想”。
E.普希金妙笔作画,虽不够专业,却逾越了不同艺术之间的壁垒。
解析:A这篇文章写了文学大师擅长绘画,并且谈到东西放的区别,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现象。C普希金做画是在诗情之下激发出来的,是诗稿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并不能说不用画笔,就是自我意识。B大师们的绘画作品并没有受到歧视,只是没有做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作品来重视,不存在着文化偏见。D文中没有说托尔斯泰也用“用诗歌思想”也“用画思想”,同时,这句话是托尔斯泰对普希金的评说。
答案:AE
20.第1段末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的含义。(4分)
①生命气息的载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心灵欲望的载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原文“但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作品,而作为作家的遗物,和大题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摆在一起。它们被当作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欲望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与价值。”可以整合出答案。
生命气息的载体——能反映作家心量与性格的那些日常生活用品
心灵欲望的载体——能反映作家内心理想、信念、追求的艺术作品
展开余文
21.简答.(6分)
①普希金“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是怎样的状态?(不超过10个字)
答:
解析:此题是对文中句子的理解的考查。本题要求根据本段有关内容对普希金绘画时特有的思想状态加以概括说明。例如可以答“涌动着强烈的诗情画欲”,可以答“用诗、同时也用画思想”,可以答“由诗激发出绘画灵感”等,意思对即可。
②作者为什么强调“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中国这外惟普希金一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对句子进行概括的考查。文章倒数第二段对此做了分析。总起说来,作得要强调东西文化的差异——古代东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材料差异不大,而西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材料完成两样;西方绘画另有一套训练方法与绘画理论;西方强调解析与分类,不推崇全能,不大讲究触类旁通——导致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不容易逾越。而作者认为提倡逾越这种壁垒,有利于发挥人的潜能。
22.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中联系实际、联系背景知识的“发散”能力。学生肯定了解的事实,如苏轼文章、诗词、书法均造诣极高,鲁迅是小说家、散文家,也是大学问家,书法家,而且精于篆刻艺术等等。
23.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外(只填序号),并在括号中填入同一个连词,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
凡事过犹不及,__________,( )变成明哲保身,( )变成圆滑世故,( )变成是非不分。
① 超越了这个度
② 真理超越一步就是谬误
③ 值得赞许的成熟就可能走向反面
④ 成熟也是有度的
解析:前文谈过犹不及,后文是成熟“过”的表现,这样句③应放在最后,与后文表现相接。句②与前文相接,句④句①为一小类,放在中间。
顺序:②④①③
填空:“或”、“或”、“或”(填“或者”、“或者”、“或者”也对)
24.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4分)
细琢磨北京日常的口语词词,往往能看出北京人的智慧。说出话来,仿佛看得见,模得着,非常形象,十分生动。比如,天刚黑,说是“擦黑儿”,刚和“黑”擦个边儿,多有分寸!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说无关紧要的闲话,说是“摆闲盘儿”,摆和“闲盘儿”结合,让说闲话多么有形象!又如,挨枪子,说是“吃黑枣”,枪子和“黑枣”有形似,真是很形象。
25.照应给出文句的意思,续写一段话。(4分)
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激励人的斗志,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以“包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义,也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见的意思。本题若只从其中一个方向写,也可以。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作者邮箱: wmb89@sohu.com
标签:
教学论文
2004年普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与《现代语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下一篇: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卷)详解(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